价值如何立校,文化如何育人?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蓬勃兴起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中,北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及师生遵循领导与管理齐抓、思考与行动同在、事实与概念同构的文化领导原则,在文化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价值驱动、特色引领、学生中心、教师发展和成果外化的文化建设路径,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学生发展要求。
  价值驱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为学校各个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和观念仪轨的综合,它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学校组织的文化观念体系尤其是价值取向。价值驱动是先导,是相对于学校的精神文化而言的。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这三个学校文化概念分别代表了学校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学校观。这些文化概念建立在学校文化事实之上,传达着学校对于教育、学生和学校的系统思考和价值判断,也同样形成了价值导向和价值约束。
  价值驱动体现了学校文化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学校的文化概念往往来自于其历史传承、地域特征和生源群体。以大兴区三所学校为例,大兴兴华中学是北京市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示范高中,其“以德育德,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可以上溯到其办学伊始的师范学校以及其后五十多年以“德高身正,多才多艺”为培养目标的人民教师的摇篮;魏善庄中学从其皇家狩猎场供猎物逃生的地域命名渊源出发,将其嫁接至学校办学实践中,凝练出“为善以德,为善以行,善为以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前两所具有悠长历史传承和鲜明地域特征的学校不同,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作为一所名校办分校的新建小学,大胆地从其对生源群体的培育目标出发,将“博雅文化”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价值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文的教育理想,即追求人的教育的完整性、人的教育的个性化和学校教育的人文性。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博雅教育”及其“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主张可以看作其对学生发展在学术性和社会性方面的要求,兼具了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是对人的教育的完整性的追求;大兴兴华中学“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校园的风景”体现的恰恰是对于教育中“每一个”的个性化要求;魏善庄中学“善源之地,习善之家”的学校发展目标和“怀善心,习善能,践善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正是学校教育的人文性在文化概念上的集中表述。
  价值驱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学校文化概念的凝炼形成学校场域的公共价值评判,或者说思想观念或文化氛围,继而促使学校各个群体按照这一公共价值判断形成价值自律,从而主导其行为准则。
  特色引领、学生中心和教师发展
  特色引领、学生中心和教师发展是抓手,是相对于学校的制度和行为文化而言的,它们体现的是学校文化事务的参与性和一致性。学校的制度和行为文化一般包括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家校合作的文化等,其建设路径往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发展,实现特色引领。
  特色项目往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先声。如果特色项目能在纵向上继续深化,其文化意蕴将逐渐展开,例如,诗歌特色项目能够通过“诗言志”的深化成为人文和情感教育的抓手,逐渐发展为道德教育、审美和创造教育;京剧特色项目如果能够超越“唱、念、做、打”的技术传承,也能够深化为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如果特色项目能在横向上寻求差异,也可以为学校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找寻线索,例如,生命教育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落地生根。
  学生中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学校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幸福和尊严,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课程与教学文化,还是管理文化,其落脚点都是学生培养目标及其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在“博雅文化”的指引下,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制定了“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博学雅正、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博爱立德、博学益智、博艺助能;举止文雅、情趣高雅、心智慧雅”的学生核心素养,进而着力打造博雅课程体系、“生命、生态、生活、生本”的课堂教学文化,以及“自主自强,博学文雅”的学生文化,从而支持和回应了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达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从学生发展的逻辑进行考量的。简单地说,就是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发展。如果需要讲好学校故事,那么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应该让学生站在正中央,从学生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制定开始讲起,将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视为实现学生发展的路径进行梳理和组织。
  如果说校长是学校文化的领导者,学生是文化的传播者的话,那么教师可能就是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大兴兴华中学提出“兴华教育,教师为本,学生第一”,学校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其修桥铺路;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使其潜心教学;欣赏每一位教师的绽放,成其教育梦想。不仅大兴兴华中学如此,在近年来北京市学校文化示范校评审报告中,各个参评学校谈论最多的都是教师发展问题,可见教师发展确实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的制度和行为文化指向民主的生活方式,这是学校文化参与性和一致性的根本保证。没有民主的生活方式,就谈不上学生中心和教师发展,特色项目的建设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主的生活方式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学校要有透明的信息流动;第二,学校要有明确的议事规则;第三,学校要有民主的治理结构。无论是魏善庄中学的“和谐善政”管理文化,兴华中学的“教师讲坛”和“你感动兴华”的教职工大会制度,还是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自主型、民主型、学术型”的组织结构变革,抑或是不同学校编写的办学纲要和文化读本,其背后折射的都是不同学校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中对于民主生活方式的共同追求和践行。
  成果外化
  成果外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和成果表达。   物质文化是成果外化最直观的观察结果,通常首先体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校园文化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更多侧重静态的器物、现象和仪式,体现在学校建筑、社团活动和典礼仪式之中,能够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学校文化是一个组织概念,它更多侧重学校里各个群体的观念和学校的氛围,体现在各个群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观直接相关。例如,学校是一个规训的场所,抑或是一个准备劳动力的机构,还是一个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学校观会导致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简单地说,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公共社会空间属性,对家长和社区呈现出欢迎的姿态,在环境布置上体现安全、健康、保护和教育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人际交流的支持,等等。总之,学校应该是充满生命和生气的地方,是孩子们可以找到同伴的地方,是美好事物聚集和传奇发生的地方,也是他们感受历史、文化和生命厚度的地方。
  其次,成果外化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它是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提出的“尊重学生,构建生命的课堂;创设环境,构建生态的课堂;联系实际,构建生活的课堂;引导探究,构建生本的课堂”,魏善庄中学提出的“多元善喻”课程文化和“开放善导”的课堂文化,都是在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让学校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的不同途径。
  另外,成果外化也体现在学校文化汇报文本中。许多学校认为这仅仅是写作问题,其实不然,学校文化汇报文本恰恰是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系统思考和提炼能力的最终表达形式。近年来,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实绩突出,但是高水平的学校文化汇报文本仍不多见,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在文化汇报时见“事”不见“人”。所谓“事”,举凡管理、课程、教学、家校合作,等等,包括学校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所谓“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生发展。学校文化汇报文本的逻辑应始终围绕学生发展,用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去“表达”实现学生发展的路径。
  此外,学校文化汇报文本在表达上的统一性也值得关注。这里所说的统一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的统一。例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博爱立德、博学益智、博艺助能;举止文雅、情趣高雅、心智慧雅”的学生核心素养,“自尊自重,博学儒雅”的教师文化和“自主自强,博学文雅”的学生文化,以及“博学养识,雅正做人”的校训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文化理念系统。二是语言风格的统一。例如,魏善庄中学“树德启智,修善养行”的办学理念,与学校“上善若水,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及“善源之地,习善之家”的办学目标在语言风格上都借用了四字的传统引语,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信在未来北京中小学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广大教育工作者会继续贯彻立德树人的学生发展要求,通过价值驱动、特色引领、学生中心、教师发展、成果外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更好地体现学校文化事实与文化概念的同构,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其他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犹如一个生态系统。2009年,北京小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的理念。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生态是学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所显现出来的有利于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状态。而作为联系最紧密的两大系统,家庭与学校之间必须要保持教育高度的一致性,相互支持,形成育人共同体。创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以儿童成长慢养、牧养、顺养、素养和调养的“五养”理念
本文主要针对理科教学中德育目标不清和内容单一的问题进行研讨,借化学教学案例给予说明。  第一,理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体现在哪些方面?  理科课程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归纳为:获取数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认识发展;体验数学和科学研究过程,训练数学和科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促进理性思维能力发展;促进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等三个维度。德育目标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即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
我校是一所农村镇中心小学,下属8所完小。相比于中心校,8所完小无论是设施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中心校体制的优势,提高管理效能,解决中心校与完小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规模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实现优化、高效管理,我们确立了农村中心校“1 X”管理模式。“1”指中心校,“X”指完小,“ ”指中心校与完小的相互关系。“1 X”
按理说,出生于1970年代的刘玮并不算年轻了。之所以说她青春,是因为在北京市特级教师这个群体里,她是最年轻的。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时,刘玮只有39岁。  尽管年轻,刘玮得到的尊重和荣誉却一点也不少: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2年,被评为门头沟区优秀教师,同时,被推荐成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并获得门头沟区政府授予的“青年人才奖
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始建于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出资,最初定名为“男蒙馆”。1900年更名为“私立育英学校”,设小学、初中和高中部。1952年回归国有,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学校是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百年老校,已成立151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灯市口小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秉承着“育英文化”的传统,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
当前我们的教育以分科课程为主,它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如何巩固分科课程的优势,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创设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形成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把若干相邻学科的内容加以筛选,较
课程是现代学校实施教育的载体,也是国家教育主权的载体。因此,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达。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校本课程开发到课程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发展经历了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如何更加完善地体现不同学段课程的价值,如
项目研究背景  1.发展的需要  转变评价学生的视角,是当前推进“减负”工作的需要。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负”是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家长及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理途径,已然成为切实落实“减负”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进一步深化新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曾在海外教授四年中文课程。新加坡的辅华中学以完善人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培养完善人格为主的教学理念  初到学校,我对学生的基本印象就是:衣着整洁,彬彬有礼。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胸前佩戴一个工作牌,学生只要在楼道遇到挂着工作牌的老师都会鞠躬问好。  有人说新加坡的学生很“老实”,我觉得这是因为学校乃至国家都注重
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少年宫追求“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快乐成长、终身受益”的价值观和“绿色生命”教育思想,围绕“活动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益性原则,探索校内外融合发展,为中小学生、学校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随着东城区素质教育“学区制”“学院制”改革的不断推进,2013年9月,崇文少年宫成为“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执行基地,成为东城区学生开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