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浅考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崇信地处平凉境内,是佛教文化及其造像艺术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活跃之地,历史上虽经历过四次灭佛事件的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而佛教造像传世量依然颇丰。崇信县博物馆珍藏的佛教造像有10余尊,主要以金属、瓷、石等质地为主,其制造工艺精美,比例严谨,特色鲜明,基本涵盖了佛教造像艺术从吸收、发展、成熟直至鼎盛辉煌的各个阶段,客观反映了本地域各个时期佛教造像的制作风格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崇信县博物馆;佛教造像;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8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51-03
  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正式传入中国,通过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之后,成为中国主要的宗教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佛教造像作为佛教艺术衍生的产物,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传入中国后,经过多年的融合与创新,佛像的造型、装饰花纹及附带的随身器物等,在样式和意义上也越来越民族化和本土化。
  崇信古时地处素有丝绸之路“陇上旱码头”之称的平凉境内,是佛教文化及其造像艺术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活跃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而佛教造像传世量依然颇丰。
  崇信县博物馆珍藏的佛教造像制作工艺精美,比例严谨,能客观反映本地域各个时期佛教造像的制作风格和特点,本文遴选了数件具有时代特点的藏品予以赏鉴。
  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形成规模,虽然发展缓慢,无法与当时的道教和儒教相提并论,但也别开生面,另有一番景象,菩提达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北朝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北魏的建立正值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不休、齐起建国之际,也正是佛教僧众苦于无法挽救众生、佛法得不到弘扬和发展的时候,是佛教自传入中国后最为萧条的时期。然而北魏王朝的建立却让当时的佛教文化再度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迳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所有犯。帝好黄老,颇览佛经。但天下初定,戎车屡动,未建图宇,招廷僧众也。”这就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消除民族矛盾,收归王化民心,将佛教尊为国教,大力宣扬“佛即是王,王即是佛”的思想观念,并在朝中设立了专门管理佛事的机构,佛教文化在北魏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崇信本地常见的北魏佛教造像碑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尊者面目清癯秀美,体型健壮,菩萨、飞天生动飘逸,极具动感,瑞兽、神鸟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崇信县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质地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却极为有限,相对保存较好的几尊菩萨造像均戴冠挽髻,脸型方圆,大眼,高鼻,有较为明显的胡人特点。身型粗短,面容呆笨;通肩式大衣衣褶粗厚,衣纹粗疏;背光纹饰单调粗糙,整体造型和工艺简单而粗笨。通过以上几点或可说明,北魏时期崇信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对落后,金属质地造像工艺发展较其他地区稍晚。
  北魏造像碑。该造像碑呈尖拱形。由一尊通高45厘米的坐佛和菩萨、供养人、飞天乐伎、神兽、背光及长方形台座复合组成。主尊肩膀浑圆,身穿半披式袈裟,内着僧袛支,右侧衣襟沿右肩下垂绕至右肘内,再甩向左臂绕肘外飘,衣饰水波纹,领边饰折线纹,纹理细密深刻,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台座之上;头部残缺,头光呈椭圆形,内浅刻卷草纹,卷草与忍冬间配果实,缘饰绳纹带一周;头光外由左至右半环绕浮雕,有手持曲项琵琶、腰鼓、横笛、筝、羯鼓和琵琶的伎乐天六身,均有桃形头光;主尊肩部两侧各浅浮雕一供养人;两胁侍菩萨分立主尊身侧,高发髻,面部均残泐,颈佩桃形项圈,上身袒露,胸前饰交叉式璎珞,披帛绕肩顺臂而下后绕肘外飘,下着长裙紧贴躯体,腰有束带,桃形头光内饰云纹,均一手置于腹前,一手下垂握帛带,面向前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座下各有一护法狮子,相向半蹲于长方形台座之上。尖拱形碑首内侧饰一周连珠纹带,外侧饰一周火焰纹。(图1)
  北魏一佛二菩萨造像碑。造像碑呈长方形,圆拱形龛。龛内主尊高肉髻,大垂耳,宝缯下垂至肩,细眉高鼻,双目微睁,嘴唇小巧饱满,面目清癯秀美;内着圆领僧袛支,身穿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右边衣襟过腹敷搭于左肘之上,下身着裙,两膝和右脚露于裙外,裙裾外侈呈燕尾状覆于座前;右手举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膝前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两胁持菩萨分立主尊两侧,菩萨高肉髻,脸型长圆,弯眉直鼻,颈戴项圈,身穿通肩式大衣,下身着裙,双手合十,均半侧身面向主尊,跣足而立。龛外碑首凿一横向长方形凹槽,内有禅定坐佛五尊;左右两边对称分布竖向凹槽,槽内分有上、中、下三格,上格内高浮雕呈托举状力士,力士蹲马步、双臂高举、手捧托盘,盘中站立相向的神鸟;中格内浮雕二弟子,相向半跪,弓背低头,双手合十;下格内有两蹲狮,眼如铜铃,昂首向前。(图2)
  北魏菩萨铜立像。像通高10.4厘米,最宽处2.5厘米,重79克。由菩萨像、背光、莲座和四足台座复合组成。主体为一尊3.8厘米高的立式菩萨像。菩萨头挽高髻并戴花冠,冠巾自脑后自然下垂覆盖至肩;脸型长圆,双目微合,隆鼻,小口,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着宽袖通肩式大衣,衣裾外扬,衣纹粗疏;身后饰尖舟形火焰纹背光,火焰纹饰呈细密的上升状“S”形线条,表示冉冉上升的火焰,脑后饰桃形头光,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座下为四足台座。(图3)
  唐代国富民强,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作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宗教之一,得到了空前发展和壮大,其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盛唐时期,佛教造像已经完全本土化,铸造工艺和手法技巧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佛教造像更加人性化,一改南北朝时期内敛低调的神秘风格,而变得大胆豪放、威武勇猛,堪称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顶峰时代,其制作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至今为人们所叹服。   唐代佛教造像的识别度很高,如菩萨造像,其体态丰腴饱满,臀部浑圆,腰肢扭动呈“S”形,身姿曼妙柔美;脸庞丰满圆润,胖腮垂耳,弯眉长眼,鼻梁高而挺直,嘴型小巧,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同时,这个时期的佛像装饰已经彻底摒弃了那些粗重繁杂的工艺,璎珞、项圈、臂钏、吊坠等装饰变得更加小巧简约。天衣演变为披帛状而缠绕身体四周,下身穿罗裙,腰部束带,衣着雍容华贵,高雅大方,质感轻薄细腻,衣纹流畅;并大胆露肩袒胸,裸露在外的身体,肌肉线条起伏,丝丝入扣,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整体形象大气却不失细腻,豪放但不粗野,简约又不简单,符合唐代对外开放后受到外来思想及文化影响的社会背景和以雍容富态、以胖为美、自然健康为荣的审美观点。
  唐鎏金释迦牟尼铜坐像。黄铜质,通体鎏金。长4.3厘米,宽1.7厘米,通高6.9厘米,重81克。释迦佛肉髻高耸,额宽面丰,大耳下垂紧贴面部,弯眉长眼,双目微合,鼻梁高直,小口重颏。身着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肩膀浑圆宽厚,胸部高凸丰满。右肩袈裟直垂披于体侧,左肩袈裟转绕右腋而下,衣褶深密,质感厚重,呈涟漪状垂下,下摆宽大,呈吊帘状,写实性极强。左手抚左膝,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床上,佛背部和床下各有一插榫。(图4)
  唐鎏金菩萨立像。黄铜质,通体鎏金。长2.1厘米,宽1.9厘米,通高11.8厘米,重44克。菩萨面部残泐,头戴宝冠,镂空桃形背光,背光顶有一尖长小化佛。身体修长,上身袒露,丰胸细腰,右手向上屈举至肩,左手下垂,手执净瓶。宽大的帔帛绕肩顺臂而下后绕肘下垂至座,下身着裙紧贴躯体,跣足立于高束腰莲座之上,座下为四足方床。(图5)
  明代的佛教世俗化特征明显,已不再只是盘桓于王公贵族之邸、达官显贵之家,更不再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消除民族矛盾、收归王化民心的利益工具,而是开始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为各色人等提供宗教服务。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思想的进步,有益于民众理解和接纳,毅然摒弃了深奥的教义教理、严苛的戒律和形式繁杂的修行,主张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的教说,从而真正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日常习惯之中,使佛教文化日益广袤、深入人心。可以说是平民百姓支撑起了整个明代佛教文化的发展构架,正如牧田谛亮所说:“中国近2000年的佛教史发展,考虑其推动中国佛教史的因素,假如无法确实了解仅有极少数的僧侣在指导,而实际靠无数的庶民大众以其信仰之力护持佛教的这一事实,真正的中国佛教史是无法成立的。”明代佛教平民化的特征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佛教造像受当时佛教世俗化和藏传佛像艺术的影响很深,造像题材有固定的模式,风格也趋于程式化。这个时期的佛像又回到了传统的审美中,造型写实生动,身材比例协调;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表情庄重而不失平和;衣着轻薄贴身,线条自然柔美,衣褶转折自如;各种装饰繁复而精美。虽然受到藏传佛像艺术的影响,但传统审美特征依然明显。
  明代的菩萨造像面相丰满妩媚,头戴宝冠,上身袒露,宽肩、隆胸、细腰,身姿婀娜窈窕,衣着繁复精巧,衣纹自然流畅,衣边多用生动细腻的花纹作为装饰;璎珞、耳坠、手镯等佩饰又从唐代的简约而不简单演变为繁缛而不琐碎,但制作工艺之精密绝不亚于盛唐。
  明鎏金观音菩萨铜坐像。黄铜质,通体鎏金,金水黄中泛红。通高11.3厘米,最大长7.2厘米,最大宽5厘米,重371克。菩萨高发髻,头戴七叶宝冠,冠顶饰桃形宝珠;脸庞丰满圆润,高额长眉,慈目低垂,鼻梁直挺,口唇微启,重下颏,粗短颈;双耳佩戴莲花形耳珰,耳后饰蝶翼形宝缯;颈佩项圈,臂饰臂钏、手镯,璎珞下垂及腹;丰胸细腰,袒上身,下着裙,裙边缘浅刻有细碎花纹,披帛自背肩缠臂绕肘下垂至莲座,衣纹自然流畅;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式仰覆莲座上,莲座平面呈圆角三角形,座上沿饰珠点纹一周,莲瓣圆润饱满。(图6)
  明观音菩萨铜坐像。黄铜质,长22.8厘米,宽16.6厘米,通高38.8厘米,重11600克。菩萨束发,发顶饰桃形宝珠,头戴五叶宝冠,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脸庞丰满圆润,五官深刻明朗,弯眉隆鼻,双目微睁,嘴角上翘,面部呈现慈祥的微笑,大耳下垂,戴有珠坠;短颈圆肩,宽胸细腰,肩披长帛,下身着裙,裙上饰宝珠璎珞,长帛自背、肩缠臂而下垂至座,帛、裙衣边浅刻缠枝莲花纹饰;右手上扬,左手置于腹前,两手均捻有莲花枝,莲枝自手心曲绕臂侧而至肩,右枝莲心一金刚杵,左枝莲心一摩尼火焰宝珠,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花座上;座平面呈圆角三角形,莲瓣上浅刻有细碎花纹,莲座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璎珞、项圈、臂钏、手镯等佩饰繁复而精美。(图7)
  明释迦牟尼铜坐像。黄铜质,通高16.3厘米,重625克。释迦佛高肉鬓,螺发均匀密集,面部轮廓圆润饱满,额饰白毫,弯眉细长且两端微微上扬,双目微合,大耳阔鼻,双唇小巧饱满且嘴角上翘;袒胸露乳,两乳间阴刻两条内向半月形乳线,以凸现胸肌的圆润丰满;内着僧袛支,身穿半披式袈裟,右侧衣襟甩向左臂后绕肘贴身下垂,衣摆略呈椭圆形覆于座上,衣领阴刻花枝纹饰;右腕戴念珠,双手捧钵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平面呈圆角三角形,上下沿各铸联珠纹一周,莲瓣肥厚,上饰细碎花纹。(图8)
其他文献
[摘要]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或住户门前竖立黑慕日,已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标志。然而,这一文化现象缘何而来,至今仍众说不一。本文拟就黑慕日历史渊源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进而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鄂尔多斯;黑慕日;民族文化  一、鄂尔多斯黑慕日的特征  “黑慕日”为蒙古语的汉语直译,也称“玛尼宏”,汉语意为“禄马”或“禄马风旗”。以往,鄂尔多斯地区黑慕日的形制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上小学时,常听老师说,在祖国的西北,有个盆地叫塔里木,因为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如屏风般挡在周围,致使印度洋上潮湿的空气进不来,所以那里的土地因干热而变得荒凉,后来成了大漠戈壁,只能偶尔见到星星点点的红柳、芨芨草和胡杨。千万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敢打破那无边寂寞的,唯有渐渐远去的驼铃叮当……  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知道了塔里木是块宝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及天然气、煤炭等,那里
[摘要]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现正式在册成人志愿者400人,小小志愿者160人,团队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6 岁。目前,志愿者团队主要参与讲解、咨询、志愿者培训、临时展览综合服务、教育活动推广等一系列服务活动。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义务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
辐射板作为磁致伸缩换能器的最终输出元件,它所选用的材料、尺寸、形状将直接影响换能器的工作特性。本文在换能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ATILA模拟仿真在相同激励
日前,有专家披露,由于癌症治疗费用昂贵,癌症病人竞成了很多医院、很多科室争相夺取的“香饽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一个肺癌病人,中医科、内科、胸外科、化疗科和生物
金刚石纳米颗粒(Nanodimond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发光稳定、无毒性、固态量子比特等特性的惰性纳米材料,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物传感、生物成像、材料科学、核磁共振等
近年来,蒸汽重整技术在放射性有机废物处理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蒸汽重整的矿化还原反应炉主要采用流化床结构。其反应器内部的流场呈现多维耦合的特性,针对反应器内部
新目标英语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肯定了该教材内容丰富、话题贴切、重视交际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都提出了对语法教学的困惑。《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
说齐家文化,必说陇县,原因是据专家考证,齐家文化东至于陇县。  玉加工技术从东而来,玉石的原料则由西向东输入。玉礼器的加工技术(即片切割技术)是从山东大汶口起源的,期间经过中原龙山文化和陕北的石峁文化,逐步传播到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原缺玉矿,玉来自西方,近至武山、马衔山,远至祁连山、昆仑山。从最早说起,西北有玉,玉的开发又早,这样想,肯定就缺技术,而东方又最早有了玉礼器的加工技术,但是缺玉,这样一联
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更是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