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着师资短缺、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一系列难题。而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县市教育局长在音美师资数量、课时量等艺术教育基本信息上交了“白卷”,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推进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师配备与培养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新的思路和办法。
艺术师资缺编
此次调查,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第27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全体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少数分管局长进行深度访谈最终形成的。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2份,回收问卷127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仅为57.75%。大量问卷在音乐、美术师资数量、课程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比例等问题上出现空白或者数据明显失真,成为无效问卷。从问卷回收率可以判断,当前一线教育局长对艺术教育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解相对有限,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城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0.69名音乐教师,0.59名美术教师。平均每568名学生才有1名音乐教师,平均每665.8名学生才有1名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59%,美术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21%。其中农村地区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59名音乐教师,0.49名音乐教师;城市地区学校平均每校有0.86名音乐教师,0.78名美术教师。如此一来,农村地区平均每两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平均生师比为14.7:1,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标准。
与主科教师待遇不同
调查发现,有44.2%的地区艺术教师无法享有与语数外等主科教师同等的待遇与专业发展机会。这种待遇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师资在课时津(补)贴和担任班主任机会等方面。75.2%的地区艺术教师无法享有与其他主科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机会,这种专业发展机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和职称晋升等两方面。
待遇和专业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师资的工作积极性。其中,相当一部分相对年轻的艺术教育师资有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直接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了艺术课程的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教育师资因自身学科的特殊性,虽然参加了一般性的师资培训项目,但因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而专项培训因培训费用较高,且某一所学校或者县域范围内艺术教育师资数量有限,缺乏规模效应,很难有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工资待遇和专业发展机会上,艺术师资与语数外主科教师存在较大差别的问题,亟待建立对艺术教师公平待遇的政策保障机制,以支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专业发展。
师资瓶颈难以突破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创新途径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并就几种比较切实可行的创新途径给出指导性意见。
调查显示,由于缺乏配套机制,在实践中这些创新模式没有落实到位,仅有38.2%的地区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仅有36.8%的地区采取艺术教师“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仅有22.1%的地区依托高等学校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仅有32.5%的地区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仅有34.7%的地区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有59%的地区实行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
制度创新牵涉到政府编制、财政、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短时间内很难理顺关系,因此很多创新举措开展艰难。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这一创新举措,之所以在实践中落实的比例最高,达59%,主要是因为这批兼职教师源自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便于人事调配和管理。
调查结果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强调审美体验、侧重审美能力培养的艺术素养教育。但在农村,8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的艺术教育在存在着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专业化”倾向。艺术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失去艺术教育应有的审美体验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实践中,美术课“术”多“美”少,甚至有“术”无“美”;钢琴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手指训练;音乐课注重发声训练和识谱视唱训练。这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喜欢美术但是不喜欢美术课,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举措就是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避免“异化”倾向。
艺术师资缺编
此次调查,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第27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全体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少数分管局长进行深度访谈最终形成的。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2份,回收问卷127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仅为57.75%。大量问卷在音乐、美术师资数量、课程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比例等问题上出现空白或者数据明显失真,成为无效问卷。从问卷回收率可以判断,当前一线教育局长对艺术教育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解相对有限,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城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0.69名音乐教师,0.59名美术教师。平均每568名学生才有1名音乐教师,平均每665.8名学生才有1名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59%,美术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21%。其中农村地区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59名音乐教师,0.49名音乐教师;城市地区学校平均每校有0.86名音乐教师,0.78名美术教师。如此一来,农村地区平均每两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平均生师比为14.7:1,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标准。
与主科教师待遇不同
调查发现,有44.2%的地区艺术教师无法享有与语数外等主科教师同等的待遇与专业发展机会。这种待遇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师资在课时津(补)贴和担任班主任机会等方面。75.2%的地区艺术教师无法享有与其他主科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机会,这种专业发展机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和职称晋升等两方面。
待遇和专业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师资的工作积极性。其中,相当一部分相对年轻的艺术教育师资有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直接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了艺术课程的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教育师资因自身学科的特殊性,虽然参加了一般性的师资培训项目,但因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而专项培训因培训费用较高,且某一所学校或者县域范围内艺术教育师资数量有限,缺乏规模效应,很难有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工资待遇和专业发展机会上,艺术师资与语数外主科教师存在较大差别的问题,亟待建立对艺术教师公平待遇的政策保障机制,以支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专业发展。
师资瓶颈难以突破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创新途径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并就几种比较切实可行的创新途径给出指导性意见。
调查显示,由于缺乏配套机制,在实践中这些创新模式没有落实到位,仅有38.2%的地区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仅有36.8%的地区采取艺术教师“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仅有22.1%的地区依托高等学校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仅有32.5%的地区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仅有34.7%的地区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有59%的地区实行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
制度创新牵涉到政府编制、财政、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短时间内很难理顺关系,因此很多创新举措开展艰难。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这一创新举措,之所以在实践中落实的比例最高,达59%,主要是因为这批兼职教师源自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便于人事调配和管理。
调查结果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强调审美体验、侧重审美能力培养的艺术素养教育。但在农村,8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的艺术教育在存在着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专业化”倾向。艺术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失去艺术教育应有的审美体验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实践中,美术课“术”多“美”少,甚至有“术”无“美”;钢琴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手指训练;音乐课注重发声训练和识谱视唱训练。这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喜欢美术但是不喜欢美术课,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举措就是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避免“异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