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化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学生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化学教育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化学知识的力量,二是人格的力量,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知识的甘露才能流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能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时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而且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并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
  四、激励是活跃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老师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的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的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产生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其作用极大,可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创新,我越发感觉到由于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仍然沿用初中时学习物理的方法,因而分析物理问题时思维方式不能收放自如,趋于一定的保守性,以至于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考的考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远高于中考考纲的要求,以至于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还不具备学好高中物理的应有的技能和素质。  凭借几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和对《高中物理课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自主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的含义  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2.主动性是自
人教版教材选修3—1电动势一节提出:“电源内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就一定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荷才行。”“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那么不同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究竟是何种作用力,书中仅提出:“电池中,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并没有细致的分析,包括教参上也没有深入介绍。学生只要知道在电源内部存在这种作用力即可,不必深究,但是教师还是要站在更高
一、教学理念和背景  有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很多人都很欣赏这句十分惬意和引人入胜的广告语,但我要说的是:不仅仅是人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在乎沿途的风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情感,他们的品格、情操、看待问题的角度等,都在会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结果,学生就不会享受到
摘要: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质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疑、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新课程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作了全新的改革。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课堂教学横向结构的研究,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
期刊
期刊
论点rn[贝鲁特]加扎勒:rn“你们实践的定位是什么?”rn[贝鲁特]拉法特:rn“我工作的一大关注点是将‘虚构’作为一种逻辑体系来运用,而非囿于虚构与非虚构的二元对立.在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