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码头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uz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曲艺,有评话、弹词、清曲三大曲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曲艺的一份荣耀。
  任何一门舞台艺术样式的诞生、发展、繁荣,都有它特殊的历史渊源,扬州曲艺的兴盛,则是缘于清朝康乾时期扬州经济富甲天下的优越条件。而展现扬州曲艺独特魅力的舞台,叫书场。
  忆专营书场 群雄逐鹿 大师辈出
  从康乾盛世至晚清再到民国时期,即使是名满东南、叱咤书坛的曲艺名家,如果书场老板不跟你签约,如果广大书迷不买你的票,你照样生存无计,一贫如洗。文化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迫使扬州评话、弹词以及后来的清曲艺人潜心于艺术的修炼与精进。因为,唯有你比别人技高一筹,出新出奇,才能赢得一份书客的追捧,争得市场的名额,获得一份生存的良机。
  扬州曲艺的专营书场,在清朝康熙年间逐渐兴起。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有简略记述:“……四面团坐,中设书台,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场书词。屋主(老板)与评话(艺人)单双日相替敛钱,钱至一千者为名工(当红艺人),各门街巷皆有之。”像这类专门经营书场的老板,当年的扬州街巷随处可见,外地的则拓展到兴化、泰兴、泰州、盐城、镇江、淮阴、仪征各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份统计表显示,自民国时期至60年代初,扬州曲艺演出场所近130家之多。照此推测,在清乾隆以后的繁盛时期,扬州曲艺专营书场不可胜数。
  当年,扬州曲艺为什么会有如此红火的市场?除了时代的诸种因素,艺人的表演功力以及独创能力是关键因素。我们先说晚清名家、长篇扬州评话《施公案》创始者樊紫章。樊紫章少年贫苦,十六岁师从柏培章学说《水浒》,数年后登台,很快书艺胜过师父。当年,艺人说书分日晚两档,白天和晚上说不同的书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书客,拿到双份收入。樊紫章《水浒》过关之后,一心想说李国贤的《万年青》或者王健章的《彭公案》,均未如愿。突然一日,得到一部破旧不全的章回小说《施公案》,夜来无事,秉烛细读,却是怎么也读不下去。他从小没有机会读书,有限的识字全靠悟性自学而得。但他必须能说两部书,才能上得了晚档,《施公案》当年在扬州还从未有人登台说过全本,这个机会樊紫章不想失去。就这样他一有空闲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历经数月,终于能说七天《施公案》了。恰巧,高邮一位书场老板找到樊紫章,问他能不能说日晚两场书,他硬着头皮说能。樊紫章白天说《水浒》,晚上说《施公案》,为了省钱,夜宿寺庙,到了第七天凌晨两三点钟,一位书生模样的清瘦僧人见樊先生一直站在走廊上徘徊不停,长嘘短叹,忍不住上前探问,听后不禁朗声大笑。原来,僧人秀才出身,饱读文章,尤其欢喜《施公案》,久已烂熟于心,且特别酷爱扬州评话,这种善缘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樊紫章是说表神角,僧人是编书高手,这《施公案》一路说下去,日渐火爆,听客如潮,樊紫章的《施公案》从此名声大震。
  如今,我们都习惯说戏比天大,艺比天大。其实,在当年,说书客、观众比天大,更為令人信服。一位艺人,即使有浑身的荣誉与光环,观众不买账不进你的场子,你也会被淘汰。扬州有个传统的曲艺书场热地叫教场,在那里一家挨着一家的书场,白天和晚上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从晚清至民国,不分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无论文人书生贩夫走卒,都听先生说书,不分高低贵贱。为什么?因为当年的曲艺名家,人人身怀绝艺,才学过人。据说,民国时期,作家李涵秋便是著名扬州弹词艺人张丽夫的铁杆粉丝。只要张丽夫在书场登台演唱,李涵秋就风雨无阻,每场必按时恭候于台下。李涵秋曾经这样对朋友说过:如果张丽夫提笔写文章,我一定洗墨搁笔,不敢与之争胜。张丽夫授艺有句名言“宁在台下劳累死,不教台上不如人”。书场,是艺人最神圣的舞台。书客增一个人,少一个人,一句赞赏的话,一句批评的话,都牵动着艺人的一颗心,因为观众才是评判他们艺术水平高低的真正权威。“台上不如人”,台下就会没有人,艺人的天也就塌了。在文化市场决定着曲艺演员兴衰存亡的年代,他们倾尽心血,就是为了台上比谁强。譬如扬州评话的典型故事“五虎”大战康国华,便发生在教场这一块狭小的天地内。书坛五虎将,即说《八窍珠》的朱德春,说《西游记》的戴善章,说《绿牡丹》的郎照明,说《水浒》的王少堂,说《施公案》的樊紫章,联手PK德高望重的说《三国》的名家前辈康国华。结果,教场一时人山人海,家家书场爆满,双方都成了赢家。
  当年,扬州曲艺,高手林立,大师辈出,杰作迭现,誉满东南。而事实上,回望当年,每一位曲艺大家的功成名就,都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晚清名家龚午亭在扬州同一个书场说《清风闸》,一年间说几次,次次听客满座,其原因就在于龚午亭超人的求变求新的意识与付出。朱黄的《龚午亭传》中说“故闻者终身倾倒而不厌”。民国年间著名艺人康又华在南京义顺茶馆说《三国》,七百多人的大场子,没有扩音设备,康又华两个多小时的书由头说到尾,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听得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如此卓越的表演功力,在扬州曲艺的鼎盛时期,并不罕见。书客是天,书客的喜爱与迷恋,是艺人们一生为之上下求探的原动力。吴国良,是李国辉为创始者的李门《三国》“八骏”之一,他的父亲开茶馆兼营书场,吴国良自幼年起便有了耳濡目染的优越条件,十六岁师从一代宗师李国辉,为其“关山门”徒弟。李国辉又领他去拜任(德成)门《三国》的大师级传人蓝玉春学艺,从而使得吴国良的中、后两部《三国》,兼收并蓄,独具特色,吴国良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与悟性学成了《前三国》,这样,能说全《三国》的吴国良历经数十年的磨砺与精进,终成一派。一部书,在一个书场内不动身,他能说一年之久。当然,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乱时期,即使当红艺人,顶级名家,也不可能有富足荣华的生活。1944年底,吴国良独自赴海安的书场说年档书,日场晚场,贫病交加,除夕万家团聚之夜,死于异乡书场旁的寓所。当年,以七十三岁告终的吴国良,心中依然只有书场,只有书客。   说码头 风雨寒暑 无悔春秋
  惠兆龙,扬州评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传人,他是著名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的关门弟子,后来又拜马凤章、张正卿学说《水浒》。惠兆龙说张正卿是“单干艺人”,真正意义上靠“跑码头”养活自己的艺人。而惠兆龙跟着张正卿跑码头独立演日场,是在兴化的“百花书场”。说的是《卢俊义》十回中的内容,自“段景柱盗马”始连续说了半个月,每天有六七十名听客,都说这个小先生说得蛮好。这一年,惠兆龙十八岁,进扬州市曲艺团已有三年。《我的路》是惠兆龙先生于2011年因病早逝后,弟子及有关方面为他编印的一部日记集,其中记录了他从艺半个世纪的心路艺程。我们从惠先生日记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初,码头艺人的收入尚可养家糊口。老艺术家们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书台上奉献终身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惠兆龙的师父马凤章,擅说《宋江》《石秀》《卢俊义》三个十回和《后水浒》,待在同一个书场,能连续说两百多天,是各个大码头的响档级名人。马凤章的码头话尤其精彩出色,模仿各种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曲艺演员,无论辈分多高,书艺多好,都习惯于以码头为家,以四乡八镇的书客为亲人,无论炎夏酷暑,寒冬冰雪,岁岁年年任飘泊,年年岁岁在异乡。后来,惠兆龙带徒时,曾经跟弟子说过这样的话:艺人的码头生活太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孤单、寂寞、枯燥、无味。”除了下午进书场有机会说话,剩余的时间,没有一个人陪你說一句话。当然,这是惠先生对他初入门的徒弟的一种告诫:如果你过不了码头生活这一关,迟早是会坚持不下去的。坚守曲艺传统,坚守码头演出,坚守在寂寞中禅悟精进,坚守在清贫中服务民众,这是老一辈曲艺演员留给后来者最为宝贵的财富。1982年,三十七岁的惠兆龙以《陈毅拜客》获全国曲艺汇演创作、表演一等奖,由此在中国曲艺界获得“活陈毅”的美誉。但在现实中,他依然扎根在码头书场,东台、盐城、大丰、无锡、如皋、兴化、上海、镇江、淮安、高邮、宝应、江都、泰兴、泰州、六合……,在惠兆龙《我的路》日记里,记满了奔赴四面八方演出的书场和日期。他已经是名扬全国的知名表演艺术家,但他同时也是与最普通的基层书客相互依存的朴实艺人。
  1987年10月1日,惠兆龙赴海安演出他的现代书代表作《大闹怀仁堂》。惠先生浓眉虎眼、天庭饱满、方面大耳,加之耗费大量心血学会了四川方言,他一登台,一开口,书客立刻就能感受到“活陈毅”的神奇风采。这一天演出,五百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连绵起伏,经久不息,作为一名书坛赤子,还有什么比此时此刻更幸福的时光呢。这一晚,惠先生激动不已,他写下了一篇长长的日记,倾诉了深藏的内心独白。他说:海安的业务“不佳”,开支很大,“不得不赶做包场”。什么叫包场?应该是约定一些学校,说一个多小时的书,拿一点报酬。他说:“有一场是在雨里讲的,学生都打着伞听,竟无人走开。”惠先生于是感动道:“我当然要用双倍的力气,真是拼命干哪!”拼命干,还有另一层意思。先生说:我“在书坛奋斗了二十六个春秋,后十年经过艰苦的拼搏,总算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可经济并未翻身。至今一贫如洗,无分文存款,尚有少量欠债。我不去‘拼’又有什么办法呢?……”。回望1972年6月,惠先生在日记里写道:在镇江文化宫剧场演出,“原定七天,延期三十二天,加三个日场,门票几乎不够卖,盛况空前”。到了1981年,码头演出形势已经急转直下,惠先生在日记里写道:“元旦,在东台安丰镇演出。剧场最多只有二百来人,业务更为清淡了。宿舍四面透风,水缸里的水几乎冻实了。我坚持着,忍受着。”一位评话知名艺人对于码头会场演出的执着与坚守,不只是在平时,2月,惠兆龙先生是这样记录的:“4日(农历除夕),去高邮临泽镇文化站演出。车上乘客不多,都是赶回家过年的,只有我奔赴异乡……”
  书场,随着年代的更替在不断的萎缩,而唯一不变的,是艺术家们执着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书迷的深厚情感。
  1987年9月,惠兆龙赴京参加由中国曲协举办的评书评话座谈会。他在日记里说,关于曲艺的未来发展,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要“走出书场,扔掉桌椅,占领大舞台……”一派认为要“继承传统,坚守书场阵地……培养接班人。”惠兆龙坚持的是后一种观念。
  如今,扬州曲艺的书场依然存在,而且设施条件越来越好,书客一律免费进场。这是当今文化繁荣给百姓带来的福祉。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惠兆龙日记中记载的,三十年前曲艺演出,“千人剧场,排队抢票”的盛况。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26日至27日,由四川省文联、省曲协主办,中共彭州市委宣传部、彭州市文联承办的第八届全国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四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花开的声音——四川省优秀少儿曲艺节目展演在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文化中心举行。本届大赛的主题是“薪火传曲韵·青绿满彭州”。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李兵,中国曲协
期刊
9月24日至27日,“说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本次展演共计四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生动局面,喜迎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曲讯)  2017年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活动在京举行  9月8日,2017年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召开。15日,活动
期刊
萬籁寂无声,  衾铁棱棱。  灯昏香断,  景凄清。  只有霜华伴月明。  (过板)应是夜寒凝,  竹间冻雀几回惊。  恼得那梅花消瘦难(卧牛)难成梦。  两关情,  我念梅花花念我,  起看清冰满玉瓶。  (文选自溥叔明著 吴光辉整理《蕉雪堂曲文集》)
期刊
话说北京光大银行职工小杨  工作上认认真真,经常受表彰。  这一天在营业厅里刚上岗,  就进来一位老大妈神色慌张。  只见她左手拿着存折右手打电话,  急急忙忙来到窗口找到了小杨:  “我说姑娘啊,请你快点儿帮我转账,  存折里有三十万元,转到这个账户上。”  说着话,递过一个纸条,写着号码,  小杨她接过纸条看端详:  “大妈呀,这纸条上的人您认识吗?  跟您是什么关系,您说说也无妨。”  只见
期刊
2017年5月16日,张家港市新创中篇苏州弹词,2017年江苏省曲协重点中长篇创作项目、江苏省曲艺创作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飞来的老婆》在张家港市长春园书场举行专场演出。5月17日,《飞来的老婆》提升研讨会召开。中国曲协、江苏省曲协相关领导,业内曲艺专家特别是江浙沪评弹艺术家共同出席活动,对本作品乃至张家港曲艺的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  中篇苏州弹词《飞来的老婆》由著名评弹艺术家周希明、司马伟等担任曲本
期刊
甲 说相声,要找一个好搭档,真不容易!两个人不但要有相同的爱好,而且还得投缘。所以说找搭档,比找老公还难。  乙 没错。  甲 (拉乙)向大家隆重的介绍,这就是我的老公……  乙 等会儿,咱俩可都是女的!  甲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乙 不一样!我老公就在台下。  甲 跟您开一个玩笑。  乙 不是真事儿。  甲 我们俩都是人民警察,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今天给大伙儿说段相声,好让大伙儿在笑声中,
期刊
10月11日、12日,首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山东菏泽举行。13日上午,东部曲艺创新发展座谈会组织专家学者围绕贯彻新理念、发挥新作为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当晚,首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汇报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志愿服务演出在菏泽天华会盟台举行。(阿诺)  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成功举办  10月21日,由宁波市曲协主办的“说唱中国梦 欢庆十九大”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在市
期刊
2017年9月24日至2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群英荟萃,星光灿烂。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说唱中国梦 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这里成功举办。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李前光、郭运德,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联第九届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文联有关
期刊
舞红愁碧晚萧萧,  溯回潮停伫仙桡。  高风飞下紫霞箫,  千里碧空一雁远,  乱剪愁云风外飘摇。  (过板)采江蓠湘魂渺渺,  倩谁招。  怨东风梅魂月魄情(卧牛)情萦绕。  瑶尊空度可怜宵,  二十四桥皆倚遍,  空怅望,  短长亭接长短桥。  (文选自溥叔明著 吴光辉整理《蕉雪堂曲文集》 圖/忘川)
期刊
曲艺艺术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以亲民众接地气而著称,同时也正因为这个特点而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部分曲艺从茶馆堂会转入了社区书场和大型剧场。因此原来的舞台呈现已经不太适应当今演出场所的展示和表演了,简单的舞台样式在目前五彩缤纷的舞台上确实显得有些古板和陈旧。于是曲艺舞台上的服装、舞美、灯光设计和运用就随着观(听)众欣赏需求而出现了,并且越来越兴盛与繁荣。  首先我们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