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刚柔相济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知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考察,已80岁高龄的费老精神矍铄,他站在攀枝花灿烂的阳光下,眺望凉山层峦叠嶂的翠绿山脉,清风拂来,他若有所思。
  “藏彝走廊”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区域概念,这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信息,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的文化走廊。
  “攀枝花是一枝美丽的花,我看中了这枝花。”离开攀枝花时,费孝通深情地说,“在你们这一代里,一定会看到攀枝花的确是一枝花,是一枝开满西南的花,是一个工业中心、一个文化中心、一个现代中心,一个发动机、一个心脏。”
  此行之后,他写下长文《凉山行》,提出开发大西南,重视“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担当起“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

  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制度和程序的尊重,是攀枝花人在“三线建设”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业文化的特质,一直传承至今。

  位于走廊核心地位的攀枝花,多年以来被贴上了“钢”“矿”的标签,其蕴藏的“文化矿产”却多少遭到忽略。一座城市不仅要有钢骨,更要有柔性的血肉,而后者便是她的文化和灵魂。工业文明的理性与务实、多民族共存的包容与融合,已然成为攀枝花人的精神坐标。

工业文明催生的工匠精神


  在攀枝花瓜子坪的兰尖矿家属社区,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四川省劳动模范潘洪模,向廉政瞭望记者回忆起“攀一代”们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
  兰尖铁矿是我国十大露天矿山之一、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被誉为“攀钢钢铁粮仓”的原矿基地。
  1966年2月,33岁的鞍钢大栗子铁矿空气压缩机工人技师潘洪模,来到攀钢兰尖铁矿穿爆车间做了一名潜孔钻司机。当时的潜孔钻、磕头钻的设计无法满足采矿要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1971年,由于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潘洪模被选拔参加了由原冶金部组织成立的“两钻”攻关组,承担其中的潜孔钻攻关任务。
  “小时候在山东遇到黄河决堤,为求生存,我们一家搬到东北。那时条件不好,读书不多。”潘洪模说,“但我长期在一线工作,懂得科学的思维和邏辑,有针对难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潘洪模经过一年多的刻苦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在1973年攻克了潜孔钻主机的技术难关。新的潜孔钻投入生产后,与之配套的空气压缩机却跟不上节奏了。潘洪模采取边生产边实验的办法,吃住在生产现场,夜以继日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并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厂家,与那些工人一起完善和改进设备缺陷。直到1982年,彻底解决了钻机和空气压缩机之间的匹配问题,使潜孔钻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以理性的态度,把一件事情做专做精、做深、做透,并根据自然的规律,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创新改进,这就叫做工匠精神吧。”潘洪模自称“土专家”,这里的“土”是接地气,是务实创新。在他眼中,工匠精神就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并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涵养出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文化。
  获得“攀枝花工匠”称号的曾正超,是中国十九冶集团的普通电焊技师。他挽起袖口,手臂上是数不清的伤疤,这是他在焊接练习时被铁水烫伤的。“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认真努力,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号称“西部铁军”的十九冶几十年如一日将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成就的百年技艺在新时代已然变为“中国制造”的法宝。这样的蜕变,正在攀枝花的每个工厂火与钢的碰撞、淬炼中上演着。
  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制度和程序的尊重,是攀枝花人在“三线建设”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业文化的特质,一直传承至今。走在攀枝花干净的街道上,不会在人行道上遇到急匆匆的机动车,“让一脚刹车、一次等候,成为最美的城市风景”在几年前便被攀枝花人视为风尚,这是对规则的尊重,也最美地诠释了工业文明关于守秩序的精神。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承载着英雄的史诗。

二滩水电站,是攀枝花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海纳百川的包容


  街边的交警用带着椒盐味的川滇方言指挥交通;耄耋老人在菜市场用山东话讨价还价;街边理发店的小哥一口的川南方言,但在家里和爷爷唠嗑时说东北话贼溜。
  时间、空间穿梭交织,怡然自乐的几段人生,和谐有序的在攀枝花延伸,没有比这更具有研究价值的“人类学”信息了。外来文化在此汇聚,既有大工业色彩的攀钢、攀矿等现代工业文明,也有田园牧歌式的多民族文化。
  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长期流传着“五怕”和“三件宝”。一怕麻风,二怕狼,三怕土匪放冷枪,四怕木船渡金江,五怕地震摇垮房。不过,在当时极端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天南地北的人来到这里,靠着草帽、水壶、手电筒“三件宝”硬是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到今天,仍有不少外地人到攀枝花,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落地生根”。一名“攀三代”向记者吐露心声,说在攀枝花人眼里,无所谓“本地人”“外地人”,只要你来了,就是攀枝花人。他们在工业文明的协作中,为城市营造出发自骨子里的包容气质。
  “二滩水电站,是攀枝花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在攀枝花经济部门工作过30多年的肖光辉精通多国语言,曾参与二滩水电站建设。他回忆说,1986年,市政府以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为重点,推行对外开放工作,制定了《关于实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优惠政策的决定》。   1987年9月1日,雅砻江畔一聲炮响,宣告二滩大型水电站建设拉开序幕。修建二滩初期,为安顿好不远万里来到攀西大裂谷的各国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中方决定筹建西方人员安居生活的大本营。1991年7月开始短短几个月,人们硬是在荒凉的山谷坡地上修建了120幢别墅。昔日,意、德、法、英等44个国家1200多名外国专家居住在这个“小联合国”中。
  如今的“欧方营地”已经改建成为傍于水、栖于山、隐于林的休闲度假胜地。物是人非,草木变幻了容颜,建筑更易了用途,攀枝花人却不曾忘记那些关于合作开放的故事,“二滩欧方营地历史博物馆”便是他们捍卫记忆、表达感恩的物理坐标之一。
  几百年来,迤沙拉的彝族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至今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节庆风俗。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在约德节时,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都会精心打扮自己,姑娘们穿上整洁艳丽的长裙,小伙子带上心爱的葫芦笙,齐聚到一起,唱起动听的傈僳山歌,吹起多情的葫芦笙,表达最真诚的爱意。
  这是攀枝花温柔的一面,与机器参数无关,不需逻辑与程序参与,只需用心细细品味,感受自然的慷慨馈赠、族群文化的丰富和个体生命的无限张力。

人情味浓,烟火不离


  “我虽然离开攀枝花30多年了,但仍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看了你们寄来的日报倍感亲切,并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尽管我们离开了曾经奋斗过的攀枝花,但不管天南海北,根系攀枝花、情系攀枝花,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攀枝花。”

  “攀枝花是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大家在建设中凝结了宝贵的友谊,这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情感共鸣。”

  前不久,攀枝花日报社收到了一封署名为“老攀枝花人李腊望”的亲笔信。李腊望曾任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
  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阅信后,给攀枝花日报社作出批示:“工作做得很好。攀枝花市是每一个攀枝花人的,尤其不能忘了为攀枝花建设发展付出了努力、艰辛和牺牲的人们,这是攀枝花能够走得更远的基础。”
  “攀枝花是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大家在建设中凝结了宝贵的友谊,这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情感共鸣。”潘洪模说,一座城市的人情味,不仅在于它的感恩和回忆,还在于烟火气中。
  天南地北的“吃风”在这里汇聚,有精致有豪爽。一把香菜,一把薄荷,两颗大蒜,讲究自然之道的羊肉米线,吃的是醇厚,正如攀枝花人的性格底色;砣砣肉大锅煮熟,捞出,散上精盐、味精、辣椒粉,吃的是攀枝花人的耿直豪爽;米易苦瓜干脆清爽、苦后回甜,味道变迁里浸透了攀枝花的人文气息。
  攀枝花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好耍不过河门口。说的就是金沙江的渡口,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人渡江在此地短暂停留,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大渡口”,它凝聚了攀枝花几代人的温暖记忆:一座大桥的通车,一号信箱的秘密,还有攀枝花的第一个商场、第一个照相馆、第一个书店……这里还保留着一幢与攀枝花市几乎同龄的建筑——原渡口招待所十三幢。
  1964年,攀枝花开始大规模的建设,为了让建设者进得来住得下,云南省建设公司奉命在大渡口北边山坡上修建起一批干打垒房屋,俗称“万米招待所”。这批房屋共有十六幢,依序唯有第十三幢为一楼一底的青砖瓦房,见证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攀视察。
  郭沫若、冰心、华罗庚、钱伟长等文化和科技界名人到攀枝花考察学习时,也曾在十三幢下榻,郭沫若及其夫人于立群曾在这里题辞,其中两幅题辞现保存在攀枝花市档案馆,成了镇馆之宝。
  “如今,我们在竭尽全力保护这一地区的老房子,因为它们凝结着攀枝花的历史和烟火气息。”攀枝花市文物局局长张洪春告诉记者,老厂矿、老邮局……不是攀枝花人的包袱,而是他们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好这些工业遗迹,已然成为攀枝花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攀枝花永远树姿巍峨,我们每个人都是盛开的花朵叩问苍穹。攀枝花永具阳刚之美,我们每个人都是诗意的枝头直指天宇。”当地作家李文山在《风流攀枝花》一诗中所表达的,正是攀枝花人生活的本质,有钢铁、美景与诗意,在刚柔相济的文化底色中,他们诠释着生命力的顽强、丰盈与柔情。
其他文献
有效的档案管理能够确保医院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且还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质量。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使医护
这篇《故事》,结构上有某种“放射”性,它一一放射出去,仅为“一滴干了的/泪痕”、“一支以前跳熟了的舞曲”、“一方昨夜的月华”、“一张写满字的白纸”、“一朵飞上枝头的
为了研究残余压应力对齿轮轮齿弯曲强度及疲劳寿命的影响,以ANSYS有限元软件为工具,分层建立轮齿表层,对各深度层施加不同预应力来模拟渗碳淬火齿轮的残余压应力,并对存在和
在企业中,由于大量的电力负荷是感性负荷,因此企业的自然功率因数比较低,这样不但降低了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变电、输电设施的供电能力,而且使网络电力损耗增加,线路的电压降增大
为探讨不同损伤度和愈合温度条件下沥青胶浆自愈合行为变化规律,以基质沥青胶浆和岩沥青胶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不同疲劳试样施以0.001%小应变进行愈合监测,
针对分布式电源的高渗透率对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提出通过加入需求响应来分析需求侧对电压无功协调优化的方法。根据可中断可转移负荷等模型建立了计及需求响应的配
钻孔灌注桩技术作为一种基础的工程施工形式,具有适应性强以及施工简便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公路桥梁、高层建筑等基础工程建设领域。但是随着钻孔灌注桩技术的不断成熟,还是会
11月23日,“廉政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暨花城廉政论坛”在攀枝花市召开。论坛上,省纪委向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授牌“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由攀枝花学院、《廉政瞭望》杂志社、攀枝花市纪检监察学会合作共建,是全国地级市第一家以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为目的的纪检监察学院,是四川省首家纪检监察学院。学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贴近基层、有理论、有实务、有创新、能管用”的办学理念,把
关于风口上的“猪”,雷军和马云各有说法。  一个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一个说,风过去了,摔死的都是猪。  其实不管是猪飞起来,还是猪摔死,都会成为政府治理的难题,其典型者莫过于共享单车。  从共享单车站上风口、到几家公司以量取胜式的竞争、再到优胜劣汰,这只风口上的“猪”每一步发展,都给政府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站上风口时共享单车安全事故、大面积铺开侵占公共领域、优胜劣汰后资源浪费等等。  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各个领域电气自动化都充分发挥了相应的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讲述了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并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