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事语文教学17年了,当我们带着憧憬的心情对语文充满幸福感的时候,回首蓦然发现,语文既有温馨的丰盈感,也有负重的责任感。
对于语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很多学生比较头疼。读懂一篇文章容易,但是如果要读深、读透一篇文章,再去认真揣摩语境,理解人物,就颇让他们费神了。为此,很多学生直呼语文太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也致使部分学生一做语文阅读题就简单读题,把各个题写上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为此,我认真揣摩,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用“入位、定位、移位”,即“三位一体法”来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指导。
“三位一体法”,我是这样来定义的。走进文本,走进文章生活背景,自己主导,即“入位”;再根据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来确定主要人物,或者说文章的主人公,将其作为重心,即“定位”;随时根据文中需要,根据不同角色进行不同人物身份来实际转换场景,走进另一人物,即“移位”。当然,“移位”是很频繁的,根据文章内容推进时时需要灵活变换。
语文与读中有很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与性格。每个人物也就有了不同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近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走进文本,走进阅读。
语文阅读也要穿越,不过不是穿越历史,而是穿越人物年龄、性别、生活的年代以及地域等等。我曾对学生说:语文就是自己做导演,自己做主角、配角,自己跑龙套,演变天下所有历史剧、现代剧,一人多变,集各种角色于一身,随时变换。同时,剧务等也是自己负责。当时我还给学生说:什么时间下个雨,刮个风,什么时间再让天气晴朗,为什么要刮风下雨,天气晴朗,你自己都要在心里有个数。
“语文嘛,就是教会你做导演。”我对学生如是说。
这句话引起了很对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认真的研究文本,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我就适时的结合语文阅读中的“粗读、略读、细读、研读”,进行文本阅读的指导,再使学生深刻领会语文教学生中的把文本“读懂、读深、读透”,这一理念,再结合自己实际摸索中的“三位一体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课堂上集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以下几点是我进行“三位一体”阅读导读的一点不成熟的尝试和总结。
一、 注重文章整体框架,明确文章探究方向。
入位之场景——文章初体验。阅读教学中,统摄文章中心是理解文本之脉。有效利
用文章题目,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文章,是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例如《善良的种子》一文,许多学生一看题目,就激起了阅读的兴趣:种子怎会善良?种子还有善恶之分?这是怎么回事?
例如在《倔强的仙人掌》一文中,学生说:首先我注重题目《倔强的仙人掌》,仙人掌则怎么会是倔强的呢?这就吸引了我阅读的兴趣。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认为仙人掌会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倔强”从词性来看是形容词,能总结这篇文章的小中心,而且应该是贬义词褒用。这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也就走进了生活,理解文章就简单多了。所以,学生对题目的关注和理解,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选择与定位,教学的方向探究的实用性。
二、铺设合理生活场景,置身文章角色定位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决定着角色的思维走向,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彰显着的时代的印痕,而且每一个人物因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不同,社会角色定位则不尽相同。小人物、小事件、小环境的背后无不隐含着社会百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例如在《雪夜》一文中,硬要闯进老人家中的歹徒死凶神恶煞,面目峥嵘,眼露凶光,连手中的匕首都在寒夜中泛着寒光。而在朱成玉笔下的《善良的种子》一文中,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淳朴的农民,父亲用小小的善举诠释了一个农民的本分,让学生穿梭于父亲从钱丢失而又失而复得的心理穿越中不禁对父亲我们肃然起敬。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法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三位一体”的记叙文阅读导读法也给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们很大的帮助。
在《倔强的仙人掌》中,实际课堂的片断训练中,课堂放手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入位——定位——移位体验。
学生:文章中一共有两位人物:一位是是卖仙人掌的老头儿,还有一位是买仙人掌的女人,矛盾冲突就在他们两人之间发生。根据文本初体验来确定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儿。“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根据人物身份来入位、定位分析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倔强坦诚与率真。而且自己辛苦栽培的仙人遭到了怀疑,有些激动。从生活出发来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来定位,立足生活,并且注重场景的穿越。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都会给学生一个深深的冲击,也使他们学会了从生活场景中来为置身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定位,使自己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合情合理引导学生,注重学生心理转换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对于学生有是对文本的偏差理解觉得匪夷所思。其实不然,学生的社会视角来自生活,只要是他们能接收到的,就像海绵一样,一概吸纳,只不过有的学生会分类处理,而有的学生则良莠不分,缺少思考,更有不会思考,他们呆板的把阅读就是理解为阅读,一旦拿到一篇记叙文阅读,两只眼睛就直直的盯在了试卷上,也单纯盯在一个题目上,没有认真去将文中的所有内容串联起来,不会凝眉思考了,一下子堆一起,用时就不会筛选了,把“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导致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例如,在《保姆》一文中,有题目说“文中写道‘她的长相奇难看’,‘马秀花的男人是因为嫌她丑才和她离婚的’。作者两次写道马秀花难看的长相,你认为其用意是什么?”这个题目有一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就写上了这样的答案:两次写道马秀花难看的长相,就是为了交代她丈夫和她离婚的原因。原因就在于学生就点看点,不分析,没有正真走进文本去理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令人郁闷的答案。
总之,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理性思考,才会创设语文情境,才会回归语文之本,使学生真正获得对新知识的体验。“‘三位一体’的记叙文阅读导读法”,使语文教学形象与理性相互转化,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进行探索、思考与交流的语文生活大空间,成就学生的语文之路。
从事语文教学17年了,当我们带着憧憬的心情对语文充满幸福感的时候,回首蓦然发现,语文既有温馨的丰盈感,也有负重的责任感。
对于语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很多学生比较头疼。读懂一篇文章容易,但是如果要读深、读透一篇文章,再去认真揣摩语境,理解人物,就颇让他们费神了。为此,很多学生直呼语文太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也致使部分学生一做语文阅读题就简单读题,把各个题写上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为此,我认真揣摩,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用“入位、定位、移位”,即“三位一体法”来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指导。
“三位一体法”,我是这样来定义的。走进文本,走进文章生活背景,自己主导,即“入位”;再根据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来确定主要人物,或者说文章的主人公,将其作为重心,即“定位”;随时根据文中需要,根据不同角色进行不同人物身份来实际转换场景,走进另一人物,即“移位”。当然,“移位”是很频繁的,根据文章内容推进时时需要灵活变换。
语文与读中有很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与性格。每个人物也就有了不同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近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走进文本,走进阅读。
语文阅读也要穿越,不过不是穿越历史,而是穿越人物年龄、性别、生活的年代以及地域等等。我曾对学生说:语文就是自己做导演,自己做主角、配角,自己跑龙套,演变天下所有历史剧、现代剧,一人多变,集各种角色于一身,随时变换。同时,剧务等也是自己负责。当时我还给学生说:什么时间下个雨,刮个风,什么时间再让天气晴朗,为什么要刮风下雨,天气晴朗,你自己都要在心里有个数。
“语文嘛,就是教会你做导演。”我对学生如是说。
这句话引起了很对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认真的研究文本,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我就适时的结合语文阅读中的“粗读、略读、细读、研读”,进行文本阅读的指导,再使学生深刻领会语文教学生中的把文本“读懂、读深、读透”,这一理念,再结合自己实际摸索中的“三位一体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课堂上集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以下几点是我进行“三位一体”阅读导读的一点不成熟的尝试和总结。
一、 注重文章整体框架,明确文章探究方向。
入位之场景——文章初体验。阅读教学中,统摄文章中心是理解文本之脉。有效利
用文章题目,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文章,是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例如《善良的种子》一文,许多学生一看题目,就激起了阅读的兴趣:种子怎会善良?种子还有善恶之分?这是怎么回事?
例如在《倔强的仙人掌》一文中,学生说:首先我注重题目《倔强的仙人掌》,仙人掌则怎么会是倔强的呢?这就吸引了我阅读的兴趣。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认为仙人掌会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倔强”从词性来看是形容词,能总结这篇文章的小中心,而且应该是贬义词褒用。这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也就走进了生活,理解文章就简单多了。所以,学生对题目的关注和理解,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选择与定位,教学的方向探究的实用性。
二、铺设合理生活场景,置身文章角色定位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决定着角色的思维走向,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彰显着的时代的印痕,而且每一个人物因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不同,社会角色定位则不尽相同。小人物、小事件、小环境的背后无不隐含着社会百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例如在《雪夜》一文中,硬要闯进老人家中的歹徒死凶神恶煞,面目峥嵘,眼露凶光,连手中的匕首都在寒夜中泛着寒光。而在朱成玉笔下的《善良的种子》一文中,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淳朴的农民,父亲用小小的善举诠释了一个农民的本分,让学生穿梭于父亲从钱丢失而又失而复得的心理穿越中不禁对父亲我们肃然起敬。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法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三位一体”的记叙文阅读导读法也给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们很大的帮助。
在《倔强的仙人掌》中,实际课堂的片断训练中,课堂放手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入位——定位——移位体验。
学生:文章中一共有两位人物:一位是是卖仙人掌的老头儿,还有一位是买仙人掌的女人,矛盾冲突就在他们两人之间发生。根据文本初体验来确定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儿。“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根据人物身份来入位、定位分析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倔强坦诚与率真。而且自己辛苦栽培的仙人遭到了怀疑,有些激动。从生活出发来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来定位,立足生活,并且注重场景的穿越。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都会给学生一个深深的冲击,也使他们学会了从生活场景中来为置身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定位,使自己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合情合理引导学生,注重学生心理转换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对于学生有是对文本的偏差理解觉得匪夷所思。其实不然,学生的社会视角来自生活,只要是他们能接收到的,就像海绵一样,一概吸纳,只不过有的学生会分类处理,而有的学生则良莠不分,缺少思考,更有不会思考,他们呆板的把阅读就是理解为阅读,一旦拿到一篇记叙文阅读,两只眼睛就直直的盯在了试卷上,也单纯盯在一个题目上,没有认真去将文中的所有内容串联起来,不会凝眉思考了,一下子堆一起,用时就不会筛选了,把“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导致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例如,在《保姆》一文中,有题目说“文中写道‘她的长相奇难看’,‘马秀花的男人是因为嫌她丑才和她离婚的’。作者两次写道马秀花难看的长相,你认为其用意是什么?”这个题目有一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就写上了这样的答案:两次写道马秀花难看的长相,就是为了交代她丈夫和她离婚的原因。原因就在于学生就点看点,不分析,没有正真走进文本去理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令人郁闷的答案。
总之,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理性思考,才会创设语文情境,才会回归语文之本,使学生真正获得对新知识的体验。“‘三位一体’的记叙文阅读导读法”,使语文教学形象与理性相互转化,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进行探索、思考与交流的语文生活大空间,成就学生的语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