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向层面,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通过全面的、重难点适宜、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因“境”制宜的教学实施及关注课后反馈来实现;横向层面,语文课堂有效性实现要有个性创新发言的学生、有把握新课标精神及独特文本解读能力的、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语文教师,以及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等多种基本元素的有机运行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较强目的性和意识性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较专业的定义为: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以及在此过程中教材、教具等。以此类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按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根据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于“有效性”,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体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个人的成长。具体点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或个人成长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较为具体地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认知上,从不知道到知道,或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
因此,当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试着从其本身的定义出发,通过关注定义里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思考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基本理念等为指导,制定全面的、重难点适宜、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来设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同类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设置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更注重情感体验目标的设置,口语教学应更侧重在有声表达和练习等目标的设置,写作教学则要更重于如何启发学生思路等目标的设置。(2)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恰当。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应把“体会感受苏子的悲喜情绪”“探讨作者是如何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学重难点,而不是“理清作者情绪的变化”。(3)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执行和可完成的,而不是一些对任何课文的都适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制定《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学习了解比喻论证”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适用于其他任何文章,而应该制定成类似于“找出本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能找出相应的本体和喻体,在此基础上感受用比喻论证的好处”这样的有明确操作指向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环境来调整教学。(1)扬长避短,发扬个人的特点长处。有的教师善于分析、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诗歌教学课堂上,常常需要教师朗诵,而如果恰好一个教师的朗诵技能不太好,这时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朗诵情境,引导学生去做朗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点评上,同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考虑学生、班级的不同,做出教学调整。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氛围的班级里教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例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或者学生不太爱发言的班级,具体到某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时,教师可能需要把预设的一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去慢慢引导学生思考,让问题始终处于学生所适应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关注课后反馈,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直接的帮助。前面两个阶段,不管是教学目标制定,还是教学实施,都是依靠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注意课后反馈则是学生(有时是听课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自身局限性,关注到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反思和应对策略的给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直接办法。
上面主要是从纵向层面根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三个基本部分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从横向层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各个因素的调整来实现有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学生、文本为基本主体,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辅助手段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多种元素有机融合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专业上要切实吸收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把握语文的学科特性,在教学状态上要同时结合感性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积极反思,擅用自己的优势技能。
(2)文本解读可以追求独特性的视角,但前提是要结合单元要求和大纲的指导精神,不能脱离文本本身的内容,不能为求新解而使文本的基本内容被架空。简言之,就是在共性的前提下再提倡个性。
(3)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对话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个性的、创新性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4)利用好教具,完成仅凭教师讲授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有的课文中出现的情景是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出现的,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图片或影视呈现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虹.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高曼丽.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2.
作者简介:谭湛,女,1993年生,汉族,湖南长沙望城人,就职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较强目的性和意识性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较专业的定义为: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以及在此过程中教材、教具等。以此类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按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根据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于“有效性”,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体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个人的成长。具体点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或个人成长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较为具体地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认知上,从不知道到知道,或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
因此,当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试着从其本身的定义出发,通过关注定义里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思考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基本理念等为指导,制定全面的、重难点适宜、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来设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同类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设置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更注重情感体验目标的设置,口语教学应更侧重在有声表达和练习等目标的设置,写作教学则要更重于如何启发学生思路等目标的设置。(2)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恰当。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应把“体会感受苏子的悲喜情绪”“探讨作者是如何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学重难点,而不是“理清作者情绪的变化”。(3)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执行和可完成的,而不是一些对任何课文的都适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制定《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学习了解比喻论证”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适用于其他任何文章,而应该制定成类似于“找出本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能找出相应的本体和喻体,在此基础上感受用比喻论证的好处”这样的有明确操作指向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环境来调整教学。(1)扬长避短,发扬个人的特点长处。有的教师善于分析、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诗歌教学课堂上,常常需要教师朗诵,而如果恰好一个教师的朗诵技能不太好,这时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朗诵情境,引导学生去做朗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点评上,同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考虑学生、班级的不同,做出教学调整。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氛围的班级里教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例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或者学生不太爱发言的班级,具体到某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时,教师可能需要把预设的一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去慢慢引导学生思考,让问题始终处于学生所适应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关注课后反馈,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直接的帮助。前面两个阶段,不管是教学目标制定,还是教学实施,都是依靠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注意课后反馈则是学生(有时是听课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自身局限性,关注到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反思和应对策略的给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直接办法。
上面主要是从纵向层面根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三个基本部分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从横向层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各个因素的调整来实现有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学生、文本为基本主体,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辅助手段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多种元素有机融合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专业上要切实吸收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把握语文的学科特性,在教学状态上要同时结合感性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积极反思,擅用自己的优势技能。
(2)文本解读可以追求独特性的视角,但前提是要结合单元要求和大纲的指导精神,不能脱离文本本身的内容,不能为求新解而使文本的基本内容被架空。简言之,就是在共性的前提下再提倡个性。
(3)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对话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个性的、创新性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4)利用好教具,完成仅凭教师讲授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有的课文中出现的情景是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出现的,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图片或影视呈现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虹.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高曼丽.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2.
作者简介:谭湛,女,1993年生,汉族,湖南长沙望城人,就职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