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如何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能力和自我修养,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回生活,学回做人。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探索新形势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完善各种有利于加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根据各阶段的研究内容,将纪律、文明礼仪、卫生、节约、学习方面的总目标整理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制订出良好习惯的衡量标准,让学生对照执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力求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二、通过创新班级文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创新班级环境,优化教室育人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教室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各实验班十分重视教室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眼保健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墙,每期黑板报宣传守纪律、讲礼仪、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室里设立了学习园地、光荣榜、图书角、班级之星栏等,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班级氛围。
2.2、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讨论制订了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明公约》,还建立了班级小岗位制度,设置了多样的责任岗位,根据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不同,采取学生自愿、同学推荐、老师调配三结合的原则,不仅让学生“人人有事干”,班级“事事有人干”,而且让学生干得欢心,干得热心。学生的职务有窗台长、路队长、桌长等,并采取定期轮换、择优上岗、弱者培训的原则,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通过规范管理过程,实行量化评比,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并反复强化,使其达到规范化的程度。在养成训练上,学校规范教师指导,加强课间巡视,填好《文明班评比日记》,从文明礼仪、卫生清扫、课间活动、课堂纪律、两操评比、午餐午睡、安全、归程队等对学生一日行为进行细化评比内容,量化评比成绩,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每日一检查,坚持“日反馈”、“周总结”、“月评比”制度,强化管理。
每学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统计,学生评价由学生本人、学生小组和教师(家长)三方面组成。由学生自己申报形成了那些习惯,然后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再进行评价,然后再到学校汇总表彰。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小组则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对组内成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家长)给学生以“质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评价体系,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清晰、更準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事实。
四、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庭育人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必须做到学校、家庭二者的紧密配合。
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利用校园网传播科学家教知识,都会针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长交流,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通过“校信通”,,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校合力,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了解,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经常宣传家庭教育心得、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内容,如:《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做一名优秀的母亲》等,学生每人一份,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通过努力,转变了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他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纯让孩子搞学习,重视了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努力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主要进行“做事”习惯的培养,并渗透“做人”的内容。中段主要进行“学习”的培养。高段在巩固低、中段教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做人”的教育。这三个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循环渐进、互有交叉的,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分开进行。行为规范量化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需要不断的“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研究适合新时期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完善各种有利于加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根据各阶段的研究内容,将纪律、文明礼仪、卫生、节约、学习方面的总目标整理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制订出良好习惯的衡量标准,让学生对照执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力求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二、通过创新班级文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创新班级环境,优化教室育人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教室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各实验班十分重视教室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眼保健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墙,每期黑板报宣传守纪律、讲礼仪、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室里设立了学习园地、光荣榜、图书角、班级之星栏等,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班级氛围。
2.2、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讨论制订了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明公约》,还建立了班级小岗位制度,设置了多样的责任岗位,根据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不同,采取学生自愿、同学推荐、老师调配三结合的原则,不仅让学生“人人有事干”,班级“事事有人干”,而且让学生干得欢心,干得热心。学生的职务有窗台长、路队长、桌长等,并采取定期轮换、择优上岗、弱者培训的原则,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通过规范管理过程,实行量化评比,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并反复强化,使其达到规范化的程度。在养成训练上,学校规范教师指导,加强课间巡视,填好《文明班评比日记》,从文明礼仪、卫生清扫、课间活动、课堂纪律、两操评比、午餐午睡、安全、归程队等对学生一日行为进行细化评比内容,量化评比成绩,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每日一检查,坚持“日反馈”、“周总结”、“月评比”制度,强化管理。
每学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统计,学生评价由学生本人、学生小组和教师(家长)三方面组成。由学生自己申报形成了那些习惯,然后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再进行评价,然后再到学校汇总表彰。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小组则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对组内成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家长)给学生以“质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的评价体系,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清晰、更準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事实。
四、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庭育人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必须做到学校、家庭二者的紧密配合。
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利用校园网传播科学家教知识,都会针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长交流,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通过“校信通”,,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校合力,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了解,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经常宣传家庭教育心得、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内容,如:《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做一名优秀的母亲》等,学生每人一份,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通过努力,转变了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他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纯让孩子搞学习,重视了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努力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主要进行“做事”习惯的培养,并渗透“做人”的内容。中段主要进行“学习”的培养。高段在巩固低、中段教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做人”的教育。这三个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循环渐进、互有交叉的,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分开进行。行为规范量化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需要不断的“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研究适合新时期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