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企业开始流行采用绩效审计。与之相比,国内部分企业实行绩效审计工作的时间较晚,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也停留在浅层次表面上,因而国内企业推行绩效审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在本文中,试图针对目前国内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应对措施,以促进国内企业更好更快的普及和应用绩效审计工作。
[关键词]难点;绩效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43-02
所谓的绩效审计,是指作为第三方的审计部门或审计工作者,采用专业的审计方法,按照有关审计规定和标准,对被审计对象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审查,采集和获取合法证据资料,以此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对企业经营活动效益性的实现程度和开发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国家审计署2007至2012年公布的工作发展规划,我国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绩效审计,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和提高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制度,逐渐加强绩效年度审计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将绩效审计工作覆盖所有的重要审计项目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审计工作制度。开展绩效审计已是国家审计署指明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具体实践中的审计工作重心也已逐步向效益性方向转变,但总体而言,企业内部进行绩效审计还停留在初始低级的工作水平层面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的、合理的审计工作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某些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终其因由,主要是企业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
一、在企业内部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对象需提供详实的资料信息,以确保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任何经济效益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真实资料的基础之上,否则做出的评价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只有保证基础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利用到其自身的价值,否则会导致审计工作结果失去客观性。目前,我国各行业中的企业存在诸多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现象,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这对顺利推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带来了许多阻力和障碍。
(二)缺乏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系统
当前,我国的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审计管理规定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单单提及到了审计工作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没有具体明确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7年公布了关于经济性、效率性、合法性审计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号审计具体规定,在上述三项规定中,对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式和评估尺度给出了普遍性的规定,但也同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效率性审计评估尺度,由于被审计的企业因对象而异,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合法的审计标准,甚至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也会存在多种彼此相异的比较标准,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得出内容差别很大的审计报告。因此,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者来说,选择恰当的指标评价准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三)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方法标准
由于被审计的对象情况各异,审计主管部门无法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审计人员在有自由选择与被审计对象相适应的标准和技术的权力,并以此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在选择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方面存在不一致,审计工作者有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技术方法的余地,这无形中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也对审计证据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四)搜集绩效审计证据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相同行业内的企业效益差别时,能较为容易的获取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销量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但万一需要其他同类企业的横向比较数据,则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证据材料,容易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客观实际,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五)现有审计队伍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掌握多样化审计方法,具备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储备的审计队伍为基础。目前,现有的财务审计工作者知识面较窄较浅,企业不够重视效益评价、内部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较低。在实行绩效审计时,必须保证审计工作者充分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除了具备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岗位能力外,审计人员还需掌握更多的审计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本质,在工作中保证给出客观而公正的判断。因此,审计部门在开展和推行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吸收和储备各学科专业例如金融学、工程造价、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目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采取的措施
(一)避免两种倾向,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目前,在大力实行绩效审计时,要防止产生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盲目跟从,过度依赖绩效审计,而忽略客观合法的审计。对各级审计部门而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客观合法的审计仍是主要工作内容。而开展效益审计也不能脱离客观合法原则。二是与实际相背离,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不合理的要求。必须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不可盲目跨越。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和摸索出一套恰当的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二)要使用合适的审计评价标准,谨慎地评估被审计对象
在着手开展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审计目标的清晰,然后再收集整理证据材料,根据相关审计准则,给出准确客观的审计评价,最后论证审计目标。只有采取准确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以此为基础得出正确的审计报告。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定额标准、生产计划、业务准则和各类经济技术指标等,目前还没有形成口径一致的准则标准,仅零星分布在各类有关资料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并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要正确对待几方面的关系
1.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效益包含了微观经济效益,后者应服从于前者,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应克服小团体主义,以大集体利益为重。2.长期经济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必须以实现长远经济效益为基础,不能为了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效益,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时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短期逐利行为。3.经济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企业在引进生产线时,不但要强调其的先进性而更应考虑其综合性价比,如果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盲目上马高新技术项目,不仅无法切实改善企业经济效率,反而会因高成本费用造成企业亏损。4.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呈不断波动状态,当价格不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增长,一旦遭遇通货膨胀,这种关系则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在审计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对使用价值的增长量进行考察。
(四)增大对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投入
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收集和整理财务审计证据时,可采用社会通行的方法,按照相关程序开展收集和评价工作,而绩效审计则与之不同,由于在方法的选取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没有统一的准则和标准作为规范,使得在收集绩效审计证据时面临如何从种类繁多的方法中挑选最合适的方法难题,通常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工作人员往往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对象的样本量的方法,以提高对总体审计评价的精度。同时,工作人员始终都要特别关注证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度和精度。
(五)加强有关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目前,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具体绩效审计案例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最大可能的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一方面加强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找出与财务审计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要对审计工作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着重丰富和提高工作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另外,要和其他征服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形成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45-148.
[2]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0(6):36-38.
[3]彭国翔.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2009(7):67-69.
[关键词]难点;绩效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43-02
所谓的绩效审计,是指作为第三方的审计部门或审计工作者,采用专业的审计方法,按照有关审计规定和标准,对被审计对象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审查,采集和获取合法证据资料,以此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对企业经营活动效益性的实现程度和开发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国家审计署2007至2012年公布的工作发展规划,我国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绩效审计,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和提高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制度,逐渐加强绩效年度审计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将绩效审计工作覆盖所有的重要审计项目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审计工作制度。开展绩效审计已是国家审计署指明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具体实践中的审计工作重心也已逐步向效益性方向转变,但总体而言,企业内部进行绩效审计还停留在初始低级的工作水平层面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的、合理的审计工作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某些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终其因由,主要是企业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
一、在企业内部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对象需提供详实的资料信息,以确保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任何经济效益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真实资料的基础之上,否则做出的评价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只有保证基础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利用到其自身的价值,否则会导致审计工作结果失去客观性。目前,我国各行业中的企业存在诸多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现象,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这对顺利推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带来了许多阻力和障碍。
(二)缺乏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系统
当前,我国的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审计管理规定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单单提及到了审计工作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没有具体明确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7年公布了关于经济性、效率性、合法性审计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号审计具体规定,在上述三项规定中,对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式和评估尺度给出了普遍性的规定,但也同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效率性审计评估尺度,由于被审计的企业因对象而异,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合法的审计标准,甚至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也会存在多种彼此相异的比较标准,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得出内容差别很大的审计报告。因此,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者来说,选择恰当的指标评价准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三)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方法标准
由于被审计的对象情况各异,审计主管部门无法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审计人员在有自由选择与被审计对象相适应的标准和技术的权力,并以此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在选择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方面存在不一致,审计工作者有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技术方法的余地,这无形中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也对审计证据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四)搜集绩效审计证据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相同行业内的企业效益差别时,能较为容易的获取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销量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但万一需要其他同类企业的横向比较数据,则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证据材料,容易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客观实际,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五)现有审计队伍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掌握多样化审计方法,具备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储备的审计队伍为基础。目前,现有的财务审计工作者知识面较窄较浅,企业不够重视效益评价、内部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较低。在实行绩效审计时,必须保证审计工作者充分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除了具备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岗位能力外,审计人员还需掌握更多的审计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本质,在工作中保证给出客观而公正的判断。因此,审计部门在开展和推行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吸收和储备各学科专业例如金融学、工程造价、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目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采取的措施
(一)避免两种倾向,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目前,在大力实行绩效审计时,要防止产生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盲目跟从,过度依赖绩效审计,而忽略客观合法的审计。对各级审计部门而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客观合法的审计仍是主要工作内容。而开展效益审计也不能脱离客观合法原则。二是与实际相背离,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不合理的要求。必须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不可盲目跨越。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和摸索出一套恰当的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二)要使用合适的审计评价标准,谨慎地评估被审计对象
在着手开展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审计目标的清晰,然后再收集整理证据材料,根据相关审计准则,给出准确客观的审计评价,最后论证审计目标。只有采取准确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以此为基础得出正确的审计报告。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定额标准、生产计划、业务准则和各类经济技术指标等,目前还没有形成口径一致的准则标准,仅零星分布在各类有关资料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并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要正确对待几方面的关系
1.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效益包含了微观经济效益,后者应服从于前者,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应克服小团体主义,以大集体利益为重。2.长期经济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必须以实现长远经济效益为基础,不能为了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效益,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时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短期逐利行为。3.经济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企业在引进生产线时,不但要强调其的先进性而更应考虑其综合性价比,如果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盲目上马高新技术项目,不仅无法切实改善企业经济效率,反而会因高成本费用造成企业亏损。4.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呈不断波动状态,当价格不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增长,一旦遭遇通货膨胀,这种关系则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在审计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对使用价值的增长量进行考察。
(四)增大对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投入
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收集和整理财务审计证据时,可采用社会通行的方法,按照相关程序开展收集和评价工作,而绩效审计则与之不同,由于在方法的选取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没有统一的准则和标准作为规范,使得在收集绩效审计证据时面临如何从种类繁多的方法中挑选最合适的方法难题,通常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工作人员往往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对象的样本量的方法,以提高对总体审计评价的精度。同时,工作人员始终都要特别关注证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度和精度。
(五)加强有关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目前,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具体绩效审计案例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最大可能的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一方面加强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找出与财务审计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要对审计工作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着重丰富和提高工作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另外,要和其他征服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形成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45-148.
[2]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0(6):36-38.
[3]彭国翔.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2009(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