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基于地域的文化发展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设计师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兴趣爱好而创造适合当下生活方式的物质文明。
2018年宋瑞雪的“如星”提灯参加米兰设计周卫星展。在这件作品中她融入了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她探访四川当地的手工艺人,了解竹编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产业基础。手艺和传人紧密连接着地方经济与文化自信。她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找到源自传统美学和地缘文化的灵感,并通过符合当代的设计语境呈现出来。如今她已经在央美的传统造物教研室任教四年。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组织工作,与四川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合作开展相应的课题。不论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设计师,她都希望自己能够回应时代,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设计》:介绍下“如星”提灯的创作全过程。
宋瑞雪:我想设计一系列与传统工艺相关的作品,主题为“一时一物竹”。设计之初我希望以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寻访民间手工艺者,鼓励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并通过设计媒介来引导大众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对话,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学习传统工艺。
“如星”是这系列作品其中之一。这是件提灯,灵感来源“天体仪”,本是一种对宇宙浑沌的探索和开化的体现。主体部分可以旋转,能够提供不同氛围。我设计之时考察过贵州的卡拉鸟笼以及图腾符号,其中“云气纹”的来源非常打动我,它来源于苗族先民对于混沌初开的想象。因此,我设计的时候开始重视符号这种视觉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其中我采用了LED技术作为灯芯,但同时希望带给人们仍旧用火作为照明燃料的感受。
在调研过程中,我考察了黔东南丹寨县卡拉村和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以及四川省彭州市,了解这些地方在传统工艺发展的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有资源退化、产业基础退化、创新能力弱、商业化严重等。但我认为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一个人一件产品就能解决的,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个路径。因此我选择了彭州竹鸟笼制作工艺作为工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竹编工艺与金属、纸的工艺形成了最终方案。
《设计》:在和手艺人交流的过程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宋瑞雪:在制作层面上,从选材到加工我都会亲自参与其中,在与手艺人的磨合过程中,一方面感受到他们对材料和工艺有着的丰富经验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也提出要求,对制作的方式和尺度的精准表达,以及材料的实验性部分,我也会进行整体的把控,而不完全交给他们,我相信手艺人的制作经验,但无法完全应用于我的设计上面。
《设计》:竹藤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都有哪些可能性?
宋瑞雪:产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所以设计师往往会结合具体的问题考量应用合理性。比如我们在设计课题前期,发现因为历史、地理的因素,四川多种竹工艺的匠人之间没有交流,那么我希望促进竹的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融合及对话。这种策略融合了商业需求、传承需求和生态需求的综合考量,从而我会把竹编工艺和扮匠工艺结合到一起,应用到家居产品上面。但这时我并不会仅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开始设计,因为工艺只是设计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必要因素之一。我会从家具的本体因素出发,从人,体量、行为,竹或者藤材料特点或系列化的角度来延展出关于产品的方案,让其具备功能合理性并回到我最初设想的目的,即促成多种手工艺之间的融合。“如星”这件作品也是如此,是传统竹鸟笼工艺和竹编工艺的融合。
《设计》:在4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有哪些成果?
宋瑞雪:我12年去英国留学,15年回美院承接教学任务,在研究生期间接触了思辨设计。回国之后在美院承接的教学任务比较偏向实践类,有“最小化设计”、“瓦楞纸设计”、“传统器物、生活方式及审美研究”、“城市亲历”、“Boddy Support”等。这些课题都是很有意义又很有意思的设计课题。传统器物、生活方式及审美研究的课题是我承接时间最久的,通过课程的积累正在着手一篇关于宋代审美意识的论文。其中涉及的研究方向是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试图从古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中寻找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引导人们理解器物美学和生活方式的思维路径。同时我通过自己的总结,整理成教参、讲义,在未来教学中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及辅助作用。学术论文或者专著是从历史的视角或工艺的视角为人们判断理解某一类器物的类型学演进、对于相关的器物的文学性理解和解读。其中更重要的是帮助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深入研究的路径及形成关于传统审美设计的方法论。将审美意识、生活方式的讨论结合当代造物设计。
《设计》: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时,有哪些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的优秀案例?
宋瑞雪:Tord Boontje教授与Moroso品牌合作在非洲塞内加尔的项目Shadowy椅是与非洲的金属工艺和颜色丰富的编织工艺结合而设计的户外家具。设计师张雷的融图书馆,也收录了大量的传统工艺资料,为原创传统手工艺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库。另外还有日本的很多设计师如柳宗悦、原研哉,对于传统工艺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
《设计》:传统工艺在传承以及当代化方面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哪些?
宋瑞雪:京都纤维大学的纲田荣造教授曾参与过工作站的项目,他在讲座中提到日本革新传统工艺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设计图案提高传统工艺品的魅力;二是形成以地域文化体验与非遗体验为主的旅游模式;三是研究怎样培养担负起时代重任的人才,并确保人才数量达到需要数量。
另外我还了解到,日本对工艺文化的重视比我们要早100年,从1920年起,日本就开始推行民艺,并在乡村置办相应的博物馆,承担对于地方群众、商人或儿童的教育教化工作,并组织大型的博览会促进销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地缘文化的思考,是出于自己对这方面的热爱吗?
宋瑞雪:是的,我觉得设计的方向出于自身的热爱是最重要的,另外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说,反视传统,审视自身,思考社会因素,慎思明辨也很重要。当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同,比如自身感受,或者技术语境的思考、或者功能的实用性。但设计是多元的,无论哪种都是可以的。
《设计》:介绍下您关注的这些方面:思辨设计、家居产品、材料实验。
宋瑞雪:设计本身是多元的,设计也拥有丰富的内涵、基础和社会职能。而“思辨设计”中包含反消费主义,反思技术伦理,反思性别,身份,国籍的因素,同时促成设计、艺术、技术、伦理对话的一面。
“家居设计”是從产品设计的角度呈现对日常的解读,运用精准的工业语言或者地域工艺语言,通过现代技术来解决产业、环境、生活中的问题。
“材料试验”
每种材料都需要借助其相对应的工艺进行产品转化,但在相对固定的工艺中又充满了变量,这种变量和结果即称为“材料试验”。
《设计》:您如何理解作为设计师和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宋瑞雪:“创造性思维”的工作方式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见,即通过有限的物质和资料,延展、发散更多的可能,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每位老师也都有不同思考角度,互相之间既有互补又有充填。我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最值得我回想的地方是在于她给我充分反思自身,回归理性的机会,并且通过思辨来认识环境,学习独立思维,并充分理解设计思考的工具。我理解社会责任这个词,包含了这样的层面,反思这个时代,并拥有独立的判断,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回应,不盲从。另外的一种责任就是对于回应本身,究竟是回到本质还是停留在表面是一种个人选择,这也意味着回到本质意味更繁重的工作,其中可能包含人们叙述、传递、思考、解决并促成社会创新。
2018年宋瑞雪的“如星”提灯参加米兰设计周卫星展。在这件作品中她融入了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她探访四川当地的手工艺人,了解竹编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产业基础。手艺和传人紧密连接着地方经济与文化自信。她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找到源自传统美学和地缘文化的灵感,并通过符合当代的设计语境呈现出来。如今她已经在央美的传统造物教研室任教四年。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组织工作,与四川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合作开展相应的课题。不论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设计师,她都希望自己能够回应时代,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设计》:介绍下“如星”提灯的创作全过程。
宋瑞雪:我想设计一系列与传统工艺相关的作品,主题为“一时一物竹”。设计之初我希望以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寻访民间手工艺者,鼓励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并通过设计媒介来引导大众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对话,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学习传统工艺。
“如星”是这系列作品其中之一。这是件提灯,灵感来源“天体仪”,本是一种对宇宙浑沌的探索和开化的体现。主体部分可以旋转,能够提供不同氛围。我设计之时考察过贵州的卡拉鸟笼以及图腾符号,其中“云气纹”的来源非常打动我,它来源于苗族先民对于混沌初开的想象。因此,我设计的时候开始重视符号这种视觉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其中我采用了LED技术作为灯芯,但同时希望带给人们仍旧用火作为照明燃料的感受。
在调研过程中,我考察了黔东南丹寨县卡拉村和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以及四川省彭州市,了解这些地方在传统工艺发展的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有资源退化、产业基础退化、创新能力弱、商业化严重等。但我认为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一个人一件产品就能解决的,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个路径。因此我选择了彭州竹鸟笼制作工艺作为工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竹编工艺与金属、纸的工艺形成了最终方案。
《设计》:在和手艺人交流的过程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宋瑞雪:在制作层面上,从选材到加工我都会亲自参与其中,在与手艺人的磨合过程中,一方面感受到他们对材料和工艺有着的丰富经验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也提出要求,对制作的方式和尺度的精准表达,以及材料的实验性部分,我也会进行整体的把控,而不完全交给他们,我相信手艺人的制作经验,但无法完全应用于我的设计上面。
《设计》:竹藤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都有哪些可能性?
宋瑞雪:产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所以设计师往往会结合具体的问题考量应用合理性。比如我们在设计课题前期,发现因为历史、地理的因素,四川多种竹工艺的匠人之间没有交流,那么我希望促进竹的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融合及对话。这种策略融合了商业需求、传承需求和生态需求的综合考量,从而我会把竹编工艺和扮匠工艺结合到一起,应用到家居产品上面。但这时我并不会仅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开始设计,因为工艺只是设计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必要因素之一。我会从家具的本体因素出发,从人,体量、行为,竹或者藤材料特点或系列化的角度来延展出关于产品的方案,让其具备功能合理性并回到我最初设想的目的,即促成多种手工艺之间的融合。“如星”这件作品也是如此,是传统竹鸟笼工艺和竹编工艺的融合。
《设计》:在4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有哪些成果?
宋瑞雪:我12年去英国留学,15年回美院承接教学任务,在研究生期间接触了思辨设计。回国之后在美院承接的教学任务比较偏向实践类,有“最小化设计”、“瓦楞纸设计”、“传统器物、生活方式及审美研究”、“城市亲历”、“Boddy Support”等。这些课题都是很有意义又很有意思的设计课题。传统器物、生活方式及审美研究的课题是我承接时间最久的,通过课程的积累正在着手一篇关于宋代审美意识的论文。其中涉及的研究方向是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试图从古今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中寻找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引导人们理解器物美学和生活方式的思维路径。同时我通过自己的总结,整理成教参、讲义,在未来教学中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及辅助作用。学术论文或者专著是从历史的视角或工艺的视角为人们判断理解某一类器物的类型学演进、对于相关的器物的文学性理解和解读。其中更重要的是帮助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深入研究的路径及形成关于传统审美设计的方法论。将审美意识、生活方式的讨论结合当代造物设计。
《设计》: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时,有哪些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的优秀案例?
宋瑞雪:Tord Boontje教授与Moroso品牌合作在非洲塞内加尔的项目Shadowy椅是与非洲的金属工艺和颜色丰富的编织工艺结合而设计的户外家具。设计师张雷的融图书馆,也收录了大量的传统工艺资料,为原创传统手工艺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库。另外还有日本的很多设计师如柳宗悦、原研哉,对于传统工艺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
《设计》:传统工艺在传承以及当代化方面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哪些?
宋瑞雪:京都纤维大学的纲田荣造教授曾参与过工作站的项目,他在讲座中提到日本革新传统工艺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设计图案提高传统工艺品的魅力;二是形成以地域文化体验与非遗体验为主的旅游模式;三是研究怎样培养担负起时代重任的人才,并确保人才数量达到需要数量。
另外我还了解到,日本对工艺文化的重视比我们要早100年,从1920年起,日本就开始推行民艺,并在乡村置办相应的博物馆,承担对于地方群众、商人或儿童的教育教化工作,并组织大型的博览会促进销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地缘文化的思考,是出于自己对这方面的热爱吗?
宋瑞雪:是的,我觉得设计的方向出于自身的热爱是最重要的,另外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说,反视传统,审视自身,思考社会因素,慎思明辨也很重要。当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同,比如自身感受,或者技术语境的思考、或者功能的实用性。但设计是多元的,无论哪种都是可以的。
《设计》:介绍下您关注的这些方面:思辨设计、家居产品、材料实验。
宋瑞雪:设计本身是多元的,设计也拥有丰富的内涵、基础和社会职能。而“思辨设计”中包含反消费主义,反思技术伦理,反思性别,身份,国籍的因素,同时促成设计、艺术、技术、伦理对话的一面。
“家居设计”是從产品设计的角度呈现对日常的解读,运用精准的工业语言或者地域工艺语言,通过现代技术来解决产业、环境、生活中的问题。
“材料试验”
每种材料都需要借助其相对应的工艺进行产品转化,但在相对固定的工艺中又充满了变量,这种变量和结果即称为“材料试验”。
《设计》:您如何理解作为设计师和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宋瑞雪:“创造性思维”的工作方式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见,即通过有限的物质和资料,延展、发散更多的可能,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每位老师也都有不同思考角度,互相之间既有互补又有充填。我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最值得我回想的地方是在于她给我充分反思自身,回归理性的机会,并且通过思辨来认识环境,学习独立思维,并充分理解设计思考的工具。我理解社会责任这个词,包含了这样的层面,反思这个时代,并拥有独立的判断,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回应,不盲从。另外的一种责任就是对于回应本身,究竟是回到本质还是停留在表面是一种个人选择,这也意味着回到本质意味更繁重的工作,其中可能包含人们叙述、传递、思考、解决并促成社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