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抑或激活:基于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的考察

来源 :中国农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研学实践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将它看作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目前自主研学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资源,还处于“沉睡”的状态,人们对它缺乏重视。本文以农科大学生为例,在对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认知现状、参与现状、参与频率、关注内容、实践效果以及成果转化六个方面分析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现状,进而对自主研学实践这一“沉睡”的教育资源从哲学视域、资源学视域以及心理学视域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应当激活它独特的育人价值,而不应该任其“沉睡”的观
其他文献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
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党委坚持党建与事业发展辩证统一关系,把握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原则、突出引领重点、健全引领机制,在推动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上作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积极谋划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仍然面临着认识、实践、机制等多个层面的挑战。成都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充分发掘利用地方资源,坚持“课程思政”基础性引领,筑牢“大思政”育人主阵地;坚持“十大育人体系”多维度贯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一体化设计,打造“大思政”育人生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依托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与人才队伍等学科特色的历史积淀,深挖现有办学专业发展潜力,在农业硕士下增设“休闲农业”领域,探索高等农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以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性与实践性休闲农业人才需求,着重突出专业、研究、团队与创新等四种能力培养,再造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教学实践,在学生专业学习、地方乡村振兴与师生科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助推了我国休闲农业高端人才培养。
当前,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存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体现在就业择业心态、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以及就业意向与实际去向差异性较大等。通过调研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双一流”建设高校S大学2018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实际就业去向情况。结果显示,毕业生部分就业意向的实现率较低,表现在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以及就业行动滞后等方面。基于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认知、决策及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人类社会共同的知识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及加强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实际能力,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才的诉求。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存在地位尴尬、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目标相脱节、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国内高校理应加强制度设计,有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旨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厘清科研育人的相关概念,解析科研育人的丰富内涵,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前提条件。科研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其他育人方式相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主体性、深入的探索性和潜在的引导性等特征。高校开展科研育人,能够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性的完善,能够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能够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二律背反”困境,通过对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意义的讨论,提出应将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创新导向、需求定制”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以及保障机制设计。
王:2021年7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三问美育科目进中考》的文章,该报记者就美育进中考的问题对高校专家、基层教研员与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采访,文中我们
期刊
现代日本的农学研究与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但其危机感特别强烈。21世纪的到来又成为日本反省、创新的契机,新世纪的农业、农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六次产业理论应运而生。相应地,农学研究与教育发生了互为因果的变革,学术界学科整合的成果也体现在农学系统专业的建设上,新农学突破传统范畴,在与理学、工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复合的同时,还走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以发现、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渠道,并用农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建设城市。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不同视角的农学系统的学部,不仅有对于传统农学的充实、调整,也有与各种学科的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