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现实的文化主流,也是历史的进步趋向.在这一历史与现实贯通一体的进步主流文化建构中,中华各民族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族文学源远流长,爱国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优秀传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代以来,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突破了历史局限,形成了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社会革命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全新内容,又在审美表达上保有和体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特性与气质.
其他文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工业文化传承创新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初心和使命.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模式为主线,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团队建设、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实训教学基地等五个方面对铁画锻制技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为职业教育服务铁画传承创新开辟先河,助力徽派技艺的蓬勃发展.
中国民间叙事中包含着大量报恩故事,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经历了由"神(或妖)"到"人"的转变过程,报恩行为呈现出纯粹的报恩回馈和主动追求婚恋两种形式,这些皆借报恩女性的身体来实现.此类故事中女性身体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反映了民间文化对女性身体的集体性理解,彰显出逐渐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这一自觉、独立的进程相较于女性觉醒的常见过程呈现出特定的内容和主体性的异位.
对分课堂适应了“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学习通为“原理”课对分课堂提供了课程资源、技术和数据支持,师生具有使用学习通的经验和能力,这都为基于学习通的“原理”课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以“原理”课第五章专题“经济全球化”为例,分别从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其思考,以期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
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把关公作为重要人物,取材广泛、来源多样,经过改头换面、移植嫁接,在话语体系、表演风格、情节情境设计及思想情感表达中都融进了侗乡习俗,融入了侗族百姓思想情感,实现了汉族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融.
形态学通常被视为研究事物结构组成的学说,但事实上,形态学的内涵并没有如此简单归一.歌德承认形态学的根本原则是理念,这种说法影响了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而这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阐明理念是形态学的另一层含义,既是对形态学的再还原,也是对故事形态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形式研究的一次厘定.
景颇族史诗《勒包斋娃》的诗学系统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勒包斋娃》所构建的象征隐喻世界和意象体系,展现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认知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人地同构的地理空间.在认知空间中,景颇族先民运用了心物不分、天人合一的原始-神话思维,反映其对世界、人类、诸神、万物生成原因和演变规律的感知演绎.在社会实践空间中,讲述范畴从神圣对象转向世俗对象,非神话的现实因素更多地在文本中流动,增加了从日常生活中取得知识技能的种种实践经验.人地同构的地理空间则呈现了景颇族先民依存、眷恋的故土与家乡,抒发了族群持久深沉的地方认同
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观念,甚至是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口头传统进入互联网之后,随之建构起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催生了新的话语体系,给口头传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介不仅改变了演述人、文本、受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歌手演述、文本传播和受众接受的方式,形塑出新文学生态与文化样式.在赛博空间中,口头传统具有明显的语境化、空间化和祛魅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交互性”为核心的互动叙事;从零度受众到参与式受众的转变;技术赋权与自由叙事.媒介融合改变了口头传统的书写方式和传播模式,以直
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开展以后,国外人类学界一直都将中国少数民族视为研究的宝库.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外人类学家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田野调查.路易莎是较早以西方视野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她有关中国西南的民族志《少数的法则》完成距今已二十余年,在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其研究路径并未得到深入分析.文章就此进行探讨,力图阐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作者如何利用西方的性别理论展开研究,形成了影响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人类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进行反思.
以往的立体裁剪教学往往只重视基于合体理念的立裁技术,而忽视了立体裁剪过程中具有“触发和展开新的设计构思”的功能.文章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创意立体裁剪的教学活动,通过对运用非常规材料进行“创意立裁”课程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在“维度与空间”中的操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创意技能”,为创意立体裁剪教学实践方法提供新思路.
作为老舍1939年西北行的产物,《剑北篇》因明确的游记定位得以展现老舍的私人审美趣味与文人情怀.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这些文人性的思考也与抗战相联系.由此,《剑北篇》与老舍同时期的大众通俗文艺创作相区别,呈现出另类的"、未能完全通俗"的抗战动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