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收集52例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的疗效及术后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术后反应轻,随访1-5年,未见胬肉复发,大部分病例肉眼难以辨认有手术痕迹,原胬肉切除区解膜光滑,球结膜无充血增生,眼球活动正常。结论:彻底清除角膜与结膜下的变性增生组织,减少眼部正常组织的损失,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非胬肉增生区的眼球组织避免刺激,使得术后反应性炎症减轻。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11-01
原發性翼状胬肉(简称胬肉)是一种原因不很清楚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还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传统的非显微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为30%-50%,甚至高达69%。2006年以来,我科对52例原发胬肉采用显微镜下逆行切除,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52例中,男23例,女29例,均为原发性鼻侧胬肉;年龄为25-65岁;90%为农民;病程3-20年,胬肉头部已侵犯至角膜缘内2mm以上,有的已达到瞳孔区。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常规诺氟沙星眼液滴眼1-3天,非静止期胬肉加滴地塞米松眼液。(2)结膜囊表面麻醉、开睑、胬肉体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2-0.4ml,借麻醉剂使胬肉的结膜面与下方增生组织分离。(3)从胬肉体两侧分别剪开球结膜,用组织剪插入切口的结膜与增生组织之间钝性分离。(4)在胬肉颈部剪断分离的结膜并向泪阜侧掀开,使增生的胬肉组织充分暴露。再用组织剪插入胬肉与巩膜之间分离,在半用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5)用有齿镊提起胬肉体部,马蹄刀背在角膜缘与胬肉之间作钝性分离,在近头部的解膜面上,用镊子抓紧胬肉颈部,向瞳孔方向顺势撕下胬肉头部。(6)胬肉颈部的结膜上做一褥式缝线并90度转移埋藏于上或下穹隆部的结膜下,转移到下方结膜下刺激更小。巩膜面上留3mm的裸露区。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每日换药,7天拆线,其中32例术后滴0.25mg/ml丝裂霉素液,另20例滴地塞米松氯霉素眼液对照。
2 结果
术前术后反应轻,仅限手术区充血。角膜手术区域2-3天上皮覆盖,巩膜裸露面3-5天球结膜延伸覆盖。胬肉转移埋藏区球结膜平伏无明显隆起。术后20-40天充血完全消退。随访1-5年,未见1例胬肉复发,大部分病例肉眼难以辨认有手术痕迹,原胬肉切除区解膜光滑,球结膜无充血增生,眼球活动正常。
3 讨论
胬肉切除时其头部的处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与手术后的复发有直接的关系。以往的手术方式均先切下头部,向体部分离,最后切除胬肉根部。这种手术步骤的缺点往往不是角膜上的变性组织残留较多,需花较多时间刮除;就是正常的角膜组织切除较多,易留下角膜薄翳。再者,胬肉头部先断离后,在做胬肉的结膜内与下方变性组织分离时,失去了支架作用,容易造成结膜分离破裂,或是残留较多的变性组织,埋下复发的隐患。而逆行切除可避免这些缺点。我们在行局麻时就有意识地把麻醉剂注射在胬肉的结膜与变性增生组织之间,使剪子插入二者之间作钝性分离时易达到目的,而得到一层菲薄的球结膜组织,在埋藏到球结膜下后刺激小,反应轻。近期的研究表明,胬肉的发生与复发均与肥大细胞有关,而这些细胞主要存在于结膜下的变性增生组织中。彻底清除结膜下增生组织是防止复发的另一重要环节。
在手术中我们体会到先切断胬肉根部后,逆行钝性分离并撕下角膜上的胬肉头部,不仅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层次清楚,且易分离,能最大限度减少正常解膜组织的损伤,并完整地撕下角膜上的胬肉组织。在手术中已观察到,不管胬肉的头部在角膜内浸润多大的范围,它与角膜黏连最紧密的部分是头部的Fuchx小岛,其余部分与角膜的黏连是较疏松的,稍作钝性分离即可。逆行方式切除针对胬肉的这种生长特点,而采用最后撕下角膜上黏连最紧密区起到独特的效果,达到了切除干净、损伤小、易操作、时间短、从而复发率低的目的。本组有10例胬肉头部已进入瞳孔区,术后随访,角膜透明,手术区未留下薄翳,这样可大大减少较大的胬肉术后出现的角膜散光。
我们认为胬肉术后复发率低的原因是:(1)彻底清除角膜与结膜下的变性增生组织。(2)减少眼部正常组织的损失,尽量缩短手术时间。(3)对非胬肉增生区的眼球组织避免刺激,使得术后反应性炎症减轻。逆行切除胬肉手术易达到上述要求,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席兴华,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5:353
[2] King JH.An at las of ophalmic surgery.JB Lippincatt,1970.222-224
[3] 柳林,等.实用眼科杂志,1993,6:339
[4] 朱志忠,等.角膜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2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11-01
原發性翼状胬肉(简称胬肉)是一种原因不很清楚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还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传统的非显微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为30%-50%,甚至高达69%。2006年以来,我科对52例原发胬肉采用显微镜下逆行切除,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52例中,男23例,女29例,均为原发性鼻侧胬肉;年龄为25-65岁;90%为农民;病程3-20年,胬肉头部已侵犯至角膜缘内2mm以上,有的已达到瞳孔区。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常规诺氟沙星眼液滴眼1-3天,非静止期胬肉加滴地塞米松眼液。(2)结膜囊表面麻醉、开睑、胬肉体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2-0.4ml,借麻醉剂使胬肉的结膜面与下方增生组织分离。(3)从胬肉体两侧分别剪开球结膜,用组织剪插入切口的结膜与增生组织之间钝性分离。(4)在胬肉颈部剪断分离的结膜并向泪阜侧掀开,使增生的胬肉组织充分暴露。再用组织剪插入胬肉与巩膜之间分离,在半用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5)用有齿镊提起胬肉体部,马蹄刀背在角膜缘与胬肉之间作钝性分离,在近头部的解膜面上,用镊子抓紧胬肉颈部,向瞳孔方向顺势撕下胬肉头部。(6)胬肉颈部的结膜上做一褥式缝线并90度转移埋藏于上或下穹隆部的结膜下,转移到下方结膜下刺激更小。巩膜面上留3mm的裸露区。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后每日换药,7天拆线,其中32例术后滴0.25mg/ml丝裂霉素液,另20例滴地塞米松氯霉素眼液对照。
2 结果
术前术后反应轻,仅限手术区充血。角膜手术区域2-3天上皮覆盖,巩膜裸露面3-5天球结膜延伸覆盖。胬肉转移埋藏区球结膜平伏无明显隆起。术后20-40天充血完全消退。随访1-5年,未见1例胬肉复发,大部分病例肉眼难以辨认有手术痕迹,原胬肉切除区解膜光滑,球结膜无充血增生,眼球活动正常。
3 讨论
胬肉切除时其头部的处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与手术后的复发有直接的关系。以往的手术方式均先切下头部,向体部分离,最后切除胬肉根部。这种手术步骤的缺点往往不是角膜上的变性组织残留较多,需花较多时间刮除;就是正常的角膜组织切除较多,易留下角膜薄翳。再者,胬肉头部先断离后,在做胬肉的结膜内与下方变性组织分离时,失去了支架作用,容易造成结膜分离破裂,或是残留较多的变性组织,埋下复发的隐患。而逆行切除可避免这些缺点。我们在行局麻时就有意识地把麻醉剂注射在胬肉的结膜与变性增生组织之间,使剪子插入二者之间作钝性分离时易达到目的,而得到一层菲薄的球结膜组织,在埋藏到球结膜下后刺激小,反应轻。近期的研究表明,胬肉的发生与复发均与肥大细胞有关,而这些细胞主要存在于结膜下的变性增生组织中。彻底清除结膜下增生组织是防止复发的另一重要环节。
在手术中我们体会到先切断胬肉根部后,逆行钝性分离并撕下角膜上的胬肉头部,不仅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层次清楚,且易分离,能最大限度减少正常解膜组织的损伤,并完整地撕下角膜上的胬肉组织。在手术中已观察到,不管胬肉的头部在角膜内浸润多大的范围,它与角膜黏连最紧密的部分是头部的Fuchx小岛,其余部分与角膜的黏连是较疏松的,稍作钝性分离即可。逆行方式切除针对胬肉的这种生长特点,而采用最后撕下角膜上黏连最紧密区起到独特的效果,达到了切除干净、损伤小、易操作、时间短、从而复发率低的目的。本组有10例胬肉头部已进入瞳孔区,术后随访,角膜透明,手术区未留下薄翳,这样可大大减少较大的胬肉术后出现的角膜散光。
我们认为胬肉术后复发率低的原因是:(1)彻底清除角膜与结膜下的变性增生组织。(2)减少眼部正常组织的损失,尽量缩短手术时间。(3)对非胬肉增生区的眼球组织避免刺激,使得术后反应性炎症减轻。逆行切除胬肉手术易达到上述要求,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席兴华,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5:353
[2] King JH.An at las of ophalmic surgery.JB Lippincatt,1970.222-224
[3] 柳林,等.实用眼科杂志,1993,6:339
[4] 朱志忠,等.角膜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