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我国城市住区室外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还原共享社区活动的再设计的重要性,这是旧住宅室外环境改造的根本目标,本文还通过分析,给出了城市旧住区室外环境的改造策略,即重新界定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对接关系。
[关键词]住宅;环境;改造;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81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34-01
我国城市住区的室外环境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城市的住区空间结构偏内向性、封闭性,且模式单一,未能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地针对场地和功能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演变,功能和意识形态的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城市住区的室外环境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共享空间和公共社区环境,缺乏公共设施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住区空间形式没有清晰的界面围合,规划方面忽视了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组织性。城市住区室外环境的再设计成为当前必须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1 对建筑外观翻新的反思
目前,很多旧住区由于建筑的残破,与新的城市结构产生了矛盾对立,导致城市局部的老化,甚至阻碍城市的发展。仅仅针对建筑外表进行翻新,无疑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停留在市容形象工程,虽然在短期内有了新鲜的效果,但对更新居民生活模式没有任何促进作用,也谈不上设计的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时代意义,针对住区的使用功能,对环境进行本质上的改造。
2 城市旧住区室外环境的再设计
旧住区的再设计应建立在建筑原有组织关系之上,可以适当改变原有组织形式,通过添加新的元素,形成对室外环境的围合,例如添置院落和围墙等手法。另外,可以把拆除和新建的空间,按照虚实体量进行结合,通过分析交通组织,使活动场地更有秩序,为居民的户外生活创造便利的条件。空间的形式上可以突破原有观念,更加多元化,使开敞空间、半开放以及私密空间的关联产生更强的层次感,也使开敞空间有更强的归属感。
对于一些排列零碎,相对独立的建筑,可使用合并或连接的方法,将较小的建筑融括、连接或穿插,形成统一的建筑群落,突出住区的整体性。对于使用率较低而面积较大的建筑空间,可以采取分解的方法,将旧建筑进行局部拆除,削弱突兀的空间体量,形成新的空间组合形式,分解所形成的开敞空间,营造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以便居民参与户外活动。对于功能完全不合理或无法组织融入整体的空间,可以通过减建的方法,将其完全消除,以达到对整体外部空间优化的目的。
旧住区的建筑外立面是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缺少联系,即便营造了公共室外空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时效性。所以,提高共享空间的使用率,使其能够容纳居民活动,是旧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改造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建室外平台,可以使建筑的外观更加丰富,统一住区外环境的视觉语言,不仅增强了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立面的形式感,也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让建筑与环境形成积极的对话关系。另外,可在中间层加建空中绿化平台,让居民进出时能再次感受自然的气息,重获自然的视野,同时可以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创造建筑与环境对话的契机。另外,加建私家花园可以间隔首层住户和公共场所的距离,不仅确保了住户隐私,也对公共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从室内望向室外,住户的视野也得到了美化,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有些旧住区的独立建筑隔断了室外环境的活动空间,阻碍了居民的社交活动,也对室外的景观形成遮挡。可以采用将若干住宅单元打通的方式将单元之间连接起来,中间架设空中连廊,可以是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的,营造居民交往的空间,丰富建筑群的组织形式。
旧建筑的内部采光也是影响生活使用的一个问题,增加采光对于向北的室内空间使用有重要意义,可以将住宅楼的户型进行重新组织与整合,进行南北贯通,从而解决北向的采光问题,被抽空的局部空间也营造了公共社交的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为扩大旧住区的首层活动空间,营造开放视野,摄取更多景观,可以适当调整架空的位置和尺度,将室外景观延伸至架空空间,使室内外环境相融合,提高住区的生活品质。此举不仅可以营造开敞的社交空间,还能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架空层的顶面和隔墙也在空间形式上界定和强化了空间的领域感,在功能上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营造便于居民交流活动的空间,拉开景观的层次感,增强空间的视觉虚实对比。
3 公共空间的扩建
在集合住宅的改造过程中,公共空间的再生也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再生。例如,适当地扩大门厅,相当于扩大了交往空间的面积,充分引入自然光线,给住户提供休息、交流的活动空间。走道属于线性空间,具备着交通功能和连接空间的作用,便于人们接触和交流,在改造时应注重走道空间的宽敞度和明亮程度,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自然采光,在满足通行的基础上创新其他功能。屋顶平台可以改造成屋顶花园,不仅实现屋顶闲置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居民的活动场地,同时也改善了顶层空间的隔热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超.我国20世纪50-80年代所建城市住宅改造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余琪.庭.院.园——上海市郊区村民住宅设计竞赛的三个方案[J].建筑学报.2004(10).
[关键词]住宅;环境;改造;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81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34-01
我国城市住区的室外环境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城市的住区空间结构偏内向性、封闭性,且模式单一,未能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地针对场地和功能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演变,功能和意识形态的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城市住区的室外环境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共享空间和公共社区环境,缺乏公共设施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住区空间形式没有清晰的界面围合,规划方面忽视了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组织性。城市住区室外环境的再设计成为当前必须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1 对建筑外观翻新的反思
目前,很多旧住区由于建筑的残破,与新的城市结构产生了矛盾对立,导致城市局部的老化,甚至阻碍城市的发展。仅仅针对建筑外表进行翻新,无疑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停留在市容形象工程,虽然在短期内有了新鲜的效果,但对更新居民生活模式没有任何促进作用,也谈不上设计的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时代意义,针对住区的使用功能,对环境进行本质上的改造。
2 城市旧住区室外环境的再设计
旧住区的再设计应建立在建筑原有组织关系之上,可以适当改变原有组织形式,通过添加新的元素,形成对室外环境的围合,例如添置院落和围墙等手法。另外,可以把拆除和新建的空间,按照虚实体量进行结合,通过分析交通组织,使活动场地更有秩序,为居民的户外生活创造便利的条件。空间的形式上可以突破原有观念,更加多元化,使开敞空间、半开放以及私密空间的关联产生更强的层次感,也使开敞空间有更强的归属感。
对于一些排列零碎,相对独立的建筑,可使用合并或连接的方法,将较小的建筑融括、连接或穿插,形成统一的建筑群落,突出住区的整体性。对于使用率较低而面积较大的建筑空间,可以采取分解的方法,将旧建筑进行局部拆除,削弱突兀的空间体量,形成新的空间组合形式,分解所形成的开敞空间,营造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以便居民参与户外活动。对于功能完全不合理或无法组织融入整体的空间,可以通过减建的方法,将其完全消除,以达到对整体外部空间优化的目的。
旧住区的建筑外立面是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缺少联系,即便营造了公共室外空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时效性。所以,提高共享空间的使用率,使其能够容纳居民活动,是旧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改造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建室外平台,可以使建筑的外观更加丰富,统一住区外环境的视觉语言,不仅增强了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立面的形式感,也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让建筑与环境形成积极的对话关系。另外,可在中间层加建空中绿化平台,让居民进出时能再次感受自然的气息,重获自然的视野,同时可以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创造建筑与环境对话的契机。另外,加建私家花园可以间隔首层住户和公共场所的距离,不仅确保了住户隐私,也对公共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从室内望向室外,住户的视野也得到了美化,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有些旧住区的独立建筑隔断了室外环境的活动空间,阻碍了居民的社交活动,也对室外的景观形成遮挡。可以采用将若干住宅单元打通的方式将单元之间连接起来,中间架设空中连廊,可以是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的,营造居民交往的空间,丰富建筑群的组织形式。
旧建筑的内部采光也是影响生活使用的一个问题,增加采光对于向北的室内空间使用有重要意义,可以将住宅楼的户型进行重新组织与整合,进行南北贯通,从而解决北向的采光问题,被抽空的局部空间也营造了公共社交的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为扩大旧住区的首层活动空间,营造开放视野,摄取更多景观,可以适当调整架空的位置和尺度,将室外景观延伸至架空空间,使室内外环境相融合,提高住区的生活品质。此举不仅可以营造开敞的社交空间,还能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架空层的顶面和隔墙也在空间形式上界定和强化了空间的领域感,在功能上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营造便于居民交流活动的空间,拉开景观的层次感,增强空间的视觉虚实对比。
3 公共空间的扩建
在集合住宅的改造过程中,公共空间的再生也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再生。例如,适当地扩大门厅,相当于扩大了交往空间的面积,充分引入自然光线,给住户提供休息、交流的活动空间。走道属于线性空间,具备着交通功能和连接空间的作用,便于人们接触和交流,在改造时应注重走道空间的宽敞度和明亮程度,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自然采光,在满足通行的基础上创新其他功能。屋顶平台可以改造成屋顶花园,不仅实现屋顶闲置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居民的活动场地,同时也改善了顶层空间的隔热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超.我国20世纪50-80年代所建城市住宅改造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余琪.庭.院.园——上海市郊区村民住宅设计竞赛的三个方案[J].建筑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