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1]
  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因历史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词汇空缺。因此,翻译工作人员既要熟悉目标语言文化,又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实现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第三个原因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互联网上产生大量的新的网络词语,为了达到更好地交流目的,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库,针对这一领域加以研究,共同努力。正如萧伯纳所言:“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之后,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如果这两个人各有一个主意,互相交换之后,每个人将会有两个主意。”[2]
  三、应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
  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的普通话,按照汉语词汇的音节,运用英语中发音与之相近的词直接译过来,如人名、地名、组织名称和地域特色名称等。翻译工作者通常会采用音译、直译、改编、意译等翻译方法来应对词汇空缺的现象。
  (一)音译
  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组织或者是新概念而汉语里又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来表示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词的发音翻译成对应的译文语言中去。如:
  (汉译英)Mo Yan(莫言); Beijing(北京); casino(赌场),等等。
  (英译汉)欧配克(OPEC);托福(TOEFL);华尔街(wallstreet),等等。
  (二)直译
  在不违背原语规范的前提下,原语词汇按照目标语言词汇的字面意思直译过来。不但可以保留原语的特色和语言习惯,使得忠于原语文化,因此,直译法是在处理词汇空缺时的首选翻译方法。如:
  (汉译英) group purchase (团购);running dogs (走狗);second kill(秒杀),等等。
  (英译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热线(hotline);连锁(chain store),等等。
  (三)改编
  指的是对音译或直译加以意义上的补充的翻译手法,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如:
  (汉译英)汉语的“水落石出”这个成语,可译成(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其中,“水”和“石”变成了“secrets”和“light”,否则会让读者产生困惑,让人感到茫然。[3]
  (英译汉)英文的“Black Friday”一词,可译成(黑色星期五,即美国海淘促销日),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美国版的“双十一”,需加以说明,才能让读者了解其真正的含义。
  (四)意译
  指的是由于文化差异,有时为了准确传达原语信息,文化内涵,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律采取直译法,译出的英语可能概念模糊,表达不够清晰,此时意译法其实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比如:
  (汉译英)三角债,采用直译法,译成(triangle debts),而采用意译法则是(chain debts)
  (英译汉)Sandwich man,采用直译法,译成(卖三明治的人),而采取意译法则是(夹板广告员)
  总而言之,在进行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仔细比对、分析两种语言,我们才能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加强两国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Robert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P.71.
  [2]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鼻子》于1916年发表于《新思潮》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小说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围绕着一个半百和尚内供的鼻子而展开一系列悲喜剧。本小论试图从心理角度分析造成内供悲剧性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法正确审视自我、二是对他人行为的敏感、三是个人无法反抗大众的软弱。  关键词:鼻子;分析  一、《鼻子》内容介绍  小说主人公内供长着又丑又长的鼻子,不仅给他带来生
期刊
摘要:《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以都柏林为背景写作的名篇。在这部作品中,面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绝大多数爱尔兰本土人选择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而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极少数人,爱尔兰“本土者”眼中的“外来者”,面对不利形势,依然坚持苦苦追寻爱尔兰的解救之路,他们相信实干致富,相信理性、宽容、平等、自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借由布鲁姆之口,乔伊斯希望处在梦魇般世界中的都柏林人能够求同存异,保持清醒头
期刊
摘要:天宝年间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并作登慈恩寺塔诗成为文人圈一大趣事,历代儒雅诸流恨不能厕身其间。虽不能至,然历朝诗歌选集、诗话多有载录、阐释,尤其是宋代、明代以及清代。时代不同,诗文主张各异,登慈恩寺塔诗的阐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归纳,是为:宋代托兴以记事;明代象喻以臻妙;清代推崇杜甫,用韵渐多。  关键词:登慈恩寺塔诗;选集;诗话;阐释;演变  目前,学界关于登慈恩寺
期刊
摘要:残雪的长篇小说《五香街》以特立独行的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五香街》是一条以女性为主导的街道,X女士、寡妇等女性以鲜活独特的形象掌握了女性话语权;镜子、眼睛等意象让她们完成了自我精神爱恋。本文以残雪《五香街》中的女性形象的设置及意象的选取来分析此种反男权叙事何以颠覆传统女性文化。  关键词:残雪;《五香街》;女性形象 ;特殊意象 ;女性文化  一、前言:残雪与《五香街》  残雪198
期刊
《道德经》的智慧曾经不被重视,主流儒家文化使其话语空间极其逼仄;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大超越封建时代的当下,《道德经》被重新言说,开始进入世界潮流,成为目前中国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典籍。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对其颇为推崇。人们皆认可《道德经》的丰富,却无人能
期刊
摘要:语料库正日益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莫言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和杜特莱夫妇法译本为蓝本,基于研制的莫言小说汉英法三语语料库,旨在找出莫言作品翻译中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同时通过对葛氏及杜特莱夫妇译著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深入研究翻译策略、译者风格,为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策略;莫言作品英法译本  莫言作为首位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已经被译成多国译本,1920年至1922年出版的《国译汉文大成 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共译(注1),翻译方法以汉文训读为主。伊藤漱平的翻译版本为平凡社昭和33年(1958年)初次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 第二十四卷》。两个译本都属于《红楼梦》比较早期的翻译,但是翻译方法和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第三回贾
期刊
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关于《红楼梦》的很多问题,他们却很难达成共识;这是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时,都忽略了三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红楼梦》;阅读;三个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刚一问世,便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不仅得已很快地流传,而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声誉,甚至出现了“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
期刊
有学者将中西美学著作归纳为四种类型[1]。西方美学著作被分为:一、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二、论一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三、对两个或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的著作。四、仅为某一艺术门类的著作。而中国历代美学著作则被分为:一、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二、部门艺术专著。三、以诗品画品书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四、以诗论诗。经过这一番归纳,他的结论是:中西美学论著既有交叠又有不同,其中交叠者为西方之
期刊
摘要:明治时代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虽然较之前的时代都要式微许多,但始终没有中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这两个方面的调查梳理,揭示了从1887年首译本问世到21世纪的今天,每隔数年都会有《聊斋志异》的译本或是以它为底本的改作、再创问世。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仍然是两国人民内心精神追求和情感诉求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聊斋志异;日本近代;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