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化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问题击中要害,让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证明CO2溶于水呢?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同时老师提供一塑料瓶CO2气体,由于有的同学课前作了预习,很快设计出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也有同学提出了其它方案。教师拿出变瘪的塑料瓶提出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塑料瓶变瘪的原因。一般同学回答的是由于CO2溶于水的原因。此时,教师鼓励大家可以大胆猜测,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呢?这一追问,点出了要害,学生陷入沉思,进而猜想:“CO2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可能与水反应了?”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向塑料瓶中滴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与滴入紫色石蕊的蒸馏水比较,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引入到CO2与水反应的探究上来。
  二、整体性原则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或并列、或梯进、或归纳、或演绎,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如《二氧化碳制取》,对于CO2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怎样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学生并不熟悉。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产生驱动性问题:①找出你所知道的能生成CO2的反应。并思考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为什么?②设计什么发生装置制取CO2最理想?依据是什么?③选择什么收集装置?依据是什么?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制取一般气体的思路和方法。⑤同时让学生思考:制取的CO2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⑥能否用家庭废旧物品代替实验仪器来制取CO2或其他类似气体?这几问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相接,配套贯通,从分解走向综合。
  三、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不应为提问而提问。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是无甚益处的。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只有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有一位教师在上《金属的防护》一节内容时问学生:铜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后面,为什么还会生锈?使铜生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反应。因为学生没有铜生锈的知识基础,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告诉学生:铜生锈是因为铜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碱式碳酸铜。此时再提出问题:①根据铜生锈生成碱式碳酸铜,猜测铜生锈过程中反应物有哪些?②参照铁生锈的探究性实验,设计出铜生锈的验证实验方案。这样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的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
  四、趣味性原则
  在讲授时,教师不妨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打比喻、夸大的对比等形式进行提问,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兴趣中思考。
  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定律、计算等一般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教学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学习《利用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时,由于在此节课的前些天“神七”升空在全国都受到瞩目,本节课便在“飞得更高”的歌声中开始,我先提示同学们回忆前些天让他们激动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神七”升空,于是我的提议“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借此机会我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飞船升空的时候有燃料燃烧产生推动作用。我追问:“若推动‘神七’升空的火箭用液氢做燃料,用液氧做助燃剂,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火箭点火时发生的反应吗?”这个化学反应很简单,也顺便复习了上节课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和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让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五、主体性原则
  化学教学中,要想把提问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首先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其次,教师也要舍得放开手,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第三,教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提问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但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也是真正让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提问的关键所在。
  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创设学习情景,把用75%的酒精溶液浸泡过的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点燃,发现手帕表面有火焰,但最终火熄灭时,手帕并没有烧坏。“刚才火势这么大,小小手帕怎么会安然无恙呢?”教室里的疑问声和好奇声此起彼伏。“为什么手帕不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后,教师进而引导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时刻围绕着课堂问题,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开放性原则
  化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空气》时,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不久,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熟悉的物质更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再让学生举事例证明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然后提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问题。课一开始,就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举例来说明确实存在吗?”同学们经过一番争论,最后总结出多种方案:1.用打气筒给车胎或篮球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或篮球中。2.将一个瘪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塑料袋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3.扇扇子,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这样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必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新课程倡导的主体性教育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其主体思想已被为大多数教师认可并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却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新课改中初中政治课教学的认识。  第一,转变理念,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有利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最紧要的、最
1996~2000年本院使用AC-920血液分析仪的过程中,我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对时间、温度、抗凝剂、通道等影响血小板(PLT)计数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如下.
外伤性膀胱破裂多合并其它脏器损伤或休克 ,造成诊断困难。我院自 1985年 3月~ 1999年 8月共收治外伤性膀胱破裂 3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男性 19例 ,女性 1
1997年,丹麦能源部招标选择一个小岛或区域,用10年时间建成能源自给自足的永续能源之地。最终,萨姆索赢得了这个竞标。随后不到十年,萨姆索的全体居民就于2003年提前实现了这个目
以吉首大学为例,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吉首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开展太极拳运动的认知态度、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认为在研究生中推
随着教改不断深入,对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应用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治疗了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予报道。1临床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治家、治国、立身安命重要的理念。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之目的。   把“无为”思想引进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题中应有之义。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