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合理教学体系与健康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体育专业,作为在一个“健康第一”的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颇具发展潜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高级社会体育人才是21世纪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1994年为了满足大众体育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在田径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试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后,社会体育专业在高校的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中,因此,如何设置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更好的培养出21世纪的全面符合性人才,就成为当今最终要的课题。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不仅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推进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同时提供人才的资源,使全民建设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科学的进行,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最大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相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其中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设计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1.2调查访问法
调查和访问了有关的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500余人次,期中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高校体育专业的现状问题,通过调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逻辑分析法
对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1.4专家访谈法
与20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围绕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分析与结果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介绍》中的表述较为笼统,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方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普遍都将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直接搬进教学计划中,这种教学方法使课程设置及体系的构建由于缺乏直接性的依据,在这种盲目教学经验的状态下,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1课程设置的现状
2.1.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由于在当今“花钱买健康”的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场的需要,所以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掌握最具前言的动态和信息,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课程开发。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由于目前尚无法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造成课程重构的现象十分普遍。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加工,加入个人的认知及价值观念。在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或许有利于构建各学校的专业特设,鼓励教师的积极性,但它往往是以忽略课程的法定性、科学性为代价。
2.1.2课程设置缺乏群体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必将有大批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及娱乐等方面的专门的指导人才。因此,大众健身指导员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市场,同时,也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在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并无明显区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专业、大众体育建设指导员与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这一前提,以现代体育科技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掌握科学健身咨询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大众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及体育教学、科研方法与理论,具有体育技术专项特长的全面性人才。
2.1.3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为了反馈教学信息,通过反馈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课堂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上,成绩掩盖了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方面的差异,这种教学手段不能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和全面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缺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高校必须加以重视。现阶段,各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来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高校现阶段在体育教师专业的老师较少,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文凭较低,可年轻的教师,有缺乏教学经验。
2.3教学实习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实习就更能显示出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于功能。很多高校对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实习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周。学生的适应能力慢,等学生刚刚适应“新工作”,可实习就结束了。由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间较短,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中学到的经验较少。有些高校在实习基地中缺乏指导老师,致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3.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态的,是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制定的。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設,大量引进人才,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学实践的时间,扩大教学实践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善云、仇丽琴、刘宝华、马晓卫、田向国。2007.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报,(30):11
[2]郝小刚.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调研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8(2):61-62
[3]张明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4)552-554.
[4]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80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体育专业,作为在一个“健康第一”的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颇具发展潜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高级社会体育人才是21世纪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1994年为了满足大众体育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在田径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试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后,社会体育专业在高校的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中,因此,如何设置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更好的培养出21世纪的全面符合性人才,就成为当今最终要的课题。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不仅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推进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同时提供人才的资源,使全民建设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科学的进行,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最大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相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其中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设计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1.2调查访问法
调查和访问了有关的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500余人次,期中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高校体育专业的现状问题,通过调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逻辑分析法
对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1.4专家访谈法
与20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围绕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分析与结果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介绍》中的表述较为笼统,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方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普遍都将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直接搬进教学计划中,这种教学方法使课程设置及体系的构建由于缺乏直接性的依据,在这种盲目教学经验的状态下,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1课程设置的现状
2.1.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由于在当今“花钱买健康”的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场的需要,所以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掌握最具前言的动态和信息,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课程开发。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由于目前尚无法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造成课程重构的现象十分普遍。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加工,加入个人的认知及价值观念。在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或许有利于构建各学校的专业特设,鼓励教师的积极性,但它往往是以忽略课程的法定性、科学性为代价。
2.1.2课程设置缺乏群体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必将有大批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及娱乐等方面的专门的指导人才。因此,大众健身指导员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市场,同时,也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在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并无明显区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专业、大众体育建设指导员与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这一前提,以现代体育科技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掌握科学健身咨询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大众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及体育教学、科研方法与理论,具有体育技术专项特长的全面性人才。
2.1.3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为了反馈教学信息,通过反馈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课堂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上,成绩掩盖了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方面的差异,这种教学手段不能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和全面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缺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高校必须加以重视。现阶段,各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来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高校现阶段在体育教师专业的老师较少,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文凭较低,可年轻的教师,有缺乏教学经验。
2.3教学实习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实习就更能显示出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于功能。很多高校对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实习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周。学生的适应能力慢,等学生刚刚适应“新工作”,可实习就结束了。由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间较短,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中学到的经验较少。有些高校在实习基地中缺乏指导老师,致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3.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态的,是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制定的。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設,大量引进人才,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学实践的时间,扩大教学实践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善云、仇丽琴、刘宝华、马晓卫、田向国。2007.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报,(30):11
[2]郝小刚.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调研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8(2):61-62
[3]张明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4)552-554.
[4]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