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艺术2 1项目”(以下简称“2 1项目”)是教育部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其体育课程目的是使少年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具备两项运动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技能基础。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2+1项目”内涵的反思与理解,以及受杜威“从做中学”教学思想的启迪,我们提出了“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推动‘2+1项目’的实施”活动课题。希望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帮助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令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 “2 1项目”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具体操作过程
1.1项目内容的确立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恰恰是这部分对运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因此,最初在运动项目选择过程中应该是在考虑学生的兴趣前提下,更多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指导学生确立运动项目。
1.2收集信息,形成理论
在“2 1项目”实验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在技能实践之前,首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及传统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再对信息和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和处理,这其中同伴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相同项目的研究小组也可以开设相关讲座,以期资源共享,努力拓展知识的层面与范围,个体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努力使项目内容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能的预习过程,也是学生懂体育、赏体育、评体育的前提,是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的必备环节,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今体育教学中最为匮乏的环节。
1.3自主实践,技能生成
通过预习,学生对项目的发展,意义,练习方法、方式、注意事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骨干的带领下、同伴的协作下,结合在过程中的实际发展性体验,不断地唤醒自我意识,同时借助于同伴的讨论与自我的反思,对已有悟见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运动技能得以不断生成,过程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
1.4回归生活,技能巩固
为保持学生参与的激情,防止浅尝辄止,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之后,让其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校内应用、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鼓励和倡导学生勇于参与。如在校内计划、组织:小型运动会、单项比赛(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在社会中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健身讲座、项目培训、活动安排。我们认为无论是校内运用,还是社会实践,它既是一个锻炼过程,也是一个技能得以巩固、提高的过程。
可以看出以研究性学习推动“2 1项目”的实施,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不是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不断生成。
2.实施注意事项
2.1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研究性学习推动“2 1项目”的实施,为“2+1项目”活动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可以在课内、课外开展;也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因此,教师要想全程监控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弱化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在充分调动其它教师和学生骨干(组织、反馈)积极性的前提下,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平时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活动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挖掘项目潜在的兴趣点和育人功能。结合活动主体的不同需求,以及各小组的特点,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与督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激励和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2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形成学习集体
小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或兴趣爱好,有选择地确立“2+1项目”内容,组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随着研究深入,同项目小组可跨年级内交流、走向社会,组员在过程中要互勉、互助;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
2.3以“评价”为动力,提升“2+1项目”活动内涵
在制定“2+1项目”评估标准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特征,考虑到“2+1项目”的实施原则等因素,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形成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等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促进“2+1项目”活动目标的达成。
2.4创造展示平台,建立自尊自信
通过自主与小组合作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但运动技能形成不是“2+1项目”终极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在体育技能掌握与运用过程,体验到运动的无穷魅力以及成功的乐趣。为此,在“2+1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体育才艺的平台。学生在个人特长展示过程中能寻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参与激情进一步得以激发。 “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顽强用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自己的自信与自尊”——霍姆林斯基。
3.结语
在“2+1项目”实验与推广过程中,我们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的设计层面上,而应该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进入“2 1项目”工程之中,必将对传统的体育活动概念有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改变“传授——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体育、艺术2+1项目”解读[J].体育教学,2005(1)
2.季凤海,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J].体育教学,2005(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2+1项目”内涵的反思与理解,以及受杜威“从做中学”教学思想的启迪,我们提出了“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推动‘2+1项目’的实施”活动课题。希望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帮助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令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 “2 1项目”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具体操作过程
1.1项目内容的确立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恰恰是这部分对运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因此,最初在运动项目选择过程中应该是在考虑学生的兴趣前提下,更多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指导学生确立运动项目。
1.2收集信息,形成理论
在“2 1项目”实验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在技能实践之前,首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及传统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再对信息和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和处理,这其中同伴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相同项目的研究小组也可以开设相关讲座,以期资源共享,努力拓展知识的层面与范围,个体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努力使项目内容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能的预习过程,也是学生懂体育、赏体育、评体育的前提,是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的必备环节,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今体育教学中最为匮乏的环节。
1.3自主实践,技能生成
通过预习,学生对项目的发展,意义,练习方法、方式、注意事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骨干的带领下、同伴的协作下,结合在过程中的实际发展性体验,不断地唤醒自我意识,同时借助于同伴的讨论与自我的反思,对已有悟见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运动技能得以不断生成,过程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
1.4回归生活,技能巩固
为保持学生参与的激情,防止浅尝辄止,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之后,让其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校内应用、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鼓励和倡导学生勇于参与。如在校内计划、组织:小型运动会、单项比赛(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在社会中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健身讲座、项目培训、活动安排。我们认为无论是校内运用,还是社会实践,它既是一个锻炼过程,也是一个技能得以巩固、提高的过程。
可以看出以研究性学习推动“2 1项目”的实施,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不是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不断生成。
2.实施注意事项
2.1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研究性学习推动“2 1项目”的实施,为“2+1项目”活动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可以在课内、课外开展;也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因此,教师要想全程监控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弱化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在充分调动其它教师和学生骨干(组织、反馈)积极性的前提下,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平时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活动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挖掘项目潜在的兴趣点和育人功能。结合活动主体的不同需求,以及各小组的特点,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与督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激励和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2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形成学习集体
小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或兴趣爱好,有选择地确立“2+1项目”内容,组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随着研究深入,同项目小组可跨年级内交流、走向社会,组员在过程中要互勉、互助;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
2.3以“评价”为动力,提升“2+1项目”活动内涵
在制定“2+1项目”评估标准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特征,考虑到“2+1项目”的实施原则等因素,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形成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等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促进“2+1项目”活动目标的达成。
2.4创造展示平台,建立自尊自信
通过自主与小组合作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但运动技能形成不是“2+1项目”终极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在体育技能掌握与运用过程,体验到运动的无穷魅力以及成功的乐趣。为此,在“2+1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体育才艺的平台。学生在个人特长展示过程中能寻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参与激情进一步得以激发。 “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顽强用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自己的自信与自尊”——霍姆林斯基。
3.结语
在“2+1项目”实验与推广过程中,我们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的设计层面上,而应该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进入“2 1项目”工程之中,必将对传统的体育活动概念有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改变“传授——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体育、艺术2+1项目”解读[J].体育教学,2005(1)
2.季凤海,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J].体育教学,2005(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