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企业研究这些年,总会有人问我:“你能告诉我什么企业才是好的企业吗?”许多时候,我无言以对。
在浙江的企业家中,鲁冠球算得上资格最老的人之一。记得十几年前,他告诉我他想造汽车,这个想法早在他刚做万向时就有了。在而后漫长的时间里,他就朝着这个梦想如龟般一步步迈进。之后每次见面,他都会笑眯眯地告诉我,他离曾经的梦想更近了。
我常常对此心怀感喟。在我们这个祟尚发展速度、追寻商业奇迹的国度里,鲁冠球式的企业经营理念往往遭受忽视、冷落甚至善意的嘲笑:“造一辆汽车,需要每个环节都掌握吗?”没人喜欢这种情节的故事,然而,最后成功的可能就是他。从目前看,中国真正具备独立造车实力的企业,没有哪家会排在万向前面。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著有一书,名为《钝感力》,该词意指一个人应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而无视一切艰难险阻,而这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将这个概念移植到企业界来看的话,万向便是具备了“钝感力”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往往胸怀远大,因此耐得住寂寞,愿意踏踏实实地朝着目标一步步赶路,它不在意市场甚至有时不在意消费者,这不是说它不善经营、对市场无知,而是它执著于更长远的利益而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结果往往是,这样的企业因为愿景清晰、产品优质而变得足够优秀,在自己所在的行业难觅敌手。一个细节是,这类企业往往带有很强的家族色彩。
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将此类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他认真研究过德国上百家这类企业,他认为是这些企业支撑了德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工业声誉。它们无一不是在某一行业浸淫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不求虚浮之名而专注于提供优秀产品的“钝感力”企业。而在中国,特别是江浙一带,也不乏这样的“钝感力”企业。窃以为,这样的企业才是中国最为需要的企业。
当我读罢华茂的书稿时,我确信,我们又发现了一家这样的好企业。
华茂以竹制品起家,然而其当家人徐万茂却从一开始便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为此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华茂保留着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教具产品。这种抉择,非有大梦想者不能坚持。其后又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探索,华茂最终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回首视之,徐万茂为这个理想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
从所谓的数据上看,华茂或许不是中国最赚钱、最有名气、最受追捧的那类企业,然而,它却是那些最有价值企业中的一员。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静下心来去了解“做企业”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让我们反思该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其评判的标准远非营业额、销售收入或者利润这些简单的数据,而是要看这家企业是否真的提供了好的产品,是否真的对社会产生了长久而正向的影响。而这,或许是中国企业一直欠缺、至今仍未及格的一课。
我们目睹的更多的是企业因为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存在的本质——提供好的产品。与之相比,1971年开始创业的徐万茂则有着近乎悟道的体会:“企业与人一样,都是因为精通,所以出色;因为出色,所以赢得消费者,最后利益随之而来。而追着短期利益跑,常常是疲累而没有结果。这是我四十年经商的经验。”其言谆谆,当是中国企业界的一剂清醒药。
作为蓝狮子的作者,郑作时曾经写过很多优秀的大企业,从希望集团到阿里巴巴,从永煤集团到中华煤气,这些大企业无一不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当他主动要求写一写华茂这家企业时,我还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他去观察这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大”的企业呢?
当他把完成的书稿拿出时,我知道他确实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而且,无论别人如何看待,在他眼中,一家实现了“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企业便是好企业。在书中,他念兹在兹,能够让读者深切感知到他对这家企业的认同感。我虽不免担心这会妨碍他笔下的客观性,然而,谁又会写一家自己都不认可的企业呢?
在浙江的企业家中,鲁冠球算得上资格最老的人之一。记得十几年前,他告诉我他想造汽车,这个想法早在他刚做万向时就有了。在而后漫长的时间里,他就朝着这个梦想如龟般一步步迈进。之后每次见面,他都会笑眯眯地告诉我,他离曾经的梦想更近了。
我常常对此心怀感喟。在我们这个祟尚发展速度、追寻商业奇迹的国度里,鲁冠球式的企业经营理念往往遭受忽视、冷落甚至善意的嘲笑:“造一辆汽车,需要每个环节都掌握吗?”没人喜欢这种情节的故事,然而,最后成功的可能就是他。从目前看,中国真正具备独立造车实力的企业,没有哪家会排在万向前面。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著有一书,名为《钝感力》,该词意指一个人应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而无视一切艰难险阻,而这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将这个概念移植到企业界来看的话,万向便是具备了“钝感力”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往往胸怀远大,因此耐得住寂寞,愿意踏踏实实地朝着目标一步步赶路,它不在意市场甚至有时不在意消费者,这不是说它不善经营、对市场无知,而是它执著于更长远的利益而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结果往往是,这样的企业因为愿景清晰、产品优质而变得足够优秀,在自己所在的行业难觅敌手。一个细节是,这类企业往往带有很强的家族色彩。
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将此类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他认真研究过德国上百家这类企业,他认为是这些企业支撑了德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工业声誉。它们无一不是在某一行业浸淫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不求虚浮之名而专注于提供优秀产品的“钝感力”企业。而在中国,特别是江浙一带,也不乏这样的“钝感力”企业。窃以为,这样的企业才是中国最为需要的企业。
当我读罢华茂的书稿时,我确信,我们又发现了一家这样的好企业。
华茂以竹制品起家,然而其当家人徐万茂却从一开始便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为此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华茂保留着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教具产品。这种抉择,非有大梦想者不能坚持。其后又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探索,华茂最终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回首视之,徐万茂为这个理想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
从所谓的数据上看,华茂或许不是中国最赚钱、最有名气、最受追捧的那类企业,然而,它却是那些最有价值企业中的一员。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静下心来去了解“做企业”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让我们反思该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其评判的标准远非营业额、销售收入或者利润这些简单的数据,而是要看这家企业是否真的提供了好的产品,是否真的对社会产生了长久而正向的影响。而这,或许是中国企业一直欠缺、至今仍未及格的一课。
我们目睹的更多的是企业因为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存在的本质——提供好的产品。与之相比,1971年开始创业的徐万茂则有着近乎悟道的体会:“企业与人一样,都是因为精通,所以出色;因为出色,所以赢得消费者,最后利益随之而来。而追着短期利益跑,常常是疲累而没有结果。这是我四十年经商的经验。”其言谆谆,当是中国企业界的一剂清醒药。
作为蓝狮子的作者,郑作时曾经写过很多优秀的大企业,从希望集团到阿里巴巴,从永煤集团到中华煤气,这些大企业无一不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当他主动要求写一写华茂这家企业时,我还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他去观察这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大”的企业呢?
当他把完成的书稿拿出时,我知道他确实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而且,无论别人如何看待,在他眼中,一家实现了“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企业便是好企业。在书中,他念兹在兹,能够让读者深切感知到他对这家企业的认同感。我虽不免担心这会妨碍他笔下的客观性,然而,谁又会写一家自己都不认可的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