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春》和《背影》作为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在初中课本中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当然不外乎我们几代人的高度喜爱,而喜爱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字的至真至善至美。真善美,就是人人喜爱的源泉了。
真善美在文学艺术中就是体现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首先,在朱自清的这两篇散文中,艺术美体现在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三个方面。
至于第二条自然美,是指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风景细腻、逼真、生动的刻画描绘和活灵活现的描摹之中,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挚爱甚至有些依恋的情怀。这在《春》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都有极好的展示。
另外,社会美主要体现在《背影》中父爱子、子爱父的亲情美上,儿子对父亲——晚辈对长辈深刻理解和衷心爱戴的浓浓孝心,还有一家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真情厚意。
在《春》和《背影》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的感知,到意境的理解,再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着层层深入的审美熏陶和审美教育。换言之,就是从感知文字,到感受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再到深刻理解文章的正面情感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熏陶和滋养,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一、以《春》的片段教学过程为例,展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下面就以春草图为例加以说明: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场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
1.感知文字的艺术美和自然美
①恰当地使用动词。朱自清散文美妙,首先体现在他精确传神的用词,把他要描绘的特征精确地体现出来,所要描绘的对象刻画到最精细的程度。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词汇准确深入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顺便培养学生在作文中推敲语言的能力,这是感悟和欣赏文章美的基本前提。“钻”生动地写出了春草嫩芽破土时坚韧的力量美,体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坐”、“躺”、“打”、“踢”、“捉”这一系列的动词,精练地写出了人们在春天里丰富又舒适的户外活动,容量极大并且极其生动形象。
②大量地使用叠词。叠词的运用是按照一定的韵律组合的,所以能带来节奏美,也能传达作者细腻的情感。春草图中的“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可引导学生体会每一叠词的具体含义,再让学生把叠词改成单词,看看效果变化了没有。“嫩嫩的”改成“嫩的”、“绿绿的”改成“绿的”等等,效果就大大改观了,用这样的正反对比,凸显出朱自清用叠字的妙处——几乎是不可替代、妙不可言,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使用叠字的积极性。
③恰如其分地运用比喻和拟人,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感染力。看开头就是极自然的几个修辞,构成了极其美妙的语言效果:“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先使用了一个反复“盼望着,盼望着”,又用了一个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前者既自然贴切地写出了寒冷冬季的人们对春天的热切盼望,又使文章开头入题自然,如行云流水,如老朋友谈话,亲切自然;而后者“脚步近了”四字竟然妙笔生花,既把春天人格化了,极其生动形象,极其简洁凝练,让人明白此时正处在冬天将去未去、春天将来还未来的过渡时刻,同时“脚步近了”这四个字也为文章结尾的“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所以学生读来美不胜收,可以充分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④充分感受和理解文章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丽,就以“春花图”为例来讨论吧。“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这儿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营造出了浓郁的初春的气氛,让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而且又极具逻辑性:首先是春華秋实,春天是花季,是孕育希望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其次,这一节又符合万物复苏的自然顺序,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想想春天什么树先开花?是杏树和桃树了,紧跟而来的就是梨树了。还有看到花立刻联想到果实,这是多么自然又必然的逻辑,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哲理美。
2.感悟理解文章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春草图中,在对春草的描写中,“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着对春草的万分珍爱,“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场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表明了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可以一人快乐独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 又可以和众人同乐“踢球赛跑捉迷藏”,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中一个人健康心理的体现。问学生:你在哪里感到最愉快?那是什么景象?
二、以《背影》片段教学为例,展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1.感知散文的艺术美
《背影》和《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的是都恰当地使用了动词,不同的是《背影》更加质朴,有的几乎是白描,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几乎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方法。要说恰当地使用动词,最典型的,莫过于爬月台买橘子的一段精彩描写了。在用了很多恰当的动词的基础上,表达出了一份敬重、关爱、感谢之情,烘托出弥漫着全篇的淡淡的忧伤。请看包含那些动词的短语:“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抱了朱红的橘子”,“扑扑身上的泥土”……由于这些动词的恰当使用,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每一个艰难的动作,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父亲的敬重和关怀之情。
2.感受文章的社会美,将心比心,体会父辈之艰难
文章通篇只是写了父亲的三次背影和五句话,通篇也就是主要记录了一次送行而已,却感人至深,原因何在?原因就是通篇都浸润在作者浓浓的情感之中,正所谓想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开头作者就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徐州奔丧,首先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然后再借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表现了年迈的父亲做事艰难,和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是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只为孩子考虑,不为自己考虑,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再艰难也要去做,而且做好之后,只是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为何?与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父亲,你作何感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再找出父亲的五句话来,带感情地读一遍,细细体会,作何感想?学生感动不已,趁机来个将心比心,问学生:“你们的父亲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口头表述交流。结论: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该怎样做呢?
就这样,使学生在阅读优美散文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
真善美在文学艺术中就是体现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首先,在朱自清的这两篇散文中,艺术美体现在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三个方面。
至于第二条自然美,是指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风景细腻、逼真、生动的刻画描绘和活灵活现的描摹之中,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挚爱甚至有些依恋的情怀。这在《春》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都有极好的展示。
另外,社会美主要体现在《背影》中父爱子、子爱父的亲情美上,儿子对父亲——晚辈对长辈深刻理解和衷心爱戴的浓浓孝心,还有一家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真情厚意。
在《春》和《背影》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的感知,到意境的理解,再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着层层深入的审美熏陶和审美教育。换言之,就是从感知文字,到感受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再到深刻理解文章的正面情感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熏陶和滋养,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一、以《春》的片段教学过程为例,展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下面就以春草图为例加以说明: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场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
1.感知文字的艺术美和自然美
①恰当地使用动词。朱自清散文美妙,首先体现在他精确传神的用词,把他要描绘的特征精确地体现出来,所要描绘的对象刻画到最精细的程度。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词汇准确深入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顺便培养学生在作文中推敲语言的能力,这是感悟和欣赏文章美的基本前提。“钻”生动地写出了春草嫩芽破土时坚韧的力量美,体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坐”、“躺”、“打”、“踢”、“捉”这一系列的动词,精练地写出了人们在春天里丰富又舒适的户外活动,容量极大并且极其生动形象。
②大量地使用叠词。叠词的运用是按照一定的韵律组合的,所以能带来节奏美,也能传达作者细腻的情感。春草图中的“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可引导学生体会每一叠词的具体含义,再让学生把叠词改成单词,看看效果变化了没有。“嫩嫩的”改成“嫩的”、“绿绿的”改成“绿的”等等,效果就大大改观了,用这样的正反对比,凸显出朱自清用叠字的妙处——几乎是不可替代、妙不可言,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使用叠字的积极性。
③恰如其分地运用比喻和拟人,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感染力。看开头就是极自然的几个修辞,构成了极其美妙的语言效果:“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先使用了一个反复“盼望着,盼望着”,又用了一个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前者既自然贴切地写出了寒冷冬季的人们对春天的热切盼望,又使文章开头入题自然,如行云流水,如老朋友谈话,亲切自然;而后者“脚步近了”四字竟然妙笔生花,既把春天人格化了,极其生动形象,极其简洁凝练,让人明白此时正处在冬天将去未去、春天将来还未来的过渡时刻,同时“脚步近了”这四个字也为文章结尾的“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所以学生读来美不胜收,可以充分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④充分感受和理解文章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丽,就以“春花图”为例来讨论吧。“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这儿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营造出了浓郁的初春的气氛,让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而且又极具逻辑性:首先是春華秋实,春天是花季,是孕育希望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其次,这一节又符合万物复苏的自然顺序,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想想春天什么树先开花?是杏树和桃树了,紧跟而来的就是梨树了。还有看到花立刻联想到果实,这是多么自然又必然的逻辑,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哲理美。
2.感悟理解文章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春草图中,在对春草的描写中,“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着对春草的万分珍爱,“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场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表明了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可以一人快乐独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 又可以和众人同乐“踢球赛跑捉迷藏”,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中一个人健康心理的体现。问学生:你在哪里感到最愉快?那是什么景象?
二、以《背影》片段教学为例,展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1.感知散文的艺术美
《背影》和《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的是都恰当地使用了动词,不同的是《背影》更加质朴,有的几乎是白描,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几乎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方法。要说恰当地使用动词,最典型的,莫过于爬月台买橘子的一段精彩描写了。在用了很多恰当的动词的基础上,表达出了一份敬重、关爱、感谢之情,烘托出弥漫着全篇的淡淡的忧伤。请看包含那些动词的短语:“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抱了朱红的橘子”,“扑扑身上的泥土”……由于这些动词的恰当使用,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每一个艰难的动作,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父亲的敬重和关怀之情。
2.感受文章的社会美,将心比心,体会父辈之艰难
文章通篇只是写了父亲的三次背影和五句话,通篇也就是主要记录了一次送行而已,却感人至深,原因何在?原因就是通篇都浸润在作者浓浓的情感之中,正所谓想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开头作者就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徐州奔丧,首先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然后再借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表现了年迈的父亲做事艰难,和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是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只为孩子考虑,不为自己考虑,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再艰难也要去做,而且做好之后,只是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为何?与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父亲,你作何感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再找出父亲的五句话来,带感情地读一遍,细细体会,作何感想?学生感动不已,趁机来个将心比心,问学生:“你们的父亲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口头表述交流。结论: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该怎样做呢?
就这样,使学生在阅读优美散文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