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動能,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关键词】乡村文化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乡村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为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只有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乡村文脉,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因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社会福利、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共同的文化家园,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揭示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为人们更自觉地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有助于乡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将理论转变为群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使之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为此,各地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工作,奠定乡村文化事业的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群众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结合农村实际,充分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明晰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加以科学分析整理,然后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更为辩证地看待乡村文化,从整体上对文化建设有清晰的理论认知。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乡村文化事业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群众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利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发展,让党组织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不走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呈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我国乡村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现象交叉更迭、错综复杂。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就要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厘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保留乡村文化的精髓,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
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首先,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作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承担着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思想建党的优势,拓宽文化建设的路径,推进更多利民的文化建设项目,高效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文化惠民,增强农村民众的归属感,不断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影响力。
其次,坚持正确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主动担当。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时刻做到以民为本,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一是践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进行统筹规划,基层党组织必须从乡村文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随时关注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农民对文化的新期待。二是善于激发群众的集体智慧,提高党对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需尊重并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并随时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为确保基层党组织具有足够的文化引领能力,党员干部应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大力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提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搞好乡村文化建设,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文化环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提升农村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我们要善于结合乡村传统的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让青年人感受到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此外,为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应组织文化传播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
首先,政府可以为乡村文化团体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各地可以在场所内配备必要的文化设备、器材等,让人们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可结合文化团体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或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解决团队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其次,政府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例如各地可以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文艺演出等,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乡村文化节等,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传统延续下来。此外,各地还可以开展文化比赛,设置不同的文化项目组别,鼓励乡村文化爱好者投入文化项目建设中,让传统、现代的文化项目相得益彰,既要能够发挥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也要让他们更好地汲取经验、多出精品,丰富农村民众的文化生活。
最后,大力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扎根于农村,生活体验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各地应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作用,既要善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巩固好乡村文化之基,也要善于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开展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活动。
(作者为吉林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华网,2018年2月4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陈荣晶、段智敏:《转型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究》,《学术探索》,2017年第10期。
④王慧娟:《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与农村文化建设基点》,《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关键词】乡村文化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乡村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为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只有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乡村文脉,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因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社会福利、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共同的文化家园,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发展乡村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揭示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为人们更自觉地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有助于乡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将理论转变为群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使之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为此,各地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工作,奠定乡村文化事业的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群众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结合农村实际,充分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明晰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加以科学分析整理,然后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更为辩证地看待乡村文化,从整体上对文化建设有清晰的理论认知。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乡村文化事业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群众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利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发展,让党组织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不走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呈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我国乡村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现象交叉更迭、错综复杂。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就要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厘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保留乡村文化的精髓,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首先,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作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承担着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思想建党的优势,拓宽文化建设的路径,推进更多利民的文化建设项目,高效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文化惠民,增强农村民众的归属感,不断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影响力。
其次,坚持正确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主动担当。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时刻做到以民为本,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一是践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进行统筹规划,基层党组织必须从乡村文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随时关注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农民对文化的新期待。二是善于激发群众的集体智慧,提高党对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需尊重并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并随时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为确保基层党组织具有足够的文化引领能力,党员干部应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大力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提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
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搞好乡村文化建设,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文化环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提升农村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我们要善于结合乡村传统的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让青年人感受到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此外,为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应组织文化传播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
首先,政府可以为乡村文化团体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各地可以在场所内配备必要的文化设备、器材等,让人们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可结合文化团体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或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解决团队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其次,政府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例如各地可以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文艺演出等,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乡村文化节等,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传统延续下来。此外,各地还可以开展文化比赛,设置不同的文化项目组别,鼓励乡村文化爱好者投入文化项目建设中,让传统、现代的文化项目相得益彰,既要能够发挥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也要让他们更好地汲取经验、多出精品,丰富农村民众的文化生活。
最后,大力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扎根于农村,生活体验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各地应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作用,既要善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巩固好乡村文化之基,也要善于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开展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活动。
(作者为吉林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华网,2018年2月4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陈荣晶、段智敏:《转型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究》,《学术探索》,2017年第10期。
④王慧娟:《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与农村文化建设基点》,《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