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年总目录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北京整形外科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美容整形外科高级研讨会,定于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曹谊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用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脉管性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1-5],但不同类别的脉管性疾病选用该方法治疗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且介入栓塞为侵人性治疗,尤其是在栓塞解剖结构复杂的颌面部病灶时,由于这类病变的颅内外异常交通支的存在,其术后误栓的发生率较高,201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门诊收治1例因右面部血管畸形在外院行上、下唇动脉栓塞术后致右眼失明的患者。
期刊
1969年Robinow等[1]首先报道了4例有明显畸形的患者,描述了一种罕见的以肢体中部短小、半椎体、特征性的面部畸形和生殖系统发育不足为主要特点的新的矮小综合征。
期刊
Goldenhar综合征由Von Arlt于1845年首先报道,1952年Goldenhar详细描述其临床表现,包括眼球皮样囊肿、耳前附属物及下颌骨发育不全,并定义为一种综合征.其别名有眼-耳-脊柱发育不全、眼-耳-脊柱谱、Goldenhar-Gorlin综合征、面-耳-脊柱谱、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半侧颜面短小等。
期刊
目的 探讨DSA下利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在DSA下应用无水乙醇为8例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例,男性7例,年龄11~50岁)进行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治疗分次进行(1~4次,平均2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初次治疗后8~24个月,平均12.1个月).4例患者术后进行了DSA复查(复查时
应用第1趾蹼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能够同时解决皮瓣的皮肤感觉、运动功能、耐磨性等问题.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我们在临床应用9例,效果较好.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34岁.致伤原因:冲床压伤4例,机器绞伤2例,热压伤2例,其他因素致伤l例.部位:拇指1例,示指3例,中、环指各2例,小指1例.
期刊
目的 探讨携带少量额肌的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缺损修复和鼻再造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仅蒂部携带额肌的改良旁正中皮瓣法,完成2例鼻再造和7例鼻缺损修复术.除眶上区的蒂部携带少量额肌外,皮瓣获取均在皮下层次.皮瓣的轴线角度从垂直90°到倾斜50°不等,其中3例低发际线患者,采用倒L形设计.结果 一期皮瓣形成和二期皮瓣断蒂术中,观察到长距离行走皮下脂肪层的滑车上血管皮支的存在,以及良好的动脉灌注压
面斜裂是胚胎时期侧鼻突和上颌突上部未能完全融合所致,因多合并有骨骼、软组织、皮肤及眼鼻唇等诸多重要器官的畸形,手术修复比较困难,尤其骨骼修复是一大难点.我们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等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制作个性化钛网,为1例面斜裂患儿进行了骨修复,获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8例,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0~35岁。
期刊
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们应用含有U或V型静脉干的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8例24块皮瓣,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24块皮瓣,2块皮瓣修复虎口,9块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的皮肤缺损,其余13块均用来修复手指掌侧的皮肤缺损.皮瓣面积:3.0 cm×2.5 cm~10.0 cm ×5.0 cm.皮瓣移植到受区后血管吻合方式:动脉逆行静脉顺行21块,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