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12年民元前后,为中国教会大学频繁发生时期。教会大学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也是“跨文化互动”的产物。配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一些内在因素对教会大学的发生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如19世纪末欧美的社会福音运动,带动教育传教士来华,为教会大学准备了“办学资源”,基督教在华初级、中级教育的规模化,为教会大学发生准备了条件,以及海外捐助的增加,为教会大学提供了财政支援等。
张丽萍,博士,四川大学校史办研究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2年民元前后,为中国教会大学频繁发生时期。教会大学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也是“跨文化互动”的产物。配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一些内在因素对教会大学的发生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如19世纪末欧美的社会福音运动,带动教育传教士来华,为教会大学准备了“办学资源”,基督教在华初级、中级教育的规模化,为教会大学发生准备了条件,以及海外捐助的增加,为教会大学提供了财政支援等。张丽萍,博士,四川大学校史办研究员。
其他文献
本文从体、相、用三个角度研究了“道”的本质,进而探讨了从不同角度进入“道”之本体的理论依据。尝试对“不可道”之“常道”进行描述,以期建立一个精简的易于为现代人所了解和掌握的“道”化体系。史冰川,哲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清代乾隆初年,刘体恕、黄诚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书全集》所收《纯阳吕真人文集》的基础上,汇辑江夏涵三宫等乩坛所出的经卷,编成32卷本《吕祖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邵志琳在杭州全真道士蔡来鹤等人的支持下,将32卷本《吕祖全书》增补为64卷。本文对32卷本《吕祖全书》的编纂过程和每卷经文的来历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64卷本增补的内容。尹志华,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
《太上妙法本相经》是南北朝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其敦煌本是《敦煌道藏》中少见的一篇涉及古代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文献,、其中蕴涵的农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顺物道而行的农业哲学观;因时因地而作的“时宜”、“土宜”观;以勤劳为本的农事观;工具和过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观;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观。这些农学思想对我国传统农业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农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袁名泽,哲学博士,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员;盖建民,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
本文从“性命双修”的视野对乾嘉时期山西著名高道刘一明的“道”“德”论进行了剖析,得出“性命双修”既是刘一明“道”“德”论的前提,又是其归宿。这对当代道德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既要注重生命的教育,又要注重精神的提升;此外,刘一明的“德”论表明,德行的践履不仅要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而且还需要注重外在力量的约束。
白娴棠,女,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
《道枢》集南宋前道教修炼方术之大成,内容以生命为核心,有相当完备的生命观体系。基于《道枢》在道教文献中的重要地位,梳理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对把握道教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窥探南宋前道教生命观之概况,相当有价值。本文着重从生命局限性之体认、生命超越可能性之把握、生命智慧的现代意义三个层面,对《道枢》的生命观进行探讨。
逢礼文,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通过解读晚明高僧蒲益智旭《周易禅解》文本发现,智旭在解《易》过程中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充分阐释了“易道即是乾道”、“佛性即名乾元”、“易道皆有佛性”的思想,为其禅易相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思想既开创了易佛思想沟通的新思路,也是对中国佛性论的继承和创新。
谢金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南宋社会环境的转变,使道教自身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南宋理宗延续了之前的道教政策,并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天师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成为“三山符策”的统领。女冠吴知古事件引发士大夫的议论。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太上感应篇》被宋理宗大力推广。以上事例表明,在理宗时期,南方道教内部整合、三教融合加剧;道教向世俗化方向又跃进了一步。
张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0级硕博连读生。
道次第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说、修行体系之一。萨班《显明佛陀密意》对修证次第有一严格的建构:以具大乘种性为基础,以菩提心贯彻始终,以六度万行为大乘行(行菩提心)的内容,以五道十地为层级,以人法二无我的般若观慧为行持眼目,而以福德智慧资粮的圆满为明心见性之前提,反对错乱修习,反对以认识自心为修行之全部,认为大手印为密教不共显教的特殊法门,当以六度和密咒为基础,尤其指出了错乱修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人深思。
刘朝霞,女,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分别功德论》,5卷。大藏经题署“失译,附《后汉录》”。本文从词汇角度对《分别功德论》进行考察,认为这部经不是东汉译经,它和其他东汉译经在词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与晋代译经更为相似,其翻译年代可能不早于西晋,甚至是东晋。
王毅力,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