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月夜、浔阳曲、春江花月夜等,它被发现时是一首琵琶曲,相传为唐代虞世南的作品。我们可以在众多又名中都发现离不开“浔阳”,而它的音乐主题是从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发展而来。乐曲分为十段,每一段的小标题糅合了张若虚、白居易所做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这首钢琴作品是黎英海先生于1975年改编的,运用了不同的织体与和声,融入变奏、扩展以及钢琴宽广的音域和特殊的音色,再现了一幅幅幽美的、诗一般抒情的山水夜画。
关键词:音律;指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J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9-02
那么下面我们具体讲一下各段的创作艺术手法与演奏提示:
1.江楼钟鼓(1至 8小节)采用自由节拍的散板;
力度变化有:mp、p、pp、mp、mf、f、p、mp、一点一点的渐强、dim;左右手由慢到快的交叉演奏不同节奏的四度、五度叠置的音程后,又同时弹出空八度的加空五度的“琶音和弦”;音程和弦下键整齐、音色饱满。右手从高到低的琶音与左手的琶音形成反方向进行的呈示,再加上左右手由低到高的颤音和五声音阶波浪式的快速颤音,描绘了一幅夕阳斜照浔阳江上波光粼粼,岸边钟楼的鼓声、钟鼓交错齐鸣,荡漾在熏风拂涟漪的江面上,渔船已开始回归,描绘了一幅幅夕阳映江面、极具韵味的山水音画。由此,拉开了浔阳江月夜景色的序幕……需要手指灵活的奏出连续的快速的32分音符。指尖控制好力度的变化。
2.月上东山(9至 21小节)为适当的行板;
此段写实地描绘了一幅月上东山,渔民摇橹归来的画面。力度变化有:mf、p、pp、p;本段是全曲主题旋律完整的呈示,该主题在之后其他段多次再现。作者运用左手分解和弦由高到低(出现全曲的最低音bB2)的空八度、慢 1/4拍出来,形成连续的切分节奏交错呼应主题旋律。通过温婉质朴的旋律、乐句之间同音相连显得极其柔美和谐,流畅多变的节奏,较宽的音域(高低差五个八度),右手的旋律弹得富有歌唱性,手指每一个音做好每一句的连贯,注意力量的转移,奏出轻巧委婉、缓慢的曲调。
3.风回曲水(22至 33小节),中板;
这段幽美的旋律在一气呵成的回环式琶音衬托下进行,彷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波光粼粼。力度变化有:mf、p、mp;黎先生运用了左手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这段速度较第二段稍快点)五声音阶式的流动音型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回环式的,手腕放松,指尖力量集中去衬托出右手时而单音、八度同奏的旋律。后部分是稍作变化的再现第二段的结束部分(带复调性的旋律),并且移高了一个八度,右手注意处理好每一句的渐强、渐弱,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做到声断气不断;左手手腕放松,力量集中在指尖,均匀的奏出32分音符,像是微风吹动水面,并且力度变化与右手相呼应。
4.花影层叠(34至 47小节),优美的散板到小快板再到如歌的行板;
描绘了一幅岸边树影层叠、水中花影辉映的山水一体的秀丽画面。力度变化有:mp、f、渐弱 、渐强;作者运用右手旋律中的颤音,节奏由疏到密(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颤音力度由弱渐强,指尖力量控制得当,该旋律主题的在第六段进一步发展为优美的旋律。左手运用富有中国民乐色彩的“琶音和弦”在两个不同的八度中轮流进行,接下来又速度渐快回到第二段的主题旋律结尾再现等手法,使音乐形象层次分明、层层叠叠相互相应。此段旋律运用颤音模仿了琵琶演奏中轮指的演奏手法。第三行开始渐快渐强,在双手反方向的进行将乐曲推向高潮后开始渐慢,引向下一段。
5.水深云际(48至 72小节),缓板到行板;
这是一幅像是水夜云轻,云深不知处的空间立体感的极强的音乐画面。力度变化有:p、pp、mp、cresce、dim;前部分纯五度的二分音符在大字一、二组交织进行,右手在小字组中奏出富有动态的、较平稳的音调,两只手力度层次、织体和声分明,意为水深。后又双手相隔三个八度齐奏主题旋律,空旷无比、飘渺深沉。使人联想起江面波浪推涌、连绵起伏的景色。接下来右手连续的后半拍在小字二、三组悠然飘出轻柔且透明的泛音,再现了张若虚原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象。再加上左手下行三十二分音符的五声调性的复倚音相互配合,仿佛天上云彩倒影在水的深处,光与影的完美结合。
6.渔歌晚唱(73至 97小节),小快板;
力度变化有:mf、p、mp、f;黎先生运用音色和节奏对比,右手稍快的旋律和二分音符后面一大串快速弹奏的音符,注意节奏的准确与主旋律形成力度上的对比,左手32分音符的3连音在小节中的后 1/4拍自然流出,二三度音程轻而准,双手复调式的旋律手法,呈现了渔夫摇橹归来而产生的涟漪,伴随夕阳荡漾在江面上,水鸟在在浪花中嬉戏鸣叫、,渔夫乘兴而歌、悠然自得的景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爱的画面。在演奏当中,注意复调是旋律的层次感,把握好力度控制,与准确的节拍对位。
7.回澜拍岸(98至 115小节),行板、由慢至快、忽快;
力度变化为p、mp、cresc、dim;左手跨为小节一句的旋律要处理好强弱拍的变化,右手的高八度旋律用颤音表现来配合,在颤音中,准确的、清晰地奏出隐藏的旋律音,每两小节的最后一拍,左、右手向反方向扩展,速度逐渐加快,左右手要衔接紧密,像是渔夫们摇橹而产生的波澜随着他们的歌声扩散并荡回岸边,迂回荡漾,构成了回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8.桡鸣远濑(116至 135小节),中板 —由慢到快;
力度变化有:pp、cresc;左右手从同一音先左手后右手琶音加颤音的演奏技法、奏出隐藏的旋律好似船桨在左一下、右一下地划动,高八度的颤音像是泛起层层水波,速度较前段更快的手法。力度逐渐渐强,由远而近,渔夫们划桨的击水声与他们的歌声浑然一体,形成了五音繁汇的热闹场面。演奏时,手指尖灵活的伸张,把左右手相连的六连音平均的奏出,并且旋律在右手1指上,要准确的把握好。
9.欸乃归舟(136至195 小节),持续地由慢到快到急板到宽广地中板;
描绘了人们为了幸福美好的未来而挑战自然的劳动场面,气势恢宏、甚为壮观!力度变化为:mf、f、mp、cresc 、f、mf、pp;黎先生将同一主题在三个不同的由低到高的音区内弹奏,左手双旋律效果是以五声音调中的三、四度而产生的,左右手在第一拍前半拍和第二拍后半拍都用八度演奏,增强了节奏的韵律感和力度感,音区越高、速度越快,与前段呼应一气呵成。双手的八度要弹奏的坚挺有力并且扎实,手掌快速的伸张,手臂带动手腕,直至速度越来越快,手指贴键弱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具有很强的动能感染力。
10.尾声(196至210 小节)自由的缓板,宁静地;力度变化有: mp 、pp、ppp;
左手八度音程要弹得扎实有力清晰具有歌唱性的连贯再现了主题旋律,右手配以快速的32分音符连续奏出隐藏的旋律音,双手将旋律继续扩展,最后停止在左手停在全音符上,然后用琶音、颤音、倚音对旋律加以装饰,速度渐渐变慢,力度逐渐减弱,音域逐渐拉开,双手反方向在柔美恬静的琶音声中结束了全曲。宛如渔船远去,万籁俱寂,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逐渐宁静。春江花月夜的音响效果虽然逐渐消失,但它美好的画面却映在了每个“观赏者”的心里。
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情景交融、犹如诗画搬的人与自然的乐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又体现了西洋乐器的魅力,将乐器之王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既能模仿中国民族乐器又能将中国山水有声有色的描绘出来。其中对光影水人的刻画,会使我们联想起印象派的莫奈与德彪西的作品。总的来说,这首钢琴曲旋律质朴风韵清雅,并表现出人与自然融合完美的意境,它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独树一帜,确实是经典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改编佳作。
作者简介:潘健(1989-),女,汉,江苏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就职于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关键词:音律;指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J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9-02
那么下面我们具体讲一下各段的创作艺术手法与演奏提示:
1.江楼钟鼓(1至 8小节)采用自由节拍的散板;
力度变化有:mp、p、pp、mp、mf、f、p、mp、一点一点的渐强、dim;左右手由慢到快的交叉演奏不同节奏的四度、五度叠置的音程后,又同时弹出空八度的加空五度的“琶音和弦”;音程和弦下键整齐、音色饱满。右手从高到低的琶音与左手的琶音形成反方向进行的呈示,再加上左右手由低到高的颤音和五声音阶波浪式的快速颤音,描绘了一幅夕阳斜照浔阳江上波光粼粼,岸边钟楼的鼓声、钟鼓交错齐鸣,荡漾在熏风拂涟漪的江面上,渔船已开始回归,描绘了一幅幅夕阳映江面、极具韵味的山水音画。由此,拉开了浔阳江月夜景色的序幕……需要手指灵活的奏出连续的快速的32分音符。指尖控制好力度的变化。
2.月上东山(9至 21小节)为适当的行板;
此段写实地描绘了一幅月上东山,渔民摇橹归来的画面。力度变化有:mf、p、pp、p;本段是全曲主题旋律完整的呈示,该主题在之后其他段多次再现。作者运用左手分解和弦由高到低(出现全曲的最低音bB2)的空八度、慢 1/4拍出来,形成连续的切分节奏交错呼应主题旋律。通过温婉质朴的旋律、乐句之间同音相连显得极其柔美和谐,流畅多变的节奏,较宽的音域(高低差五个八度),右手的旋律弹得富有歌唱性,手指每一个音做好每一句的连贯,注意力量的转移,奏出轻巧委婉、缓慢的曲调。
3.风回曲水(22至 33小节),中板;
这段幽美的旋律在一气呵成的回环式琶音衬托下进行,彷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波光粼粼。力度变化有:mf、p、mp;黎先生运用了左手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这段速度较第二段稍快点)五声音阶式的流动音型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回环式的,手腕放松,指尖力量集中去衬托出右手时而单音、八度同奏的旋律。后部分是稍作变化的再现第二段的结束部分(带复调性的旋律),并且移高了一个八度,右手注意处理好每一句的渐强、渐弱,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做到声断气不断;左手手腕放松,力量集中在指尖,均匀的奏出32分音符,像是微风吹动水面,并且力度变化与右手相呼应。
4.花影层叠(34至 47小节),优美的散板到小快板再到如歌的行板;
描绘了一幅岸边树影层叠、水中花影辉映的山水一体的秀丽画面。力度变化有:mp、f、渐弱 、渐强;作者运用右手旋律中的颤音,节奏由疏到密(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颤音力度由弱渐强,指尖力量控制得当,该旋律主题的在第六段进一步发展为优美的旋律。左手运用富有中国民乐色彩的“琶音和弦”在两个不同的八度中轮流进行,接下来又速度渐快回到第二段的主题旋律结尾再现等手法,使音乐形象层次分明、层层叠叠相互相应。此段旋律运用颤音模仿了琵琶演奏中轮指的演奏手法。第三行开始渐快渐强,在双手反方向的进行将乐曲推向高潮后开始渐慢,引向下一段。
5.水深云际(48至 72小节),缓板到行板;
这是一幅像是水夜云轻,云深不知处的空间立体感的极强的音乐画面。力度变化有:p、pp、mp、cresce、dim;前部分纯五度的二分音符在大字一、二组交织进行,右手在小字组中奏出富有动态的、较平稳的音调,两只手力度层次、织体和声分明,意为水深。后又双手相隔三个八度齐奏主题旋律,空旷无比、飘渺深沉。使人联想起江面波浪推涌、连绵起伏的景色。接下来右手连续的后半拍在小字二、三组悠然飘出轻柔且透明的泛音,再现了张若虚原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象。再加上左手下行三十二分音符的五声调性的复倚音相互配合,仿佛天上云彩倒影在水的深处,光与影的完美结合。
6.渔歌晚唱(73至 97小节),小快板;
力度变化有:mf、p、mp、f;黎先生运用音色和节奏对比,右手稍快的旋律和二分音符后面一大串快速弹奏的音符,注意节奏的准确与主旋律形成力度上的对比,左手32分音符的3连音在小节中的后 1/4拍自然流出,二三度音程轻而准,双手复调式的旋律手法,呈现了渔夫摇橹归来而产生的涟漪,伴随夕阳荡漾在江面上,水鸟在在浪花中嬉戏鸣叫、,渔夫乘兴而歌、悠然自得的景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爱的画面。在演奏当中,注意复调是旋律的层次感,把握好力度控制,与准确的节拍对位。
7.回澜拍岸(98至 115小节),行板、由慢至快、忽快;
力度变化为p、mp、cresc、dim;左手跨为小节一句的旋律要处理好强弱拍的变化,右手的高八度旋律用颤音表现来配合,在颤音中,准确的、清晰地奏出隐藏的旋律音,每两小节的最后一拍,左、右手向反方向扩展,速度逐渐加快,左右手要衔接紧密,像是渔夫们摇橹而产生的波澜随着他们的歌声扩散并荡回岸边,迂回荡漾,构成了回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8.桡鸣远濑(116至 135小节),中板 —由慢到快;
力度变化有:pp、cresc;左右手从同一音先左手后右手琶音加颤音的演奏技法、奏出隐藏的旋律好似船桨在左一下、右一下地划动,高八度的颤音像是泛起层层水波,速度较前段更快的手法。力度逐渐渐强,由远而近,渔夫们划桨的击水声与他们的歌声浑然一体,形成了五音繁汇的热闹场面。演奏时,手指尖灵活的伸张,把左右手相连的六连音平均的奏出,并且旋律在右手1指上,要准确的把握好。
9.欸乃归舟(136至195 小节),持续地由慢到快到急板到宽广地中板;
描绘了人们为了幸福美好的未来而挑战自然的劳动场面,气势恢宏、甚为壮观!力度变化为:mf、f、mp、cresc 、f、mf、pp;黎先生将同一主题在三个不同的由低到高的音区内弹奏,左手双旋律效果是以五声音调中的三、四度而产生的,左右手在第一拍前半拍和第二拍后半拍都用八度演奏,增强了节奏的韵律感和力度感,音区越高、速度越快,与前段呼应一气呵成。双手的八度要弹奏的坚挺有力并且扎实,手掌快速的伸张,手臂带动手腕,直至速度越来越快,手指贴键弱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具有很强的动能感染力。
10.尾声(196至210 小节)自由的缓板,宁静地;力度变化有: mp 、pp、ppp;
左手八度音程要弹得扎实有力清晰具有歌唱性的连贯再现了主题旋律,右手配以快速的32分音符连续奏出隐藏的旋律音,双手将旋律继续扩展,最后停止在左手停在全音符上,然后用琶音、颤音、倚音对旋律加以装饰,速度渐渐变慢,力度逐渐减弱,音域逐渐拉开,双手反方向在柔美恬静的琶音声中结束了全曲。宛如渔船远去,万籁俱寂,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逐渐宁静。春江花月夜的音响效果虽然逐渐消失,但它美好的画面却映在了每个“观赏者”的心里。
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情景交融、犹如诗画搬的人与自然的乐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又体现了西洋乐器的魅力,将乐器之王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既能模仿中国民族乐器又能将中国山水有声有色的描绘出来。其中对光影水人的刻画,会使我们联想起印象派的莫奈与德彪西的作品。总的来说,这首钢琴曲旋律质朴风韵清雅,并表现出人与自然融合完美的意境,它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独树一帜,确实是经典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改编佳作。
作者简介:潘健(1989-),女,汉,江苏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就职于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