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一个交易大平台构筑而成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1年到2007年,华交会举办了17届,星转斗移,17个春秋不寻常,华交会留下了怎样的一条轨迹?
  
  新闻背景
  
  2007年3月1日,第17届华交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霏霏春雨,挡不住各路商家的参会热情。14个交易团约3500多家企业纷至沓来,在会场内摆开架势,同台角逐。
  华交会是中国规模最大、客商最多、辐射面最广、成交额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经贸盛会。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南京市、宁波市9省市联合主办。每年5月1日在上海举行,199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届。
  


  本届华交会展览面积10.55万平方米,设有5346个标准展位,推出的新品达2万多种。由于强化了进口功能,首次设立境外企业交易团,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家参展企业,在华交会上占有188席。
  揭幕于每年早春季节的华交会,出口额占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历来被业界视若当年度的“外贸第一仗”。本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35.53亿美元,比上一届华交会增长6.96%。据组委会权威人士介绍,本届华交会有一个新的特点,即“轻工工艺好于纺织服。装,品牌商品好于一般商品”,在成交的商品大类中,纺织服.装成交18.54亿美元,与上届基本持平。轻工工艺成交15.6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5.63%:
  在出口的地区中,亚洲出口成交额15.12亿美元,增长3.5%,欧洲成交10.92亿美元,增长8.9%,北美洲成交7.1亿美元,增长10.51%,大洋洲成交0.88%,增长9.54%,中南美洲成交0.74亿美元,增长7.87%,非洲成交0.74亿美元,增长15.31%:
  在成交企业中,民营企业成交13.94亿美元,占成交总额39.2%,国有企业成交8.2亿美元,增长20.86%。
  从一连串数据看,第17届华交会进出口均比上届华交会增长,刷新了华交会进出口商品记录,如果用“战果赫赫”一词形容,当不为过。
  如今,第17届华交会已在沪上闭幕。但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犹在。业界翘首以盼来年——当2008年来临,第18届华交会又要如期揭幕,相信2008年的早春,一定也是个好的年景。从这层意义上说,永葆青春活力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交会),远远没有落幕。
  
  记者视点
  
  华交会四易场馆,改写历史
  历史在回眸华交会走过的路——“场馆四迁”:落户生根于上海展览中心,然后由上海展览中心移师上海商务中心,再从上海商务中心进军世贸商城,最后落户于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每一次“乔迁”,华交会一步一个台阶,加速成长。
  1991年,在外经贸部上海特办以及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市倡议发起举办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地在上海。首届华交会为商品门类众多的综合性交易会。以省市为单位组馆,规模较小,展览面积仅2.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617家,到会境外客商6018人。
  为尽好东道主之责,组委会从华交会诞生之日起,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笑迎八方宾客:第一届华交会,上海展览中心场馆展览场地吃紧,上海“让出凳子给客人坐”,自己撤往条件较差的波特曼地下室;上海主动压缩自己的摊位,为外省市创造更多机会……
  至1996年,华交会举办了5届,此时展览面积已扩大到4.9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500家,到会的境外客商7543人,成交22.36亿美元。
  1997年,是见证华交会发展过程的那些老团长、老领导难以忘怀的一年。随着山东省加入华交会主办单位行列,华交会奠定了“九省市联办”的格局。就在同一年,华交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包括改综合馆为专业馆,综合馆并举以专业馆为主,为方便参展商、采购商洽谈和提高展会效果,根据国内外成功展会的经验,华交会组馆方式也作了调整,即按商品大类划分,设立若干个专业馆。1998年第8届华交会设立了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6个馆。2000年又改设为纺织服装、轻工工艺馆,将其他展品并入综合馆。
  从1999年开始,华交会更名为“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了境外馆(即境外企业馆)。2001年,华交会展览规模进一步扩大,达6.33万平方米,成交15,35亿美元,到会客商突破万人,达10622人,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专业馆与综合馆并存。
  展会功能拓展,规模扩大,客商增加,展会效果明显提高,华交会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多年困扰于华交会发展的展览场馆,2002年随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五个展馆建成开放,而改变了一会多址,一会二址的窘况,第12届华交会移师浦东后,掀开了华交会发展历史中至关重要的一页。从2002年至今5年内,华交会在展馆设置方面加快调整步伐,向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跨出了一大步:一是取消了综合馆,设立服装、轻工、工艺、境外四个馆;二是取消了境外馆,2003年华交会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三个馆,突出专业化,2005年合并轻工、工艺馆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两个专业馆,又设立了服装和装饰礼品两个专业展区,向专业化布局发展,同时将原来境外馆的企业按专业分置入各专业展区;三是取消专业馆设立专业展区。
  2006年第16届华交会,设立服装、家用、纺织品、装饰礼品、日用消费品四个专业展区,取消了原来的专业馆,更突出了专业化特色,细化了专业布局。品牌商品多了,专业化程度高了。
  
  一个交易大平台构筑而成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省市的发展;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入长三角。华交会日益成为撬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杠杆”。在短短7天的交易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融。在提升上海集聚功能的同时,华交会以强劲的辐射力带动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渐渐在华交会上浮现:上海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江苏的货源、市场、品牌优势、浙江灵活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的制造能力等等。
  江苏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齐长余说:“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现新的发展中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伴随华交会走出长三角,服务全国,华交会品牌名声日隆。2000年,华交会承办方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与重庆有关方面合作,创办了天翔展览服务公司,将华交会的经验、心得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如此,外经贸商展公司的身影还出现在青岛、宁波等地。
  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如此说,华交会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在华交会这个“大舞台”上,“看戏”的人越来越多,“演戏”的人也越来越多。
  的确,走过辉煌的华交会正是在为华东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省市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舞台越搭越 大。这一点从2001年的开幕现场就可得到印证。那天,华交会尚未开幕,世贸商城门前就已人头攒动,规模为历届之最,但仍出现了一“位”难求的“爆棚”现象。就连大连、天津一些外贸企业得知华交会成交盛况,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跨入华交会大门,以展示自身形象并结识更多海外客户。
  弹指一挥间,华交会成为了中国出口产品展示的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展示者早已突破了顾名思义的华东地区界限:从改革前沿深圳到西部重镇重庆,从边陲云南到雪域西藏,来自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企业,活跃在华交会上。
  服务无止境,品牌无疆域。为了打响华交会的国际品牌战,华交会每年派出四个招商团组,这几年招商团组已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三十几个国家举办过招商推介活动,扩大了影响,取得了成效。
  华交会的发展经历过“招展难”,但九省市合作办展思想一致,做法一致,行动一致,度过了招展难关,其运作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各司其职,既精简又高效。
  2006年,华交会勇敢地走了出去,在日本开设了“分店”。短短几天,“华交会”大阪展就轰动了日本。
  华交会影响越来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展位也越来越“吃香”了。
  
  第17届华交会上的一个“亮点”
  16年悄然而过。华交会好评如潮,众多参展企业,特别是西部企业称,华交会是一座“致富桥”,一条“发家路”。
  不仅如此,华交会如今已享誉海内外,17届华交会可以为之作证:农历新年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上海,准备参加华交会。这一切,折射了17届华交会的影响:世界连锁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集团在中国的采购机构确认参展;网上买家参观注册通道,比去年大幅增加。主办方向国际客商发放邀请函7万份,新增国际买家2万家。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平台eBay高调亮相,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山东淄博现代商贸有限公司宋文先生说,比起海外很多著名展会,华交会在很多硬件设施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且在产品研发速度、新品更新速度方面比海外著名展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位外商对记者表示,华交会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点还在于华东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安徽等省市构成的版图,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华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均占全国的40%以上,利用外资占30%。面对这样的诱惑,全球商人难于抵挡。上海国际地位的日趋上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华交会的魅力。
  与过去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不同,第十七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加强了进口功能,以推动贸易平衡。
  而对蜂拥而至的中国买家,本届华交会新增了一大批境外企业。显而易见,外国展商希望通过华交会这个平台拓展中国市场,推广自己的新品,华交会由于他们的参与,增添了新鲜血液。
  据大会承办企业商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国内展览部何贞妍女士介绍,外国展商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华交会的档次,而且向中国同行展示了不同的特色产品。
  日本石川县带来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日本漆器和金箔美容产品;已连续3年参加华交会的韩国三顺集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理疗康复仪器有40多年历史的加拿大TIDE公司、法国卡瑞德比斯公司带来了精致的家具用品英国NEXUS公司也展示了其得意产品——厨具。
  中国台湾开翔会展公司经理林明动先生说,面对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华交会也要办成帮助外商打开中国市场的贸易平台。据悉,今年广交会也将专门增设进口产品馆,实践我国为促进世界贸易平衡作贡献的承诺。
  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吴根宝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本届华交会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强化了进口功能,这也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吴根宝表示,今后,华交会在注重以科技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促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会格外强调依托境外参展企业及海外客商加强进口质量,使华交会能够全面体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功能,为促进我国贸易平衡贡献一份力量。
  
  吴根宝如是说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业信息、商业机密如同军事情报,所以商家极为小心翼翼,决不泄露。在第17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场,记者对此颇有感受,体味到了这股无形的“硝烟”。记者了解到,本届华交会依然十分重视保护参展企业的知识产权。在新国际博览中心的W4馆,记者被一个人体测量仪器吸引,想靠近好好研究一番,走进才发现,测量仪已经被牢牢锁在玻璃橱窗内,看来也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身了。“一般的观众,我们都不允许他们察看内部结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提防刺探“军情”的同行,该公司可谓慎之又慎。
  在W1馆,一家服装公司的展位前打出了“谢绝拍照”告示。据透露,以往他们在参加其他展会时,展品曾被人用数码相机拍下,依样画葫芦大量仿制,企业蒙受了很大损失。吃一堑,长一智,如今他们对展台前的闪光灯异常敏感。
  在另一家编织包摊位前,有位参展的小姐想借此机会,在华交会淘宝,商家连连挥手,大声喊“NO”。他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不仅不能摄影,而且也不内销,因为怕产品外观被模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某进出口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次华交会“探子”不少,许多“所谓”的客户其实都是技术专家,表面上是来洽谈生意的,实际上眼睛早就盯上了那些新产品的样式和制作工艺。
  目前,我国的展会可谓遍地开花,与华交会形成竞争之势的有广交会、消博会、义博会等。强手如林,华交会何以持续发展?
  吴根宝的回答是“更专业”。因为,在综合层面,华交会很难与广交会匹敌。环顾全球,国际展览舞台上活跃的大多是专业博览会,如拉斯维加斯信息展、法兰克福消费品展、纽伦堡玩具展等,影响力毫不逊色综合展。
  本届展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置服装、家用纺织品、装饰礼品、日用消费品4大展区。第17届华交会出口总成交35.53亿美元,比上届增长近7%。服装、纺织品、装饰礼品和日用消费品等中国出口的主力产品仍广受世界各地商家青睐。
  日本石川县代表团上出孝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县已经是二次参加华交会了。去年他们就派出了一个由8家企业组成的代表团,其中一家化妆品企业已经在上海各大百货商店成功上柜。这次,田中实业株式会社带来了金箔美容产品,“和广交会相比,日本企业更加喜欢华交会。”上出先生解释。这是因为,广交会规模大,并且以欧美客人为主。除了日本的产品更加适合亚洲消费者,文化和地缘上的接近性让日本企业尤其选择华交会。此外,华交会轻工产品的定位也吸引了很多专业游客,日本的商人也更加愿意选择华交会。上出先生介绍,去年一家日本化工企业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华交会,却发现专业不对,不得不打道回府。
  吴根宝指出,华交会将继续扬长避短,深化专业性、国际性和市场性,加强服务,使华交会这个“大舞台”规模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力争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专业博览会。
  
  华交会的大幕远没有落下
  华交会已成功举办17届,取得了骄人成绩,逐步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华交会如何顺势而上,继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吴根宝表示,大会工作委员会的决策是要继续推进华交会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华交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是华交会改革和发展的良机。首先,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国际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为华交会品牌化战略提供了导向和依据。第三,华东各省市经济新一轮发展目标,为华交会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丰富了专业化的展览选材。第四,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华交会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华交会还将继续扩大品牌输出效应,继2006年11月28日—12月1日华交会首次跨出国门,在日本大阪办展并成为中国在境外举办的展览面积最大、主办省市最多的一次国际经贸盛会之后,2007年华交会“大阪展”将于2007年9月举行。
  吴根宝坦言,但是华交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国际贸易摩擦争端加剧,对外贸易纠纷增加。此外,华交会国际化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境外客商增长不快。国际化水准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其他文献
2007年1季度,上海市外资、外贸、外经工作运行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7年1—3月,上海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09个,吸收合同外资31.74亿美元;实到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2%。截止3月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5456家,吸收合同外资1177.08亿美元。  主要特点:一是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跨国公司核心功能进一步向上海集中。2007
期刊
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贸易经济的另一极,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若干“纠纷”和“争端”,且呈日益扩大化趋势。当下,许多外贸企业将寻求解决“纠纷”的目光转向仲裁裁决,体现了一种仲裁的“意识觉醒”;当觉醒的“仲裁意识”为大多数企业接受之时,我国的仲裁机构任重而道远,做大做强品牌尤成当务之急。    主持人:这些年来,我国外贸如江河奔腾,发展很快,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外贸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
期刊
曾几何时,洋品牌走上了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坛。可是,当一些著名的洋品牌陷入了“质量门”事件,神圣的光环黯然失色,露出了并不光明的麒麟皮下的马脚,金刚不败之身的神话随之破灭。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诚然,消费者值得深思。中国的监管部门和约束力度难道就不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  近来,洋品牌屡陷“质量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章,从上海、浙江到厦门,从阿玛尼到香奈尔,再到航运大牌马士基……从2006年末
期刊
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结果:2007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预测8588元/平方米,同比增幅6.1%,上涨幅度高于2006年。该研究认为,2007年上海五个环线中,除中外环和郊环外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跌,其他三个环线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将会上涨:内环内为17929元/平方米,同比增0.6%;内中环为11879元/平方米,同比增2.5%;中外环为7916元/平方米,同比降1.8%;外郊环为6538元/
期刊
法国马恩河谷省隶属巴黎大区,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为法国第八大省。马恩河谷省素有巴黎门户之称,拥有便利的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依靠奥利机场(法国第二大国际机场)和多条高速公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系统,生机勃勃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法国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该省主要优势产业包括食品加工、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环保科技、能源冶金等领域。2005年,法国政府批准在该省设立3个国家级创
期刊
悠悠岁月,我们似乎被人引领着,循着长满青苔的小路,一路走去,“吱呀”一声,推开了一扇古老的石库门……  上海是一座老牌商业城市,一砖一瓦刻印着对外贸易的痕迹。当内地的居民还不太清楚洋人的模样时,上海却已开始和外国人做起了买卖。  解放后,上海依然是国家重要的进出口城市。在这座城市,在钢筋水泥的掩蔽下,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岁月留下的痕迹。  3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采访老业务员汪广华。
期刊
中国从上世纪末以来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工厂”,在世界产业链中,表明了中国的OEM/ODM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代工王国。但为了中国供应商长远的生存以及经营价值的创造,以便摆脱低毛利的代工生产宿命,必然要往“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形成了一个“U”字型曲线)的两端移动。往左移动,强化研究发展,开发知识产权;往右移动,则走向品牌营销
期刊
2007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历史的转轨中,上海的经济运行将会有哪些重大变化?作为我国的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肩负着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上海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我们又该如何解读上海的未来发展?带着对于上海未来经济走向和发展路径的求知,记者走进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这是一间宽敞的会客室,靠墙立着一排高大的橱柜,上
期刊
在政策频出,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的2006年,无论是开发商、购房者,以及房产专业人士,都以理性的心态坦然接受这些变化。不过,综合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政策对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2006年房地产调控基本到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2006年上海GDP增长12.1%,连续1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突破1万亿元。在中国的直辖市中,上海的GDP第一个超万亿。其中的原因包括:
期刊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物流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全面的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投入加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物流费用与GDP比率继续下降。    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刚发布的统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