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为期6个月工学交替实践,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中出现的学生对工学交替有抵触、突发事件频发、学生不服从酒店管理等问题从职业道德准备不足、法制观念薄弱两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据此提出了结合职业要求强化职业道德、利用工学交替资源整合教师德育工作、经帮助企业重视制度建设、侧重实践育人、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的考评体系等五条设想。
关键词:苏州;工学交替;职业素质;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04—02
工学交替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指课堂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产学合作、联合育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革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最起码的职业素质。本文以旅游系酒店专业的工学交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突破口,探讨了如何在思政课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来化解这些问题的思路。
一、工学交替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工学交替有抵触。工学交替实习是整个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有力措施,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信息反馈,也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手段,满足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但目前学生对工学交替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诸如:为什么要工学交替?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只有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才是学习,在企业的就不算。工学交替对她们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酒店工学交替期间,学校为什么还要收学费?包括家长都这么认为。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把对工学交替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未充分了解情况下越级反应,给工学交替带来了一些不必要麻烦,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工学交替有抵触。学生带着情绪去实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据不完全统计,某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回来后,89%的人明确表明以后不会从事酒店行业,虽然这是不完全准确的统计,反应的也未必是全部学生的想法,但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突发事件频发。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常见有四种类型: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群体性事件(本文所说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人数超过3人以上)、沟通问题等。就发生概率而言,除去交通安全外,其余发生概率均接近30%,总体而言,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差不多,也提醒参与处置突发事件老师,对这些问题要同等重视,要熟练掌握每类事件处理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沟通方面是个别同学从自身出发,提出要实习为自己个人发展目标让路,或提出调换部门。如我们实习时,有一学生希望老师能和酒店协商,给她换一个轻松点部门,让她集中精力参加专转本考试。
3.学生不服从酒店管理。每个酒店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生在学校期间也有这种规定。但学生实习期间,既是酒店员工,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导致他们往往以学校的制度来推测酒店的制度,甚至更宽泛,引发了不好的影响。学生在实习中会经常提到膳食方面、住宿情况、去酒店后轮休情况、英语口语使用情况、工学交替学生现在的工资状况等诸如此类问题,并且经常拿不同酒店的情况比较,往往还是用实习酒店的不好的情况与不实习酒店好的相比,这样他们就会更不满意。从而引发他们种种消极表现。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职业道德准备不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将有6个月时间脱离学校环境,在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走向社会,往往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酒店实习条件预期理想化,未能及时转换角色,摆脱自由散漫的习惯,不能严格遵守酒店相应规章制度。而酒店是高质量服务行业,每家酒店都拥有具备自己特色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文化,各岗位对学生外在条件有特殊要求,在分岗前会根据每个实习生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将实习生分配给餐饮、客房、前厅等不同岗位,这种分岗使得实习生间外形差距更突出,到了酒店,要替客人整理房间,端茶倒水,甚至有时要承受某些客人无理刁难。这就会导致学生把怨气撒向工学交替,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
2.法制观念薄弱。遵纪守法是现代公民基本要求。任何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但现实中学生这方面的观念比较淡漠,影响了她们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不少学生认为只有在学校教室的学习才是学习,去外面的实习不想去。再加上实习和在学校学习比,当然比在学校学习辛苦,她们一般都是独生儿女,从小受父母溺爱,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树立工作从零开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勤奋敬业、埋头巧干的精神更是普遍缺乏,不少学生甚至“熬”不完几个月的实习期。由于学生在交往心理上不够成熟、交往能力不强等原因,容易陷入交往误区并产生一定的烦恼。有些学生实习期间不请假就私自外出回家,看病;对酒店管理者不满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据反应,有些地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因为一个同学表现不好被酒店处理,这个地方的所有学生都集体辞职,造成不好的影响。工学交替期间四六级考试问题,专转本问题等,学生往往以这个为借口希望能实习时给予照顾,他们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仍给企业或系部,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在遇到问题时,不习惯用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本来的合理诉求,变成了无理取闹,影响了自身发展。
三、强化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的设想
这些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反应在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淡漠,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梳理,实践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结合职业要求强化职业道德。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决定了职业人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注意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则主要进行以诚信服务、游客至上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树立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水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利用工学交替资源整合教师德育工作。首先,安排懂得心理知识的教师带队,随时解答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其次,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工学交替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岗位培训难、安全问题及家庭、同事问题、待遇报酬及各种纠纷等,学校带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共同为实习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特别引导顶岗实习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探究。工学交替是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但是对于工学交替过程中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中国的法律却面临着空白的尴尬。结合我们的实践,事先和企业签订意外伤害保险,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帮助企业重视制度建设。要规范当前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摈弃过去那种使遵守职业规范者受损、丧失职业道德者获利的体制。要以健全的法律作为从业者的外部保障,不要让职业道德仅仅成为普通一线从业者的道德。在员工道德教育的同时从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契约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规范,就能让职业道德培训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职业道德培训标准如果不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仅以一种无形的道德标准要求,很难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通过契约形式的职业行为准则来约束员工,这虽说是一种强制性规矩,但时间久了就自然让员工养成了良好职业意识和习惯。
4.侧重实践育人。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针对工学结合的实践特点,突出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感性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走向“实践”,走向“工作”。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知识、领悟理论、改造思想、磨炼意志、提高素质。如在课程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实践、假期社会活动中,结合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劳动纪律、工作现场的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任务,按照专题,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用事实、“实践”、“工作”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与实际结合紧密、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5.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的考评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积极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的方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构建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如评价内容丰富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考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还要关注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智军.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40—42.
[2] 程福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1.
[责任编辑 陈 鹤]
关键词:苏州;工学交替;职业素质;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04—02
工学交替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指课堂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产学合作、联合育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革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最起码的职业素质。本文以旅游系酒店专业的工学交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突破口,探讨了如何在思政课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来化解这些问题的思路。
一、工学交替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工学交替有抵触。工学交替实习是整个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有力措施,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信息反馈,也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手段,满足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但目前学生对工学交替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诸如:为什么要工学交替?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只有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才是学习,在企业的就不算。工学交替对她们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酒店工学交替期间,学校为什么还要收学费?包括家长都这么认为。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把对工学交替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未充分了解情况下越级反应,给工学交替带来了一些不必要麻烦,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工学交替有抵触。学生带着情绪去实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据不完全统计,某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回来后,89%的人明确表明以后不会从事酒店行业,虽然这是不完全准确的统计,反应的也未必是全部学生的想法,但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突发事件频发。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常见有四种类型: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群体性事件(本文所说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人数超过3人以上)、沟通问题等。就发生概率而言,除去交通安全外,其余发生概率均接近30%,总体而言,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差不多,也提醒参与处置突发事件老师,对这些问题要同等重视,要熟练掌握每类事件处理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沟通方面是个别同学从自身出发,提出要实习为自己个人发展目标让路,或提出调换部门。如我们实习时,有一学生希望老师能和酒店协商,给她换一个轻松点部门,让她集中精力参加专转本考试。
3.学生不服从酒店管理。每个酒店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生在学校期间也有这种规定。但学生实习期间,既是酒店员工,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导致他们往往以学校的制度来推测酒店的制度,甚至更宽泛,引发了不好的影响。学生在实习中会经常提到膳食方面、住宿情况、去酒店后轮休情况、英语口语使用情况、工学交替学生现在的工资状况等诸如此类问题,并且经常拿不同酒店的情况比较,往往还是用实习酒店的不好的情况与不实习酒店好的相比,这样他们就会更不满意。从而引发他们种种消极表现。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职业道德准备不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将有6个月时间脱离学校环境,在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走向社会,往往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酒店实习条件预期理想化,未能及时转换角色,摆脱自由散漫的习惯,不能严格遵守酒店相应规章制度。而酒店是高质量服务行业,每家酒店都拥有具备自己特色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文化,各岗位对学生外在条件有特殊要求,在分岗前会根据每个实习生外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将实习生分配给餐饮、客房、前厅等不同岗位,这种分岗使得实习生间外形差距更突出,到了酒店,要替客人整理房间,端茶倒水,甚至有时要承受某些客人无理刁难。这就会导致学生把怨气撒向工学交替,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
2.法制观念薄弱。遵纪守法是现代公民基本要求。任何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但现实中学生这方面的观念比较淡漠,影响了她们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不少学生认为只有在学校教室的学习才是学习,去外面的实习不想去。再加上实习和在学校学习比,当然比在学校学习辛苦,她们一般都是独生儿女,从小受父母溺爱,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树立工作从零开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勤奋敬业、埋头巧干的精神更是普遍缺乏,不少学生甚至“熬”不完几个月的实习期。由于学生在交往心理上不够成熟、交往能力不强等原因,容易陷入交往误区并产生一定的烦恼。有些学生实习期间不请假就私自外出回家,看病;对酒店管理者不满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据反应,有些地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因为一个同学表现不好被酒店处理,这个地方的所有学生都集体辞职,造成不好的影响。工学交替期间四六级考试问题,专转本问题等,学生往往以这个为借口希望能实习时给予照顾,他们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仍给企业或系部,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在遇到问题时,不习惯用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本来的合理诉求,变成了无理取闹,影响了自身发展。
三、强化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的设想
这些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反应在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淡漠,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梳理,实践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结合职业要求强化职业道德。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决定了职业人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注意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则主要进行以诚信服务、游客至上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树立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水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利用工学交替资源整合教师德育工作。首先,安排懂得心理知识的教师带队,随时解答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其次,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工学交替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岗位培训难、安全问题及家庭、同事问题、待遇报酬及各种纠纷等,学校带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主动与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共同为实习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特别引导顶岗实习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探究。工学交替是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但是对于工学交替过程中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中国的法律却面临着空白的尴尬。结合我们的实践,事先和企业签订意外伤害保险,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帮助企业重视制度建设。要规范当前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摈弃过去那种使遵守职业规范者受损、丧失职业道德者获利的体制。要以健全的法律作为从业者的外部保障,不要让职业道德仅仅成为普通一线从业者的道德。在员工道德教育的同时从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契约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规范,就能让职业道德培训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职业道德培训标准如果不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仅以一种无形的道德标准要求,很难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通过契约形式的职业行为准则来约束员工,这虽说是一种强制性规矩,但时间久了就自然让员工养成了良好职业意识和习惯。
4.侧重实践育人。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针对工学结合的实践特点,突出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感性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走向“实践”,走向“工作”。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知识、领悟理论、改造思想、磨炼意志、提高素质。如在课程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实践、假期社会活动中,结合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劳动纪律、工作现场的实际,结合具体工作任务,按照专题,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用事实、“实践”、“工作”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与实际结合紧密、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5.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的考评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积极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的方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构建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如评价内容丰富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考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还要关注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智军.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40—42.
[2] 程福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1.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