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安阳发现曹操墓,一时间有关曹操的各种传说被媒体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作为历史上一位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养生观也同样让读者们倍感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上的帝王们一样,曹操也迷恋于传统养生之术,研究练气养精的延年益寿方法。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曹操曾寻访民间术士,向百岁老翁皇甫隆求教养生易容、延年益寿的独家秘术。皇甫隆告诉他自己多年叩齿漱津、滋润脏腑的导引之术。曹操还喜欢食疗粥养,常用黄米、牛乳、黑豆熬粥服食。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曹操现存的20余首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养生学的医理,如《精列》
《陌上桑》《秋胡行》等,这是魏晋时中国养生文化的昌盛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颇值得一读。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是曹操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在这首诗中,曹操以长寿的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自然界中生与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然而,“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每个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只要养生有道,也可以延缓衰老,获得健康和长寿。在这首诗里,曹操还吟唱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体现出曹操有所作为锐意进取的精神。曹操在写此诗时已经63岁,但他不怕衰老的威胁,认为人到老年,仍应有雄心壮志,绝不能悲观消沉,而应像老马一样驰骋千里,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并抱定决心实现统一中原的雄图大业。
曹操是一位古代的唯物主义者,他从不相信长生不老等迷信说法。如曹操在诗的开始就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认识到神龟虽然长寿,但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而人更是如此。所以,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到处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他不相信人的寿命长短由“天命”所决定,完全受自然规律(天)所支配。他认为,人的寿命与个人的精神情绪密切相关,如果人能保持乐观豁达的良好精神状态和重视养生保健,就可实现健康长寿。
《气出唱》诗
曹操在《气出唱》一诗中,将养生导气的方法概括为:“心恬淡,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无与期气。”意思是说,平心静气,恬淡虚无,摒弃杂念,安坐意守,才能达到颐养精气、调和气血阴阳归于平衡的状态,这实际上是曹操自己气功实践的总结。
道家养生术中最重要的是练气之说,曹操对此十分了解。《气出唱》云:“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诗中所谓心正气兴、闭门坐守、闭口惜气、静心养气等,确是练气功的诀窍。
《精列》诗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们希冀自己的江山永固,企求世间能有不老之术,他们寻仙方,炼丹药,演出了一幕幕荒唐而悲哀的闹剧。曹操却比较明智,他在此诗中说,人生“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认为“气绝曰死,气闲曰仙”,延年益寿的秘诀,就在于养气爱神。诗中还说:“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他深沉地叹息过去的日子太多,而未来的日子太少。说明了曹操对人生有限的清醒认识。
《陌上桑》诗
曹操在此诗中说:“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这里所说的“爱精神”(保养精气)、“食芝英”(服食补药)、“饮醴泉”(甘于素食,常饮清泉水)、“绝人事”(不涉外务,免触动心神)等,都是传统的道家养生术。
《秋胡行》诗
曹操自称“性不信天命之事”,实际上,他一方面明确认识到人生有限,有生必有死。一方面仍痴迷神仙术,幻想能长生。《秋胡行》即云:“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但他在《秋胡行》诗中还说自己“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也说明了他不愁老,不怕死,表明了他关注的是世道的治乱,国势的兴衰。
曹操的养生观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并充满了朝气蓬勃的乐观精神。他没有悲观厌世,没有倚老卖老和恐老畏老,更没有消沉颓废的思想。这与曹操同时代的许多文人政客追求名利、纵情声色,认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等消极享乐人生观相比,不但是独树一帜,而且显然是进步的。也正因为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和乐观豁达精神,因而才促进了他的身心健康。曹操戎马一生,又患有头疾,时有发作,而他长期身处战事之中,缺乏一个适合修身养性的环境,能寿至66岁已相当不错了。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上的帝王们一样,曹操也迷恋于传统养生之术,研究练气养精的延年益寿方法。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曹操曾寻访民间术士,向百岁老翁皇甫隆求教养生易容、延年益寿的独家秘术。皇甫隆告诉他自己多年叩齿漱津、滋润脏腑的导引之术。曹操还喜欢食疗粥养,常用黄米、牛乳、黑豆熬粥服食。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曹操现存的20余首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养生学的医理,如《精列》
《陌上桑》《秋胡行》等,这是魏晋时中国养生文化的昌盛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颇值得一读。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是曹操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在这首诗中,曹操以长寿的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自然界中生与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然而,“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每个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只要养生有道,也可以延缓衰老,获得健康和长寿。在这首诗里,曹操还吟唱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体现出曹操有所作为锐意进取的精神。曹操在写此诗时已经63岁,但他不怕衰老的威胁,认为人到老年,仍应有雄心壮志,绝不能悲观消沉,而应像老马一样驰骋千里,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并抱定决心实现统一中原的雄图大业。
曹操是一位古代的唯物主义者,他从不相信长生不老等迷信说法。如曹操在诗的开始就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认识到神龟虽然长寿,但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而人更是如此。所以,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到处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他不相信人的寿命长短由“天命”所决定,完全受自然规律(天)所支配。他认为,人的寿命与个人的精神情绪密切相关,如果人能保持乐观豁达的良好精神状态和重视养生保健,就可实现健康长寿。
《气出唱》诗
曹操在《气出唱》一诗中,将养生导气的方法概括为:“心恬淡,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无与期气。”意思是说,平心静气,恬淡虚无,摒弃杂念,安坐意守,才能达到颐养精气、调和气血阴阳归于平衡的状态,这实际上是曹操自己气功实践的总结。
道家养生术中最重要的是练气之说,曹操对此十分了解。《气出唱》云:“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诗中所谓心正气兴、闭门坐守、闭口惜气、静心养气等,确是练气功的诀窍。
《精列》诗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们希冀自己的江山永固,企求世间能有不老之术,他们寻仙方,炼丹药,演出了一幕幕荒唐而悲哀的闹剧。曹操却比较明智,他在此诗中说,人生“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认为“气绝曰死,气闲曰仙”,延年益寿的秘诀,就在于养气爱神。诗中还说:“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他深沉地叹息过去的日子太多,而未来的日子太少。说明了曹操对人生有限的清醒认识。
《陌上桑》诗
曹操在此诗中说:“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这里所说的“爱精神”(保养精气)、“食芝英”(服食补药)、“饮醴泉”(甘于素食,常饮清泉水)、“绝人事”(不涉外务,免触动心神)等,都是传统的道家养生术。
《秋胡行》诗
曹操自称“性不信天命之事”,实际上,他一方面明确认识到人生有限,有生必有死。一方面仍痴迷神仙术,幻想能长生。《秋胡行》即云:“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思得神药,万岁为期。”但他在《秋胡行》诗中还说自己“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也说明了他不愁老,不怕死,表明了他关注的是世道的治乱,国势的兴衰。
曹操的养生观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并充满了朝气蓬勃的乐观精神。他没有悲观厌世,没有倚老卖老和恐老畏老,更没有消沉颓废的思想。这与曹操同时代的许多文人政客追求名利、纵情声色,认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等消极享乐人生观相比,不但是独树一帜,而且显然是进步的。也正因为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和乐观豁达精神,因而才促进了他的身心健康。曹操戎马一生,又患有头疾,时有发作,而他长期身处战事之中,缺乏一个适合修身养性的环境,能寿至66岁已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