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随着分值的增加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也是难点,学生丢分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又有学生缺乏鉴赏方法的问题。下面就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鉴赏语言
语言鉴赏就是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炼、精妙,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其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个句子往往因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准确运用,而使意境全出。如韩琮的《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绮霞,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诗中的“青”字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全诗灵动起来,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给人们带来了盎然春意。他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就是从精炼传神的字词角度设题。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二字就是从全诗的关键词设题。
1.1 鉴赏语言要能准确品出“诗眼”
一首诗中精炼传神的,能点染或笼罩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通常称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
⑴精炼传神的字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诗中的“唤”字,堪称这首诗的“诗眼”。这首诗是写初春之夜在途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那凄厉的羌笛“唤”来春归大地,可它不但没有春暖人间,相反都“唤”起了士卒及迁客的乡愁,“唤”醒了大雁一夜“尽北飞”了。人留雁归,不尽而的怨望,难尽而惆怅,尽是这“唤”字惹出。
(2)能点染或笼罩全句或全篇的词。
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本诗的“诗眼”。“乱烟”、“飞月”、“寂寞”都注入了离情,可只有这“寒”字使境界全出,它不是因夜深感觉 到肌肤寒冷,是诗人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可见这一“寒”字升华了离情别绪,点染了全篇的意境。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可称为诗歌的情感语言。“悲、孤、愁、思”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
1.2 语言鉴赏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再造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是细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诗歌的鉴赏最根本的是对语言的鉴赏。任何情感,任何思想内容都是通过语言 这个载体来体现的,读懂诗的语言,再凭借生活经验,知识,阅历,用联想和想想,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才能感受诗,感受诗传达出的信息。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泉声何以“咽”,月色何以“冷”?这你就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山中危石耸立,泉水自然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的穿行,故而发出艰涩的幽咽之声。原来是危石使其“咽”,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咽”的绝妙!“冷”字亦然:山深林密,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岂能不“冷”?
2 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等。
2.1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就诗歌而言,主要掌握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即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也可在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慨。
例: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情,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而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②.间接抒情: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不是直接表露,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或事件的叙述流露出来。常常用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将情融于景,使情与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咏史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托着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又比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朋友远去的这种孤独,空虚的情感就是通过“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个感伤的画面抒发出来的。
(2)描写。①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和景物。②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实写和续写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特别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抒发人物心情等。
2.2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象征,烘托,联想和想象,对比等。
(1)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即先描写景物,然后抒情,景物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如寇准的《江南春二首》: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前两句是诗人站在水边凝望的景色:夕阳西下茫茫江面,千里烟波笼罩,一阵东风送来白蘋的缕缕清香。这一幅江南春日黄昏图,撩起了诗人的伤感。由此引发出柔情不如春水的抒情。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的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了无休止。
(3)寓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描写的自然景物之中。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未正面着一字,其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4)托物言志:是借助景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心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如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5)虚实结合:对一个对象的描述,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它的假设之景,想像之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景,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村了现实的黑暗。 虚景和实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而大大的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6)想象和联想。 ① 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它所唤取的是存留大脑中的表象的再现,它并不创造新形象。如《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山行客心。这首诗充分运用了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看到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的羁旅情怀。 ②想象: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问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诗人对湘水女神的鼓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首先吸引了水神冯夷,虽然他并没有听懂那美妙的乐声传达出的哀怨凄苦的情感,可以忍不住跳起舞来,那些被贬谪南行经过湘水的楚客不忍听这哀婉的乐音,凄苦的曲调使金石也为之而悲,传到了苍梧之野,惊动了九疑山上的舜帝,美丽的乐音催动了白芷的芳香,哀怨的乐音随着流水传到湘江两岸,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生动形象。
1 鉴赏语言
语言鉴赏就是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炼、精妙,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其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个句子往往因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准确运用,而使意境全出。如韩琮的《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绮霞,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诗中的“青”字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全诗灵动起来,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给人们带来了盎然春意。他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就是从精炼传神的字词角度设题。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二字就是从全诗的关键词设题。
1.1 鉴赏语言要能准确品出“诗眼”
一首诗中精炼传神的,能点染或笼罩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通常称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
⑴精炼传神的字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诗中的“唤”字,堪称这首诗的“诗眼”。这首诗是写初春之夜在途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那凄厉的羌笛“唤”来春归大地,可它不但没有春暖人间,相反都“唤”起了士卒及迁客的乡愁,“唤”醒了大雁一夜“尽北飞”了。人留雁归,不尽而的怨望,难尽而惆怅,尽是这“唤”字惹出。
(2)能点染或笼罩全句或全篇的词。
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本诗的“诗眼”。“乱烟”、“飞月”、“寂寞”都注入了离情,可只有这“寒”字使境界全出,它不是因夜深感觉 到肌肤寒冷,是诗人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可见这一“寒”字升华了离情别绪,点染了全篇的意境。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可称为诗歌的情感语言。“悲、孤、愁、思”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
1.2 语言鉴赏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再造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是细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诗歌的鉴赏最根本的是对语言的鉴赏。任何情感,任何思想内容都是通过语言 这个载体来体现的,读懂诗的语言,再凭借生活经验,知识,阅历,用联想和想想,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才能感受诗,感受诗传达出的信息。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泉声何以“咽”,月色何以“冷”?这你就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山中危石耸立,泉水自然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的穿行,故而发出艰涩的幽咽之声。原来是危石使其“咽”,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咽”的绝妙!“冷”字亦然:山深林密,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岂能不“冷”?
2 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等。
2.1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就诗歌而言,主要掌握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即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也可在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慨。
例: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情,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而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②.间接抒情: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不是直接表露,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或事件的叙述流露出来。常常用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将情融于景,使情与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咏史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托着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又比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朋友远去的这种孤独,空虚的情感就是通过“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个感伤的画面抒发出来的。
(2)描写。①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和景物。②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实写和续写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特别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抒发人物心情等。
2.2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象征,烘托,联想和想象,对比等。
(1)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即先描写景物,然后抒情,景物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如寇准的《江南春二首》: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前两句是诗人站在水边凝望的景色:夕阳西下茫茫江面,千里烟波笼罩,一阵东风送来白蘋的缕缕清香。这一幅江南春日黄昏图,撩起了诗人的伤感。由此引发出柔情不如春水的抒情。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的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了无休止。
(3)寓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描写的自然景物之中。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未正面着一字,其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4)托物言志:是借助景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心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如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5)虚实结合:对一个对象的描述,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它的假设之景,想像之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景,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村了现实的黑暗。 虚景和实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而大大的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6)想象和联想。 ① 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它所唤取的是存留大脑中的表象的再现,它并不创造新形象。如《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山行客心。这首诗充分运用了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看到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的羁旅情怀。 ②想象: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问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诗人对湘水女神的鼓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首先吸引了水神冯夷,虽然他并没有听懂那美妙的乐声传达出的哀怨凄苦的情感,可以忍不住跳起舞来,那些被贬谪南行经过湘水的楚客不忍听这哀婉的乐音,凄苦的曲调使金石也为之而悲,传到了苍梧之野,惊动了九疑山上的舜帝,美丽的乐音催动了白芷的芳香,哀怨的乐音随着流水传到湘江两岸,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