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随着分值的增加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也是难点,学生丢分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又有学生缺乏鉴赏方法的问题。下面就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鉴赏语言
  语言鉴赏就是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炼、精妙,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其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个句子往往因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准确运用,而使意境全出。如韩琮的《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绮霞,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诗中的“青”字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全诗灵动起来,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给人们带来了盎然春意。他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就是从精炼传神的字词角度设题。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二字就是从全诗的关键词设题。
  1.1 鉴赏语言要能准确品出“诗眼”
  一首诗中精炼传神的,能点染或笼罩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通常称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
  ⑴精炼传神的字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种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诗中的“唤”字,堪称这首诗的“诗眼”。这首诗是写初春之夜在途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那凄厉的羌笛“唤”来春归大地,可它不但没有春暖人间,相反都“唤”起了士卒及迁客的乡愁,“唤”醒了大雁一夜“尽北飞”了。人留雁归,不尽而的怨望,难尽而惆怅,尽是这“唤”字惹出。
  (2)能点染或笼罩全句或全篇的词。
  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本诗的“诗眼”。“乱烟”、“飞月”、“寂寞”都注入了离情,可只有这“寒”字使境界全出,它不是因夜深感觉 到肌肤寒冷,是诗人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可见这一“寒”字升华了离情别绪,点染了全篇的意境。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可称为诗歌的情感语言。“悲、孤、愁、思”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
  1.2 语言鉴赏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再造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是细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诗歌的鉴赏最根本的是对语言的鉴赏。任何情感,任何思想内容都是通过语言 这个载体来体现的,读懂诗的语言,再凭借生活经验,知识,阅历,用联想和想想,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才能感受诗,感受诗传达出的信息。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泉声何以“咽”,月色何以“冷”?这你就要运用联想和想想:山中危石耸立,泉水自然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的穿行,故而发出艰涩的幽咽之声。原来是危石使其“咽”,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咽”的绝妙!“冷”字亦然:山深林密,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岂能不“冷”?
  2 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等。
  2.1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就诗歌而言,主要掌握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即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也可在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感慨。
  例: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情,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而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②.间接抒情: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不是直接表露,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或事件的叙述流露出来。常常用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将情融于景,使情与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咏史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托着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又比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朋友远去的这种孤独,空虚的情感就是通过“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个感伤的画面抒发出来的。
  (2)描写。①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人物和景物。②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实写和续写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特别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抒发人物心情等。
  2.2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象征,烘托,联想和想象,对比等。
  (1)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即先描写景物,然后抒情,景物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如寇准的《江南春二首》: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前两句是诗人站在水边凝望的景色:夕阳西下茫茫江面,千里烟波笼罩,一阵东风送来白蘋的缕缕清香。这一幅江南春日黄昏图,撩起了诗人的伤感。由此引发出柔情不如春水的抒情。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的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了无休止。
  (3)寓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描写的自然景物之中。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未正面着一字,其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4)托物言志:是借助景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心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如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5)虚实结合:对一个对象的描述,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它的假设之景,想像之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景,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村了现实的黑暗。 虚景和实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而大大的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6)想象和联想。 ① 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它所唤取的是存留大脑中的表象的再现,它并不创造新形象。如《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山行客心。这首诗充分运用了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看到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的羁旅情怀。 ②想象: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问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诗人对湘水女神的鼓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首先吸引了水神冯夷,虽然他并没有听懂那美妙的乐声传达出的哀怨凄苦的情感,可以忍不住跳起舞来,那些被贬谪南行经过湘水的楚客不忍听这哀婉的乐音,凄苦的曲调使金石也为之而悲,传到了苍梧之野,惊动了九疑山上的舜帝,美丽的乐音催动了白芷的芳香,哀怨的乐音随着流水传到湘江两岸,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生动形象。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学语言的风格美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政治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语言;风格美  马克思有一句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是抽象的,不是现实。但是思想如果穿上语言的外衣,也就是说,借助于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它就可以转化为现实,可以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别人。一篇表达某种认识
期刊
常听学生感叹:“作文,作文,就似捉魂!”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弟子们写作水平的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尽快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几乎皆然。即使学生中偶尔有幸能出个把凤毛麟角者,也让师者倍感“陌生得很”,甚至惊诧与自己的“指导”截然无关。于是,大家便异口同声地在呼唤作文教学的秘诀,千方百计地寻找写作教学的回天之术。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
期刊
在潺潺流水中  你航行  在朝霞与晚霞之际  你飞奔  在潮涨潮落时  你挣扎  在夕阳西下时  你安然无恙  在午夜时  你与大海共舞  在太阳挣脱地平线时  你斗争  经过无数雷电风雨  经过威严海啸的嘶吼  经过历程的艰辛  你已完完全全被驯化  不再被海浪掀起  而是勇敢战胜了挫折  不再被风雨讥讽.嘲笑  而是让他们一再敬佩  敬佩你自强不息  敬佩你英勇抗战  敬佩你平庸而伟大  与此
期刊
【摘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行为活泼开朗的性格。”那么,如何向个性儿童的特殊教育呢?“幼儿园的个性儿童的特殊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柏拉图。也正如此,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抓好尤
期刊
【摘要】良好的环境具有良好教育的价值,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之所以一个好的活动环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智能,还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性,促进幼儿社会化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师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以景育人,以境教人,潜移默化,真正达到育人的功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凭借,也是幼儿活动的对象,环境的影
期刊
【摘要】想象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而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本文通过童话和绘画相结合,让绘画中融入童话的色彩,让童话在绘画中绽放光芒,结合生活中不同的情境,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不同的绘画技巧体现在童话中。使得幼儿把生活、童话、自我经验结合起来,以想象画的教学方式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通过画与画的交流,想象与想象的碰撞,幼
期刊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
期刊
【摘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教育专家研究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比重位次,读占37%,写占31%,说占17%,听占15%。可见,读对听、说、写的培养,起示范、点拨、检查、促进作用。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会用心读书,读自己的书。  【关键词】自读;精读;诵读  有教育专家研究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比重位次,读占37%,写占31%,说占
期刊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角色游戏;创新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
期刊
【摘要】诗歌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形式完美等特点,按照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理解作品,体会诗歌的特点,总结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关键词】意境 ;诵读;品味  诗歌被形象的称作“一团永不生息的火”、“心灵的音乐”,它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形式完美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