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这就要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包办代替,或把知识无限制地掰碎了,嚼烂了喂学生。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以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机会,才能使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才能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从而进入教与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从教材的设置、教师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参与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才能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想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变“演员”为“导演”,变“主角”为“配角”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讲坛上的主角。课堂上教师不讲或少讲,似乎不足以体现教师的水平。而且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多表现为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而,教师只有确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交流、探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
  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课程改革实施后,教材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导向性,并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预留了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并且新的教材中有的章节如果创造性地使用,会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准备“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一节,涉及到三视图以及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相关知识。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至少制作两个小正方体,课堂上分组合作活动,摆放出不同的形式进行观察、绘制,然后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堂的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活动效果也非常好。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善于思考和独创的精神。对于它的十一种情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都一一得出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运用教材要灵活、能变通,通过恰当、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评价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他们的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生们生活圈不局限于学校,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较强,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紧扣现实。如在准备“数轴”时,设计用温度计导入,让学生去体验;在准备“有理数的加法”时,让同学上台行走表演,由学生去探究;在准备“有理数的乘方”时,让学生折纸猜想、计算等等。这样通过精心设计,情景导入,使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生主动探究奠定了基础。
  四、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风趣地讲:“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句话说明: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需求,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尽量采用鼓励性语言。真正做到“一把锁匙开一把锁”。在这样的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进行暗示,引导。教师要少说,少写,少提示,少发言,把机会和时间、空间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好数学。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位出租车司机某天上午从百货大楼出发,沿东西方向行驶的路程(单位:千米)分别是:+5,+3,-4,+7,-6,-10,+4,-8,+3,+6。注:向东记为正。
  回答问题:1 这位司机上午行驶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
  2 如果每千米耗油0.1升,那么这天上午共耗油多少升?
  处理这个问题,我安排同学分组讨论。结合这个问题,很自然的引出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外再从小组内列举身边的例子,组内互问互答,之后在班内交流。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又如在设计“图案的设计”一节课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花坛设计方案,构思的图形,同学之间互相表现自己,不甘落后,非常踊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抓住适当时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是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五、要运用恰当地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课堂评价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通过评价要让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态度。批评,虽使其心理受到痛苦,但能明辨是非;表扬,能帮其树立自信,产生对学科的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再者,课堂评价不能仅仅用一些“好”、“不好”、“对”、“错”这样简单的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笼统,使学生的情感状态处于一种模糊的现状。所以,评价语应做到:精心,即评价学生时,在瞬时间要作出恰当的鼓励性的,弥补性的评价,当学生解完一道题,但方法较复杂时,我们可以说:你的解法很正确,如果能使解法更简单些,就更出色了。对这个学生的肯定,亦指出了不足,也为另一学生的奋斗指明了方向。
  此外,表扬要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美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合理进行成本经营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的造
丛林深处暗藏烤烟作坊rn任务信息是高度机密.2011年2月25日清晨8时打假队出发时,多数带队者也只知道大致行动方向,不清楚具体方位,普通队员则直到半路还一无所知.“rn怕走漏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当前最为前沿的新兴技术产业,其良好的发展和改革不仅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传统产业的更新及转型,从而得
目前在汽车、航天和工控等现代自动化科技中得到广泛应用的CAN总线,是现场总线的一种。在其的开发流程中,需要进行对总线系统开发应用节点进行验证确认。本文主要对网络测试和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建设方面对建筑企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控制作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在建筑工程造价方面得到了
自2015年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出台后,县域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我国县域电子商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当前网上流传着我国县域电商起步较早的八大模式(或网传六大模式、十大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行业,它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教学、医疗和
经过漫长演变历程,动画发展至当前,早已不是简单的卡通或漫画的概念。当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表达方式,动画是一种自由度极高的跨媒体学科,它与多种学科存在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的“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 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