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课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占有45-50%的比例,因此,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怎样上好绘画课,尤其是上好小学绘画创作课则是每个美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就以我了解的情况而言,多数少儿绘画都或多或少地掺和着大人的意志,也就是“成人味”太足,这也难怪,这与美术老师的指导思想有相当大的关系。前不久,我下乡听了一节美术绘画课——《画故事》,讲授这堂课的老师,自身的素质还比较可以,当堂讲当堂画,但他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尽情地发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而是让学生临摹他在黑板上创作的范画,这委实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堂课,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或听到的趣事,创作一个故事画,而不是临摹老师的范画。这堂课上完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最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据我了解,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少儿美术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吃透教材,深钻课标,在上美术绘画课时应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不违背教学课标纲的前提下,应把教学的趣味性放在首位,经常开展课外活动,适时激发儿童的兴趣,注重给处于启蒙阶段的少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并尊重孩子自身的感受。在教学中既教他们画画的技巧,又不能束缚儿童的思维,提倡少儿绘画活动中的创造精神和民族特色。并且在教创作画时,应该充分发挥少儿的创造性,不要机械地临习老师的创作作品,这样会造成极不利的弊端,还会泯灭少儿自己的个性,那么少儿的书画就只有成人味,而缺少孩子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书画的创作个性又是十分宝贵的艺术天赋,也是我们大家最乐意欣赏的东西,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些天赋和个性创作中是缺一不可的。何况临摹得再好的绘画作品,也不是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在创作中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用笔、用形、大胆地表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画他们最为熟悉的东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挖掘出少儿的创作灵气,寓教于乐,这样,少儿的一幅画完成以后,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许多地方不合情理,并且看起来实在是幼稚,甚至于比例不协调,但经过几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我却认为“少儿创作画”的这种独特的、天然的灵气和自然的生命力,很值得我们欣赏和称颂。比完全象上面的老师那样让小学生去临摹他人范画好多了。特别是当我辅导学生绘画创作以后,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常常被他们那稚气的绘画逗得哈哈大笑。并常常从心底为他们那突发奇想的创作画而拍案叫绝!从而又羡慕得要命,有时真想返朴归真,再做一回孩子。
经过长期的调查了解,在儿童画创作中,有许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抓住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没有很好地发掘它、提高它,更没有很好地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少儿创作时,有些老师或家长干脆包办代替,或创作几幅,让学生去临习,这委实不符合学习艺术的规律,也实在是不科学的、不明智的。这种群体思维的方法,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误区,即让人牵着鼻子走,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画出的画没有创意,更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显然不能适应跨世纪赋予少年儿童的需要。
其实在儿童绘画过程中,他们在独立思维时,已经在开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由于既不受社会习惯势力制约,也不受理智、理念的控制,因此,他们在画创作画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表现能力的局限,很难处理好绘画中的大小比例,纯粹按自己的想象去布局绘画,大胆地表现自己,往往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兴趣的东西画得大大的,把其他的画得小小的,而没有按成人的常规去做,这时,如果我们板着面孔去批评他、指责他,過分地从画得“象”与“不象”中去做文章,甚至于用成人的高标准去要求他,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认为在儿童创作画时,最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构想,承认他们的劳动创造,并在恰当的时候加以适当的引导。
“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所说的让儿童独立地创作,并不是完全把老师排开,毕竟儿童的年龄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视觉、远近的感知能力、绘画技巧、整体意识都较差,难以掌握好画画的整体布局,对线条、色彩的表现力较差,因此在平时我们应当多多地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多多地传授绘画技巧,这样的引导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并不能等同于包办代替。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创造发展思维的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作画环境,并尊重孩子的自身感受,在教学中既教授一般的绘画技巧,又不束缚儿童的思维,提倡创造精神。如教小学第一册《手帕》一课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块漂亮的手帕,而且事先让每个同学带一块漂亮的手帕,上课时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黑板上的手帕和自己带来的手帕,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感受其中的美。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一些图案的基本知识,然后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在我事先贴在墙上、黑板上的白纸上,可以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引导他们创作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的作品。不一会儿,各种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手帕跃入的我眼帘,这时,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
2、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昆虫》一课时,我首先找来几只昆虫,有蝴蝶也有蜻蜒,先让他们观察其外形,注意他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观察翅膀上美丽的花纹,启发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出美丽的纹样。快要下课时,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的面前,有题为《蝴蝶,快飞吧》、有题为《蝴蝶生气了》、还有题为《蝴蝶荡秋千》、《蝴蝶捉迷藏》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孩子们养成了勤于动脑,用心去观察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们逐渐发展了思维能力。
3、走进大自然,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有机会就带学生出去写生,使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写生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变化无穷。写生实践增加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的亲近感。写生的过程是孩子们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并用使孩子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积累他们的绘画素材。
运用上述几种教学方式,可以使班内形成创造性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认为创造不是一件艰难的事,养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创造意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少儿美术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吃透教材,深钻课标,在上美术绘画课时应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不违背教学课标纲的前提下,应把教学的趣味性放在首位,经常开展课外活动,适时激发儿童的兴趣,注重给处于启蒙阶段的少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并尊重孩子自身的感受。在教学中既教他们画画的技巧,又不能束缚儿童的思维,提倡少儿绘画活动中的创造精神和民族特色。并且在教创作画时,应该充分发挥少儿的创造性,不要机械地临习老师的创作作品,这样会造成极不利的弊端,还会泯灭少儿自己的个性,那么少儿的书画就只有成人味,而缺少孩子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书画的创作个性又是十分宝贵的艺术天赋,也是我们大家最乐意欣赏的东西,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些天赋和个性创作中是缺一不可的。何况临摹得再好的绘画作品,也不是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在创作中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用笔、用形、大胆地表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画他们最为熟悉的东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挖掘出少儿的创作灵气,寓教于乐,这样,少儿的一幅画完成以后,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许多地方不合情理,并且看起来实在是幼稚,甚至于比例不协调,但经过几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我却认为“少儿创作画”的这种独特的、天然的灵气和自然的生命力,很值得我们欣赏和称颂。比完全象上面的老师那样让小学生去临摹他人范画好多了。特别是当我辅导学生绘画创作以后,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常常被他们那稚气的绘画逗得哈哈大笑。并常常从心底为他们那突发奇想的创作画而拍案叫绝!从而又羡慕得要命,有时真想返朴归真,再做一回孩子。
经过长期的调查了解,在儿童画创作中,有许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抓住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没有很好地发掘它、提高它,更没有很好地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少儿创作时,有些老师或家长干脆包办代替,或创作几幅,让学生去临习,这委实不符合学习艺术的规律,也实在是不科学的、不明智的。这种群体思维的方法,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误区,即让人牵着鼻子走,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画出的画没有创意,更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显然不能适应跨世纪赋予少年儿童的需要。
其实在儿童绘画过程中,他们在独立思维时,已经在开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由于既不受社会习惯势力制约,也不受理智、理念的控制,因此,他们在画创作画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表现能力的局限,很难处理好绘画中的大小比例,纯粹按自己的想象去布局绘画,大胆地表现自己,往往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兴趣的东西画得大大的,把其他的画得小小的,而没有按成人的常规去做,这时,如果我们板着面孔去批评他、指责他,過分地从画得“象”与“不象”中去做文章,甚至于用成人的高标准去要求他,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认为在儿童创作画时,最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构想,承认他们的劳动创造,并在恰当的时候加以适当的引导。
“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所说的让儿童独立地创作,并不是完全把老师排开,毕竟儿童的年龄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视觉、远近的感知能力、绘画技巧、整体意识都较差,难以掌握好画画的整体布局,对线条、色彩的表现力较差,因此在平时我们应当多多地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多多地传授绘画技巧,这样的引导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并不能等同于包办代替。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创造发展思维的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作画环境,并尊重孩子的自身感受,在教学中既教授一般的绘画技巧,又不束缚儿童的思维,提倡创造精神。如教小学第一册《手帕》一课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块漂亮的手帕,而且事先让每个同学带一块漂亮的手帕,上课时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黑板上的手帕和自己带来的手帕,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感受其中的美。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一些图案的基本知识,然后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在我事先贴在墙上、黑板上的白纸上,可以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引导他们创作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的作品。不一会儿,各种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手帕跃入的我眼帘,这时,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
2、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昆虫》一课时,我首先找来几只昆虫,有蝴蝶也有蜻蜒,先让他们观察其外形,注意他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观察翅膀上美丽的花纹,启发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出美丽的纹样。快要下课时,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的面前,有题为《蝴蝶,快飞吧》、有题为《蝴蝶生气了》、还有题为《蝴蝶荡秋千》、《蝴蝶捉迷藏》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孩子们养成了勤于动脑,用心去观察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们逐渐发展了思维能力。
3、走进大自然,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有机会就带学生出去写生,使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写生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变化无穷。写生实践增加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的亲近感。写生的过程是孩子们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并用使孩子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积累他们的绘画素材。
运用上述几种教学方式,可以使班内形成创造性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认为创造不是一件艰难的事,养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创造意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绘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