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是以系统论的视角整体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关键课程,承担着为“铸魂育人”注入精神之钙,为“时代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为青年“拔节孕穗”提供精神滋养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立足全局,运用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以明大势、全过程、循规律的基本方法,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内容的“整体图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构“一体化”育人体系、把脉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守正创新的“
【机 构】
: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是以系统论的视角整体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关键课程,承担着为“铸魂育人”注入精神之钙,为“时代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为青年“拔节孕穗”提供精神滋养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立足全局,运用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以明大势、全过程、循规律的基本方法,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内容的“整体图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构“一体化”育人体系、把脉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守正创新的“八个统一”、发挥思政课的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是对立德树人时代课题历史答卷的“破题”“解题”“答题”.
其他文献
中央苏区时期,党外红医从一个杂糅性的组合逐渐成长为党医疗卫生队伍中的重要力量,革命信仰的形成是其转变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群体,党外红医革命信仰的形成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即早年生活的困苦与疑惑孕育了其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意外境遇的突至与应变触发了其对红色政权的期待,精神世界的磨砺与升华促成了其革命信仰的形成,思想重生的欣悦与追求坚定了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决心.探析这一时期党外红医群体革命信仰形成的心路历程,不仅可以考察他们的思想从求索到蝶变的跃升过程,而且还可以管窥党教育改造旧医务人员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重新梳理和分析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理解我国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源于我党在坚持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最终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依然在中国具有时代价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为推进我国扶贫事业发展,为摆脱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建议和指导.
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背景下,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淘宝村、京心助农、多多农园等电商助农项目.本文对电商助农项目研究后发现,其顺利实施可归因于“利益引导+高维突破+品牌制胜”的经营理念和“特色农产品+新农人+运营服务机构+电商平台+政府”的运作模式;其创新绩效表现为当地农户收入增加、特色产业增效、职业新农人培育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其助农增收机理可以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行为赋能、组织支持、电商生态和协同效应六个视角进行阐释.最后,本文从降低农产品
“邻里互助”是农村社会“微”治理中的一种“德治”路径,它有着“凝聚功能”“纾困功能”“德治功能”和“维稳功能”,对于弥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法治、自治路径不足较为有益.然而,作为一种非组织化的农村社会治理方式,“邻里互助”又极易被忽视和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邻里互助”行为结构出现了一定的“断裂性”,而“断裂”的原因在于利益分化、社会“亚文化”、农村人口外流、市场经济竞争、农村礼俗解构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基于鄂西北W村“邻里互助”从断裂到修复的叙事,新时代赓续中华传统美德的“邻里互助”及其价值,需要
文章基于黔东南州各县区的实践观察,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文旅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10.2工具,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1)2009—2018年,黔东南州16个县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黔东南州16个县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发展差异大,其中雷山县与黎平县的文化发展水平最高.(2)2013—2018年,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均值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协调等级看,黔东南州
党的政治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总抓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而言,它有着重要的外溢作用:增强政党认同.它作为提升政党认同的重要方式,与政党认同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党的政治建设为增进政党认同奠定基础,政党认同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支撑.因此,在开启党的新百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通过坚定的政治信仰、严明的政治纪律、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文化,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
近年来,“四史”教育在学术界研究热点持续增高,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呈现“渐进式”发展趋势.专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四史”教育的生成条件、内容体系、重要意义、遵循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已有研究为深入认识和理解“四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借鉴,但对于“四史”教育的理论体系、“四史”教育的话语体系、“四史”教育的大众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与细化,这也是当前需要深度发掘并加以创新的重要主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当时全国最主要工商业城市的上海,虽然有着几十年的工商业发展积累,但因长期战争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却是步履维艰.上海的经济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工商企业经营困难;二是城市人口过剩,大量工人失业.与此同时,地处西北的甘肃同样受困于经济发展资源的不足.在此背景下,推动上海企业和人口的内迁,成为沪甘两地的共同选择.文章通过以同期上海企业迁往兰州为重点,尝试揭示此时的上海企业迁兰,虽有支援甘肃经济建设的考虑,但于上海而言,同样有纾解自身经济发展困境的内因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的政治优势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珍视历史和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聚焦对待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创造性地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大时代命题,从本质、立场、功能、目标、认识等方面作出了相关重要论述,并从实践基础、实践支撑、实践主旨、实践旨归等方面,提出了运用正确党史观指导工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数据显示,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部分同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存在偏差.为改变现状,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其次要编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教材,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检查指导和资金支持,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致力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