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是古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使用频繁的一个多性多义词,它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动词、介词、连词的分合区别及其发展联系。
关键词:以 用法 意义
一、引言
“以,用也。”《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说指出了“以”的语义基核。文献典籍中对“以”的最早训释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其后的《公羊传·桓公十四年》:“以者何?行其意也。”都说明了“以”最早用作动词。动词“以”这种表行为活动的意义,又常引申而表心理活动,《玉篇·已部》:“以,用也,意也。”
下面我来简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二、“以”的动词用法及意义
《论语》中的动词“以”较少单独使用,包括宾语前置者仅8见。例如:
(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使人战栗。”(《论语·八佾》)
(2)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两例中的“以”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带有宾语,它们都是动词,只不过后例中的宾语前置罢了。
动词“以”多和动词“为”结合成“以×为×”这样的动词性结构,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有时“以”的宾语省略便成为了“以为”。其中的“以”表示客观行为“使用”义时,全句为兼语结构;“以”表示主观意念为“认为”义时,全句为包孕结构。例如: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论语·述而》)
(5)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以”这个义核为“用”的动词,在上古就已主要用作了介词。介词是一种动作性不如动词强的在单句内部的偏正结构中表示介系关系的词类。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
从历史渊源看,汉语中的介词几乎全是由动词演变来的;从语法功能看,动词和介词都能够带宾语,都能和指代性结构助词“所”组成所字结构。可以说,介词就是虚化了的动词,介词结构就是虚化了的动宾结构。介词“以”就是因动词“以”的动作性减弱而虚化来的。例如:
(8)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9)夫颛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
(10)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三、介词“以”用法及其省略
介词“以”字常见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2)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3)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二,“以”由凭借的意思引申为表示原因,当“因”讲。例如:
(1)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后故,亲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灌夫以此名闻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1)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2)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三个“以”字和“于”字的用法相同,都当在讲。这种用法的“以”字及其宾语所构成的介宾词组一定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四,“以”字表示率领的意思,它的宾语限于跟“人”有关的名词。例如:
(1)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3)栾书中行偃以其党袭捕厉公,囚之。(《史记·晋世家》)
这三个“以”字都当“率领”讲,这种用法的“以”字及其宾语所构成的介词词组一定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以”字也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2)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 )何面目立天下乎?(《史记·魏公子列传》)
(3)子欲( )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例(1)省略的“以”当“拿”、“用”讲;例(2)省略的“以”当“凭”讲;例(3)省略的“以”也当“拿”、“用”讲。
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和省略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例(1)的“一以当十”,就是“以一当十”;例(2)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例(3)的“朝以入”,就是“以朝入”。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以”的宾语又常常可以省略,这个被省略了的宾语是代词“之”。例如:
(1)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 )告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 (2)陈胜起山东,使者以( )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1)省略的“之”字指代地方;例(2)省略的“之”字指代平原君对其夫人所说的一番话;例(3)省略的“之”字指代上文“陈胜起山东”这件事。
五、连词“以”的用法及意义
连词“以” 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来的,其演变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语法性质:有联接作用,能表示关系。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词,有着相与区别的语法特征。从语法功能看,介词“以”能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连词“以”则只能顺接语言单位表示关联。从使用范围看,介词只能用于单句内部的偏正结构,而连词“以”不仅能用于单句内部的连动结构,且可连接两个句子。“四分天下而连词有其三,介词只有其一”,从语法结构看,介词“以”一般带有宾语,前边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而连词“以”的前面一般是动词性词语。
连词“以”具有顺接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从它的结合能力来看,可以连词亦能连句。古汉语中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以意合为常,连词“以”也多用于单句内部,其中尤以用于连动结构表目的关系为多。例如: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2)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3)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前两例中的“以”都处在连动结构中,前后项所表示的行为不仅在时间上先后相继,而且在事理上一意相因。例(1)中的“以”是由表原因的介词“以”虚化而来的,表示后项是前项的结果,句意重在强调后是前项行为造成的客观事实。当“以”进一步虚化为等同于“而”的连词时,便可如例(3)那样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无先后义无主从的并列关系,或者如例(4)那样用于偏正结构表示修饰关系了。
连词“以”也可用于分句之间。对于这种用法,人们比较注重其中的领句释因,往往忽视了它的句间相承。例如:
(1)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论语·雍也》)
(2)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论语·颜渊》)
(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
例句中的“以”都用于分句间表示承接,这种承接不仅有相继的时间关系,而且多兼有了相因的事理关系。
连词“以”表示因果关系亦有两种形式,“以”所带的表因分句在后者为据果究因,“以”所带的表因分句在前者为由因释果。例如:
(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刑也。(《论语·先进》)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在汉语中,介词连词的分合之争莫过于表因介词和表因连词的区别了。如前所述,表因介词“以”只能在单句内部起组合作用,其因果关系也表现在成分与成分之间。概言之,可以用领词还是连句这一标准来区分它们。特别是古汉语中的表因小句作介词宾语时,一般都有使之偏正化、名词化的结构标志,区别起来就比现代汉语容易些了。
参考文献
[1] 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 司马迁.史记[M].辽海出版社,2015.
[3] 战国策[M].中华书局,2012.
[4] 古代汉语[M].王力.中华书局,1999.
关键词:以 用法 意义
一、引言
“以,用也。”《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说指出了“以”的语义基核。文献典籍中对“以”的最早训释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其后的《公羊传·桓公十四年》:“以者何?行其意也。”都说明了“以”最早用作动词。动词“以”这种表行为活动的意义,又常引申而表心理活动,《玉篇·已部》:“以,用也,意也。”
下面我来简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二、“以”的动词用法及意义
《论语》中的动词“以”较少单独使用,包括宾语前置者仅8见。例如:
(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使人战栗。”(《论语·八佾》)
(2)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两例中的“以”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带有宾语,它们都是动词,只不过后例中的宾语前置罢了。
动词“以”多和动词“为”结合成“以×为×”这样的动词性结构,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有时“以”的宾语省略便成为了“以为”。其中的“以”表示客观行为“使用”义时,全句为兼语结构;“以”表示主观意念为“认为”义时,全句为包孕结构。例如: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论语·述而》)
(5)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以”这个义核为“用”的动词,在上古就已主要用作了介词。介词是一种动作性不如动词强的在单句内部的偏正结构中表示介系关系的词类。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
从历史渊源看,汉语中的介词几乎全是由动词演变来的;从语法功能看,动词和介词都能够带宾语,都能和指代性结构助词“所”组成所字结构。可以说,介词就是虚化了的动词,介词结构就是虚化了的动宾结构。介词“以”就是因动词“以”的动作性减弱而虚化来的。例如:
(8)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9)夫颛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
(10)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三、介词“以”用法及其省略
介词“以”字常见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2)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3)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二,“以”由凭借的意思引申为表示原因,当“因”讲。例如:
(1)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后故,亲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灌夫以此名闻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1)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2)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三个“以”字和“于”字的用法相同,都当在讲。这种用法的“以”字及其宾语所构成的介宾词组一定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四,“以”字表示率领的意思,它的宾语限于跟“人”有关的名词。例如:
(1)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3)栾书中行偃以其党袭捕厉公,囚之。(《史记·晋世家》)
这三个“以”字都当“率领”讲,这种用法的“以”字及其宾语所构成的介词词组一定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以”字也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2)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 )何面目立天下乎?(《史记·魏公子列传》)
(3)子欲( )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例(1)省略的“以”当“拿”、“用”讲;例(2)省略的“以”当“凭”讲;例(3)省略的“以”也当“拿”、“用”讲。
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和省略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例(1)的“一以当十”,就是“以一当十”;例(2)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例(3)的“朝以入”,就是“以朝入”。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介词“以”的宾语又常常可以省略,这个被省略了的宾语是代词“之”。例如:
(1)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 )告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 (2)陈胜起山东,使者以( )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1)省略的“之”字指代地方;例(2)省略的“之”字指代平原君对其夫人所说的一番话;例(3)省略的“之”字指代上文“陈胜起山东”这件事。
五、连词“以”的用法及意义
连词“以” 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来的,其演变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语法性质:有联接作用,能表示关系。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词,有着相与区别的语法特征。从语法功能看,介词“以”能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连词“以”则只能顺接语言单位表示关联。从使用范围看,介词只能用于单句内部的偏正结构,而连词“以”不仅能用于单句内部的连动结构,且可连接两个句子。“四分天下而连词有其三,介词只有其一”,从语法结构看,介词“以”一般带有宾语,前边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而连词“以”的前面一般是动词性词语。
连词“以”具有顺接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从它的结合能力来看,可以连词亦能连句。古汉语中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以意合为常,连词“以”也多用于单句内部,其中尤以用于连动结构表目的关系为多。例如: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2)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3)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前两例中的“以”都处在连动结构中,前后项所表示的行为不仅在时间上先后相继,而且在事理上一意相因。例(1)中的“以”是由表原因的介词“以”虚化而来的,表示后项是前项的结果,句意重在强调后是前项行为造成的客观事实。当“以”进一步虚化为等同于“而”的连词时,便可如例(3)那样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无先后义无主从的并列关系,或者如例(4)那样用于偏正结构表示修饰关系了。
连词“以”也可用于分句之间。对于这种用法,人们比较注重其中的领句释因,往往忽视了它的句间相承。例如:
(1)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论语·雍也》)
(2)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论语·颜渊》)
(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
例句中的“以”都用于分句间表示承接,这种承接不仅有相继的时间关系,而且多兼有了相因的事理关系。
连词“以”表示因果关系亦有两种形式,“以”所带的表因分句在后者为据果究因,“以”所带的表因分句在前者为由因释果。例如:
(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刑也。(《论语·先进》)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在汉语中,介词连词的分合之争莫过于表因介词和表因连词的区别了。如前所述,表因介词“以”只能在单句内部起组合作用,其因果关系也表现在成分与成分之间。概言之,可以用领词还是连句这一标准来区分它们。特别是古汉语中的表因小句作介词宾语时,一般都有使之偏正化、名词化的结构标志,区别起来就比现代汉语容易些了。
参考文献
[1] 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 司马迁.史记[M].辽海出版社,2015.
[3] 战国策[M].中华书局,2012.
[4] 古代汉语[M].王力.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