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如何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成绩直接影响了其语文成绩。《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却是:学生怕作文,教师怕判文。
  上周,我所带的班级写了本学期第一篇作文《人生需要多回头》,我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构思不够新颖,选材落入俗套,语言贫乏而空洞。这样的作文显然不符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古人云:“文贵新”,“文似观山不喜平”,“文若春华贵出新”。大凡创作出“角度新巧、立意新奇、用语清新”的作文过程,总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参与。可见,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朝气、有活力,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才会给人更多的感染力。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途径。教师要努力用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指导学生写作创新,那么作文如何创新呢?
  一、角度新
  角度新就是自己的观点要与众不同,不能人云亦云。这是衡量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对于这个题目,很多考生首先想到的是注意环保,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大家都这样写的话,作文就太普通了,对于作文,我们要拒绝平庸。其实,“绿色”二字充满象征意味,可以理解为“有生机、美好、健康、安全、和谐、协调”等,由此,不难理解,命题包含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内涵,可以解读为充满生机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健康向上的生活,诗意盎然的生活,内心平衡和谐的生活,与他人与外界与自然万物协调共处互惠互利的生活,物我合一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这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写作时,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写出新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根据《滥竽充数》的故事多角度构思立意,可要求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构想:可以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阐明“凡事不能弄虚作假,应当具备真才实学”的道理;可以就南郭先生最后逃之夭夭的角度,阐述“南郭先生没有勇气正视现实,逃走可耻,但他头脑清醒,逃之却有自知之明”的见解;并可以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陈述“必须端掉大锅饭,彻底铲除滋生滥竽充数现象的土壤”的主张;还可以从齐湣王一一听之及乐师与南郭先生安处无事的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才逐个考核,量才而用,是可贵的”和“对社会上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要勇于揭露”的观点。角度有别,立意各异,学生在多角度构思中,能增强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表达自己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二、选材新
  著名作家浩然说:“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又想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想到了,但没写到,你看到想到又写到了,这还是新。”所以,要使文章生动感人,就要注意观察生活,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郁、生动鲜活的材料,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此外,扩大阅读量,广泛积累材料,并把积累的材料加以归类、整合,这样才能为选材打开方便之门,写作文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学生心中空无一物,又如何进行选材呢?那么只好拼凑或者“克隆”了。所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材料是教师作文指导的重要任务。材料的获取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生活中来。比如,现在学校举办了多个社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家交流、合作,课后整理、综合,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定不会言之无物了。二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媒体来间接地获取材料。学生的生活机械、单调,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仅仅让学生观察生活是很难获取好素材的。因此教师就应该推荐一些好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当然,这对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师还要善于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对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耳熟能详的旧材料,要引导学生推陈出新、化旧为新,善于挖掘和发现其新价值,想人之所未想,用人之所未用,使老材料能证明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同充满时代气息、切合社会现实的新颖材料相比,这也是一种新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颖,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立意新
  “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文章“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因此立意上我们必须做到准确到位,抓住材料或话题的主旨,选取最佳角度,往深处挖掘。不仅要做到立意“深”,而且要做到立意“新”,要“言人所未言”,写出的文章才会成为“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种新颖独到,必须符合常情,根植现实而又有所超越的,它并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
  例如,很多人往往会把“健康与残疾”看成是对立的,而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却在身体健康中看到心理的残疾,在残疾的身体中看到健康的人性。甚至,有的时候,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觉悟外在生命的不可预见性,从而更加关注内在修养与生命。再如,面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心培养着校园里的幼苗”,这样的语句时不能思维定势,我们可以想到园丁用铁丝拉扣为幼苗造型,老师按自己的意志左右学生;也可以想到园丁随意剪裁废枝废叶,教师只关注优等生,放弃所谓的后进生;或者由园丁的整齐划一想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等。
  总之,“文章切忌随人后”,也不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挣个保险分、及格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立意的“深”与“新”,并有意识地进行立意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这样,学生才能从独特的生活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特点,探求事物的本质,提炼出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来。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具有个性化,吸引读者的眼球,且让读者从文章中得到启迪、受到触动、悟到真谛。
  四、构思新
  高中生的作文一般是800字左右,篇幅比较短小,要想让文章言简意赅,并且与众不同,大放奇彩,就必须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是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精巧,就会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同是《水龙吟》,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迥异,同是《乡愁》,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作品各有千秋。构思无定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能过于精细,更不能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带着“镣铐”去写作。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列提纲,这固然不易走题,但我认为,这对学生的构思创新有一定影响。对于谋篇布局构思,教师完全不必赘言,一切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写。
  当然,放手让学生写,不代表漫无边际,瞎写乱写。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起承转合;现代人讲究的则是新奇巧合。在外事外物外理外据的使用上既要与自己表达的中心浑然一体,又要在谋篇布局上给人新奇巧妙的感觉。这就要学生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写作散文的时候,学生可以:(1)一唱三叹,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主旨,又便于抒情;(2)引用化用,写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化用诗词名句,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且可以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增强感染力;(3)长短并用,变化多样的语言,是散文优美与否的重要标准;(4)排比句式,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更能集中地表情达意,还能增加文章的建筑美,使得文章情感浓烈,言语隽永,等等。做到这些,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就会结合,既让读者赏心悦目,又让其感动。
  五、语言新
  语言的新颖,就是要有特色、有个性,能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欲罢不能;读后又口有余香,回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从作文中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这样的语言别具韵味。然而,目前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却苍白、干巴、晦涩,没有光泽,没有韵味,没有气派,没有内涵,让人读如嚼蜡,痛苦不堪。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这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过,掌握一些技巧,也许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多给文章添加一些“小品式幽默”。在《阿Q正传》中,对于阿Q的癞疮疤,未庄的闲人们是这样说的:“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而阿Q的反应却是:“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了阿Q气急败坏的形象,道出了他无坚不摧的法宝——精神胜利法。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确,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就定会让文章大放异彩。此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用修辞,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也可以运用名人名言,合理地想象和推理,让文章平添几分光彩。同时,我们应谨记:文章不能言之无物,不能“华而不实”,外表华丽而没有内涵会让人觉得庸俗和浅薄。为此,学生要在创造“内涵的文采”上下工夫,努力写出“华而又实”的语言。
  综上所述,作文的创新之路漫漫而遥远,要想得心应手,我们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把那些虽细小但有冲击力、虽平凡但有启发性的人与事及时记下来,丰富其作文宝库,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技巧,告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作文,写出充满感性、理性的好文章来。
其他文献
细胞穿膜肽Tat是一种能携带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一段氨基酸序列,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细胞的大分子物质会保持其原有生物学活性,这种特性为将目的蛋白转入细胞提供了新的途径
摘 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语文教育实践需要体验性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体验性教学 感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该尊重学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课标精神,联系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寓启发艺术于“听、说、读、写”之中,拨疑解惑、指正方向,催动学生睿智的醒悟,调动其思维,点燃其心灵和智慧的火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是教师透彻了解教材,准确把握其内涵的结晶,又是教师纯熟而灵活地运用教学原理和教
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文试就这类软件的安装,谈谈自己的看法。 Intelligent building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office automation a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云房子》第二课时(苏教版第四册)。这是一次外校老师来借班上课的观摩教学活动。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现
摘 要: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需要渗透口语交际的训练,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说话能力 交际情境    口语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加强书面表达即作文训练的基础的需要。口语训练包括语音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实际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主要采用模仿的办法。尽管如此,孩子的口语表达仍有许多缺
摘 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培养意识不够强,培养方式也单一。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增强意识,把口语交际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并渗透到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中,实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用口语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高考评卷场上看到的作文语言表达大多不丰富。因此如何加强写作教学中语言的文学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作者认为加强写作教学中语言的文学素养离不开读与写。
世界上最大的钛磁铁矿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非洲、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其研究规模和程度各不相同。一、钛磁铁矿的矿床 (一)、北美大陆的矿床据认为是与东南阿拉斯加的纯橄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启蒙教育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识字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的综合调控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低年级小学生,我们应如何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  一、看图识字  看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