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就业工作压力空前。当前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还不够强,职业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利用不充分。因此,亟需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宏观规划,加强队伍建设,拓宽和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职业信息;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06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加,2005~200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338万、413万、495万、559万和611万,预计2010年将达到652万,10年的时间毕业生增加了近6倍,其中高职毕业生超过半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民生问题中的一个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笔者拟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关概念
职业信息职业信息不仅包括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而且包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递的有关职业方面的信息,如经济发展形势报告,职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趋势,国家或行业等有关机构制定的就业相关政策、法规、行动计划与策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岗位待遇等。职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其中价值性、时效性和指导性等特征在职业信息中有较显著的体现。
就业指导人们通常将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助择业者根据其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过程。但对这一解释的理解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可以定义为狭义的职业指导,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仅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政策、向毕业生传递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等。而没有“授之以渔”,引导大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对个人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还要对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进行广泛了解,只有及时地掌握大量的职业信息,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应用职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指的就是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将了解和掌握的相关职业信息与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把握职业信息反映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利用职业信息,对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施加良好的影响,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高校职业信息应用现状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其中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中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等职业信息应用方面的内容,表明国家对应用职业信息促进就业的重视,职业信息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职业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在已开展的就业指导课中,很多高校已经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数据的分析作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的一种手段搬进了课堂,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求职技巧、方法指导也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固定内容。
但是,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用职业信息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职业信息的应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不能充分地发挥职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
存在的问题
职业信息的作用虽然被认同,但认识不够虽然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视,但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毕业前的短期辅导上,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贯彻始终。如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不能充分应用,职业素质教育不能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或课时不够等。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者还只是把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发布、相关政策传达、帮助毕业生就业作为主要工作,而忽视了其背后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更多的教育内容,如各类技能技巧及学生就业要做的心理和能力上的各项准备等。
职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通畅在信息传播上,有些学校与外部联系缺乏,对宏观政策、经济信息、企业需求研究不够,不能正确地制定学校宏观就业政策并落实就业指导。在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准确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反馈度过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发布企业需求信息时,一条信息经过若干个转播点到达学生手里之后,准确性、实效性都已经下降了。另外,信息发布后缺少必要的回馈,使就业指导工作者不能掌握学生与企业的洽谈情况,对弥补工作缺陷、提高工作效率造成了重大障碍。
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主要由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业务教师、校外职业指导专业人士等构成,其中各类兼职人员较多,专职职业指导人员较少。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人员精力有限,职业指导人员中校外人员较少,而校内人员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仍不够全面。
几点思考与建议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继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涯是学生从学生时代过渡到社会职业人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园中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好就业前的全方位准备。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在一年级阶段进行了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的应用还不够。学校、系部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结合学生家庭环境、当地社会环境及专业方向分析规划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每半年或在关键时期,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并对照规划寻找差距,及时调整方向。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初要对学生的发展现状作出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变化及时与学生共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职业素质不是通过一两门指导课、通过三五天培训就能够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始终。新生阶段主要是认知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专业、学校、行业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明白本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都有些什么工作任务,自己是否适合。要结合学生的职业测评,对不适合做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要慎重地指导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二年级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可通过实习实训、参观实践、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强职业意识的形成。这个时期对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沉溺于小说、游戏,二是忙于社会活动,容易出现旷课、挂科等现象,严重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和退学的想法。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是否有发展。三年级阶段涉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重大任务,这个阶段直接影响专业能力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指导教师要及时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单位沟通,准确掌握职业信息,从引导、关爱学生的角度解决学生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对口就业率。
构建有效的职业信息传播渠道要建立校企信息的双向交流渠道。学校层面可以与政府、教育人事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定期拜访、电话沟通等形式,获取真实、及时、有效的宏观职业信息。同时,要与主要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人事信息交流关系,用人单位的主要业务方向、岗位需求、薪酬待遇等信息要能够及时掌握;学校专业情况、毕业生情况也要及时地通过媒体、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送达用人单位。系部、专业要建立对口就业企业交流途径,重视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的情感沟通。要畅通校内职业信息传播途径,学校获取外部重要职业信息后,要通过会议、公告、制度等形式,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系部、教研室、教师在掌握信息后要根据需要通过相关人员及时发布。要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每个班级或专业要建立必要的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就业状态等。教师在获取外部岗位就业需求后应根据学生的就业状态、专业能力等有选择地通知相应的学生参加应聘,切实提高企业招聘、学生应聘的成功率。学生应及时地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就业指导教师,以此及时更新学生信息数据库,确保数据库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
有效利用职业信息要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的政策及发展需求等信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愛好、条件、能力确定就业预期,合理进行岗位定位,着眼高处,立足一线,努力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调查表明,毕业生的第一、二份工作对今后若干年的职业生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就业岗位符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往往能够比较快地获得成功,在前期就业过程中,选择行业时要尽量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特长,在具体企业的选择上,可以先就业的心态尽早找到第一份工作。职业教育是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高职毕业生在21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高职是本科与中专,“白领”与“蓝领”的衔接体,高职毕业生要吃得起苦、扛得起担,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升级、服务转型等重大任务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学校要有数量相当的专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安排相应经费用于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研究国家政策,掌握地方情况,收集行业信息,制定学校宏观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指导系部、专业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任务。系部应有专人负责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任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其广阔的社会资源,制定适当的奖罚措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高校的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通教职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利用职业信息,合理指导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承担相应的职责,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明睿.职业信息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
[2]陈雅琴.试论职业信息的应用——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3]林志桢.职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4).
[4]王瑞,等.职业信息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应用的现状及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作者简介:
王楠,(1983—),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职业信息;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06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加,2005~200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338万、413万、495万、559万和611万,预计2010年将达到652万,10年的时间毕业生增加了近6倍,其中高职毕业生超过半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民生问题中的一个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笔者拟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关概念
职业信息职业信息不仅包括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而且包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递的有关职业方面的信息,如经济发展形势报告,职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趋势,国家或行业等有关机构制定的就业相关政策、法规、行动计划与策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改革方案,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岗位待遇等。职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其中价值性、时效性和指导性等特征在职业信息中有较显著的体现。
就业指导人们通常将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助择业者根据其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过程。但对这一解释的理解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可以定义为狭义的职业指导,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仅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政策、向毕业生传递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等。而没有“授之以渔”,引导大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对个人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还要对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进行广泛了解,只有及时地掌握大量的职业信息,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应用职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指的就是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将了解和掌握的相关职业信息与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把握职业信息反映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利用职业信息,对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施加良好的影响,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高校职业信息应用现状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其中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中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等职业信息应用方面的内容,表明国家对应用职业信息促进就业的重视,职业信息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职业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在已开展的就业指导课中,很多高校已经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数据的分析作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的一种手段搬进了课堂,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求职技巧、方法指导也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固定内容。
但是,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用职业信息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职业信息的应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不能充分地发挥职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
存在的问题
职业信息的作用虽然被认同,但认识不够虽然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视,但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毕业前的短期辅导上,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贯彻始终。如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不能充分应用,职业素质教育不能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或课时不够等。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者还只是把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发布、相关政策传达、帮助毕业生就业作为主要工作,而忽视了其背后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更多的教育内容,如各类技能技巧及学生就业要做的心理和能力上的各项准备等。
职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通畅在信息传播上,有些学校与外部联系缺乏,对宏观政策、经济信息、企业需求研究不够,不能正确地制定学校宏观就业政策并落实就业指导。在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准确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反馈度过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发布企业需求信息时,一条信息经过若干个转播点到达学生手里之后,准确性、实效性都已经下降了。另外,信息发布后缺少必要的回馈,使就业指导工作者不能掌握学生与企业的洽谈情况,对弥补工作缺陷、提高工作效率造成了重大障碍。
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主要由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业务教师、校外职业指导专业人士等构成,其中各类兼职人员较多,专职职业指导人员较少。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人员精力有限,职业指导人员中校外人员较少,而校内人员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仍不够全面。
几点思考与建议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继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涯是学生从学生时代过渡到社会职业人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园中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好就业前的全方位准备。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在一年级阶段进行了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的应用还不够。学校、系部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结合学生家庭环境、当地社会环境及专业方向分析规划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每半年或在关键时期,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并对照规划寻找差距,及时调整方向。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初要对学生的发展现状作出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变化及时与学生共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职业素质不是通过一两门指导课、通过三五天培训就能够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始终。新生阶段主要是认知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专业、学校、行业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明白本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都有些什么工作任务,自己是否适合。要结合学生的职业测评,对不适合做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要慎重地指导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二年级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可通过实习实训、参观实践、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强职业意识的形成。这个时期对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沉溺于小说、游戏,二是忙于社会活动,容易出现旷课、挂科等现象,严重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和退学的想法。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是否有发展。三年级阶段涉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重大任务,这个阶段直接影响专业能力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指导教师要及时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单位沟通,准确掌握职业信息,从引导、关爱学生的角度解决学生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对口就业率。
构建有效的职业信息传播渠道要建立校企信息的双向交流渠道。学校层面可以与政府、教育人事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定期拜访、电话沟通等形式,获取真实、及时、有效的宏观职业信息。同时,要与主要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人事信息交流关系,用人单位的主要业务方向、岗位需求、薪酬待遇等信息要能够及时掌握;学校专业情况、毕业生情况也要及时地通过媒体、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送达用人单位。系部、专业要建立对口就业企业交流途径,重视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的情感沟通。要畅通校内职业信息传播途径,学校获取外部重要职业信息后,要通过会议、公告、制度等形式,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系部、教研室、教师在掌握信息后要根据需要通过相关人员及时发布。要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每个班级或专业要建立必要的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就业状态等。教师在获取外部岗位就业需求后应根据学生的就业状态、专业能力等有选择地通知相应的学生参加应聘,切实提高企业招聘、学生应聘的成功率。学生应及时地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就业指导教师,以此及时更新学生信息数据库,确保数据库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
有效利用职业信息要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的政策及发展需求等信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愛好、条件、能力确定就业预期,合理进行岗位定位,着眼高处,立足一线,努力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调查表明,毕业生的第一、二份工作对今后若干年的职业生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就业岗位符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往往能够比较快地获得成功,在前期就业过程中,选择行业时要尽量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特长,在具体企业的选择上,可以先就业的心态尽早找到第一份工作。职业教育是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高职毕业生在21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高职是本科与中专,“白领”与“蓝领”的衔接体,高职毕业生要吃得起苦、扛得起担,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升级、服务转型等重大任务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学校要有数量相当的专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安排相应经费用于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研究国家政策,掌握地方情况,收集行业信息,制定学校宏观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指导系部、专业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任务。系部应有专人负责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任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其广阔的社会资源,制定适当的奖罚措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高校的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通教职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利用职业信息,合理指导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承担相应的职责,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明睿.职业信息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
[2]陈雅琴.试论职业信息的应用——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3]林志桢.职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4).
[4]王瑞,等.职业信息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应用的现状及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作者简介:
王楠,(1983—),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