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诗自然意象空间延伸和情感内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首山水诗,同样是写山中景色,但是张旭和王维各自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点,把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蕴藏在每一行诗里,诗中所引用的自然意象少却写出了一番情韵,一番景致。如何把握诗中所铺设的自然意象基础上的空间延伸和情感内蕴,确实需要我们仔细地体会和品味。
  关键词:山水诗自然意象空间延伸空与实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张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同是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在张旭和王维的诗里情感着墨点各异,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旭的《山中留客》写的是黄山山中的烟雨变化,写出了云蒸霞蔚般的美妙景致。题目中的“留”意蕴十足,点明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为留客,而读者也会产生疑问:诗人为什么要留客,怎样留客,用什么来留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中去吧。
  一个“春”字告诉我们,诗人进山的时间不是遍地落叶的秋天,不是浓浓寒意的冬天,而是花红草绿、阳光明媚的春天。踏青时节,处处都是好景致,时时都是好心情。“弄”,就把我们带进了充满想象,充满诱惑的大山世界。春天的大山妙在哪里呢?诗人没有写出来,但是我们在品诗的过程中,却能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和情感、经验、知识去构建一个自己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的情景。山中有太多迷人的景色了:郁翠的树叶、淡雅的野花、晶莹的露珠、悦耳的鸟鸣、清澈的小涧、缭绕的云雾……如此奇妙的山景是使诗人一如既往前行的原因。
  春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同时春天也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季节。乌云和雨天常常破坏游人游玩的雅兴。诗人跟朋友一起进山,而朋友却因为天上的几朵灰灰的云而想回去。诗人劝阻朋友:“莫回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人通过自己游玩山水的经验来说明“莫为轻阴”的理由,因此诗人劝告朋友,下不下雨不是出游的最主要的因素,进入山中欣赏美景的时候,是根本不在意天气的变化,置身于美景之中“亦沾衣”。没有进入到大山游玩的人是很难说出个缘由来的,因此诗人告诉朋友:随着深入山中,周围缭绕的云雾也会弄湿衣裳。“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人在这一句诗中,写尽了浓云变态深情和山中浓翠幽深静谧之美,诗笔如云海般灵动壮阔和飘逸自如。“沾”字用得极妙,犹如诗人的草书,达到一个至灵至性的境界。在诗中,云景在山中是点睛之笔,写云赞云而不露痕迹。虽然诗里并没有说出山中的景物,但是诗人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立方体空间,由山这个大的空间范围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所以诗人通过自己游玩山水的亲身体会来写大自然的美妙,是运用主观的一种写法,口语化强,感情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而王维的《山中》则有别于张旭的《山中留客》。这首诗诗人采用的是客观意象的写实手法。意象是诗歌内在构造的基本元素。任何一首诗无论长短,都不是单个意象的孤立呈示,而是由几个或是一组意象组合而成。自然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天然的物象,如风、雨、云、雾、雪等天象;草、木、花、山、水等自然景观;飞禽走兽等动物。在诗中诗人并没有为我们引路,而是通过景物的客观再现,把诗人的一举一动完全融全在大自然之中,一景一物的描写几乎看不出人为的痕迹。苏轼评价王维的山水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是湿衣,让我们来品品王维的“湿衣”。
  《山中》写的是初冬季节的山间景色。“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间的小溪因为初冬季节的来临,气候干燥,小溪里的石头水落而出;秋天的红叶长得茂盛,但因天气渐渐变冷已经凋落而变得很少了。冬天时节,在山林之中,看到遍地落叶,溪流失去往日的生气,目睹此情此景,就会让人不觉得感叹,然而诗人并没有流露出伤感之情,而是巧用一个“白”,一个“红”,避免了荒凉冷落之感。
  “白”用来形容浅溪里的石头,色彩明朗,景象清雅,写出了一种情调,一番滋味,为何要用“白”来形容石头叱,而不用“青”或是“灰”?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是冬季,但是一缕缕的阳光射进树木里,光线直接照在石头上,或是水面反光照在石头上,由此为让人感到石头似乎是白色的,给本来凄清的小溪注入点生气。“白”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细致!诗人的细致观察也表现在另一首诗《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红”写出了山间的树木因这点色彩艳丽而不显得萧条荒寂。诗人很善于调色,能把冷清的调成欢快,把明朗的调成寂清。如诗人在《过香积寺》写到“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就把山中青松周围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刻写出来。前两句诗虽然给出荆溪、白石、红叶、山路等几个自然意象,但是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绝不会局限于这几个之内,而是会运用再造性想象,延伸出更多的意象,像红叶落尽,地上堆满落叶,风吹过,卷起片片叶子:长绿树上的鸟窝凌乱。孤寂,没有了昔日的悦耳鸟声等等,类似的景象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体会。因此诗中的意象空间绝不仅是孤立的、单调的,也不仅仅是对客观自然空间的模拟,而是一种更自由更开放的多角度的立方体空间。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原也。山林里没有下过雨,但何故弄湿衣裳呢?“空翠湿人衣”。正因为路边的红叶稀少了,使得常绿的树木更加苍翠,这翠色空欲滴,即使没有云雨,看到翠得似水的树木,全身都像被沾湿似的。一个“翠”字,写尽青翠欲滴的山色,写出诗人的一种置身于其中的彻彻底底的感悟。一个“湿”字,在静态中写出了动态,又在动态中表现静态,点透了诗人置身山间的主观感受,渗尽了诗人对青山翠色的无限热爱之情。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富有特征的动态描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使得平常的事物一下子变得很不平常,在我们面前显现出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在诗中,诗人以他画家的眼睛捕捉了自然事物的微妙元素,比如光、色等。“白”、“红”、“翠”的运用写出了色彩层次,犹如一幅山水画。诗人由溪里石写到树上叶,空间感、对比感、层次感强。在诗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在诗人眼中,那些自然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而自然是一种自我化了的自然,是一种由声、色、光、影组合而成的静谧优美的自然。王维善于把画面、音响、动作、色彩等极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使他的一些山水诗既非呆板的图画,亦非无声的死寂,而是立体画和交响诗的结合体。
  纵观这两首诗,张旭和王维都在清闲空旷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了自然万物源源不尽的生气,思想情感提升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完全融合成一体。张旭的诗给人的感觉有一种蕴籍和自然。司空图在《诗品集解》中认为“蕴籍”是“矫矫不俗,超超出群。幽花初开,名香始熏”,认为“自然”是“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王维的诗则给人一种冲淡和空灵之感。司空图认为“冲淡”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空灵”是“光景穿漏,表里皆通……明镫辉映,竟体昭融”。他们把情感的寄寓和渲染,极致地结合在“实”处。“实”处是诗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有所感受,有所解悟。清人周济认为:“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诗不仅表现诗人情感的“实”,而且要读者也有所共鸣的“实”。
  而王维和张旭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立足点。张旭立足于主观感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诗的出发点,整首诗围绕一个“留”来抒写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王维却在客观的写实的基础上,写出了闲、静、淡、远,写出了一种悠然自得、安谧恬淡的生活,写出了一种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点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相同的境界。王维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淡”和“空”,并非毫无味道的淡和空。这种“淡”正如苏轼在给赵德麟的信中说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而“空”正如宗白华认为的:“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而王维在《山中》这首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山水诗中蕴集很多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而这情感又体现在自然空、静之美的体悟之中。同样是山水诗,一道主观抒写,一道客观再现,却是韵味各异,诗境不同,但是诗中情,诗中美却是永恒的,飘逸的。
  
  参考文献:
  [1] (唐)司空图、(清)袁枚:《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作者简介:梁思影,女,1980—,梅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大江健三郎东方式的存在主义思想使其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追求人性回归、宣扬人类和解、寻找灵魂出路、强化弃恶向善、重建精神家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理想。这是对西方存在主义的一种修正,更是一种超越。  关键词:大江文学人道主义生存价值  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    大江健三郎是在萨特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的,他受到萨特“介入”观影响至深。萨特指出:“‘介入’作家知道揭露就是变革,知道人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狄金森诗歌艺术在审美上的三大特色:清新别致、奇隽丰富的想象;机智慧黠、精辟生动的比喻;含蓄深邃、耐人寻味的哲理,并指出了其在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艺术特色想象比喻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被世人视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西方现代诗人的代表,人类“灵魂的风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英雄和人群这两个意象的解读,在现代主义与革命关系的层面上来理解本雅明和他的创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今天都市复杂现实的描述性的方式,本雅明是我们理解现代性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本雅明波德莱尔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与其说《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一本对波德莱尔诗
期刊
摘要蓝晓龙的军旅小说《士兵突击》和美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不约而同地利用军事题材描述了一个普通士兵成长的心路历程。本文就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士兵突击》《红色英勇勋章》成长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1895年,斯蒂芬·克莱恩出版了《红色英勇勋章》,这是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地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经历来反映当时的战争
期刊
摘要“香格里拉”一词所象征的理想乌托邦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识、向往,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角度对其出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进行解析。  关键词:异域乌托邦形象质疑现实重构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写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深藏在高山和富饶的“蓝月亮”峡谷之间,有一座使人陶醉的田园式庭院的世外桃源——
期刊
摘要人类起源神话是创世神话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希伯来圣经《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都有具体表现。本文运用跨文本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在两个文本之间,多次创造性的跨越,作者希望对《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的人类起源神话,乃至两种文化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通过两个文本彼此的视角,想要说明“神圣”和“凡俗”,是《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各自人类起源
期刊
摘要《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中一些象征手段的运用,以及对马洛的追求理想和库兹的走向死亡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人性深处的罪恶和黑暗。  关键词:罪恶黑暗旅程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努力追求艺术风格的完美,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在英国的
期刊
摘要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法,后来被沿用到文章写作中,成为《史记》等注重实录的史传文学的基本笔法,并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到明清时期,小说家结合具体的题材和时代特点,普遍继承并发展了《史记》中的白描笔法,形成章回小说一时鼎盛的局面。  关键词:白描史记章回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白描本来是一种不着颜色渲染、只以线条勾勒物象的绘画技法。中国古代诗画相通,文人们将之巧妙地
期刊
摘要王子猷“雪夜访戴”是《世说新语》里一个经典的故事,他“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而返”的画面,已长久地定格在了后代世人的脑海中。文章认为,王子猷“兴起”、“兴尽”时的这两个刹那间之所以能成为永恒,在于故事表现出来的境美、情真、志远。  关键词:世说新语雪夜访戴刹那间永恒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雪夜访戴”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阴,
期刊
摘要本文就温庭筠词的“画屏金鹧鸪”题材特征,进行了时代心理的探讨,分析了作者题材特征下的时代必然性。这一探讨过程对温庭筠词乃至花间词派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温庭筠题材特征时代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对温庭筠词风进行过形象的说明:“‘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画屏金鹧鸪”出自温庭筠的《更漏子》,全词如下:  柳丝长,春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