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而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在相应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践中感知数学并从中更好地掌握数学,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本文主要对学生立体几何教学中相关的手工实验操作的策略展开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关键词】立体几何;教学;手工实验操作;教育
一、引 言
在数学教学当中,适当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对相应的立体几何进行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在进行手工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几何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了立体几何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二、几何体结构特征相关手工实验操作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认清几何体的具体形态,因而,在课堂中对相应的三维空间进行相应的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等实践操作制作各种类型的几何体,并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制作到具体的认识,将几何体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通过对相应的结构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此能够大致了解到相应的柱、台、球等立体几何体的具象结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的几何体的脑印象,以此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手工实验操作
学生在学习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过程当中,对于抽象的点、线、面关系很容易混淆,因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相应的位置关系,将抽象的视觉关系转换为具象的真切视觉,因而这就需要对相应的点、线、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理解,对此,为了方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需要对相应的点、线、面知识通过实际的手工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看清点与面、点与线以及线与面之间存在的多角度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的记忆.
四、手工实验操作当中的几何体表面积
在教学当中对相应的几何体表面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相应的平面展开图在脑海中不能及时闪现出相应的画面,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表面积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如:用纸板制作相应的几何模型,然后将其展开,得出相应的平面图,学生在自己亲自操作下,能够清楚边与边、点与点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直观地了解到空间形状与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细化,并且将相应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延伸,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手工实验操作对相应问题的解决
对于我国新出版的教材,其中有许多的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而获取相应知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而,学生在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进行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立体几何作为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才能将具体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以此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当前手工实验操作之所以广泛运用于立体几何教学中,其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手工实验操作能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活跃起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后,应当及时地对相应知识进行归纳,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通过及时的课堂回馈,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课堂中的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问题作出解释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困扰,并且还能够缓解课堂中的紧张气氛,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地对相应知识进行理解,因而,这也就说明手工实验操作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
六、结束语
目前,手工实验操作已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而在相应的数学教学当中,手工实验操作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应的立体几何知识的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教学的进步发展,对于手工实验操作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益处,其在根本上便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施娟.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手工实验操作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1):84.
[2]石勇国,赵思林,彭家寅等.解析几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70-73.
[3]王善福.使用Excel和“几何画板”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5):26-27.
[4]刘文芳.基于CT扫描之颅底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0.
[5]霍海玲.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5):49.
【关键词】立体几何;教学;手工实验操作;教育
一、引 言
在数学教学当中,适当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对相应的立体几何进行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在进行手工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几何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了立体几何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二、几何体结构特征相关手工实验操作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认清几何体的具体形态,因而,在课堂中对相应的三维空间进行相应的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等实践操作制作各种类型的几何体,并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制作到具体的认识,将几何体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通过对相应的结构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此能够大致了解到相应的柱、台、球等立体几何体的具象结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的几何体的脑印象,以此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手工实验操作
学生在学习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过程当中,对于抽象的点、线、面关系很容易混淆,因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相应的位置关系,将抽象的视觉关系转换为具象的真切视觉,因而这就需要对相应的点、线、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理解,对此,为了方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需要对相应的点、线、面知识通过实际的手工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看清点与面、点与线以及线与面之间存在的多角度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的记忆.
四、手工实验操作当中的几何体表面积
在教学当中对相应的几何体表面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相应的平面展开图在脑海中不能及时闪现出相应的画面,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表面积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如:用纸板制作相应的几何模型,然后将其展开,得出相应的平面图,学生在自己亲自操作下,能够清楚边与边、点与点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直观地了解到空间形状与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细化,并且将相应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延伸,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手工实验操作对相应问题的解决
对于我国新出版的教材,其中有许多的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而获取相应知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而,学生在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进行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立体几何作为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相应的手工实验操作才能将具体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以此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当前手工实验操作之所以广泛运用于立体几何教学中,其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手工实验操作能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活跃起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后,应当及时地对相应知识进行归纳,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通过及时的课堂回馈,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课堂中的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问题作出解释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困扰,并且还能够缓解课堂中的紧张气氛,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地对相应知识进行理解,因而,这也就说明手工实验操作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
六、结束语
目前,手工实验操作已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而在相应的数学教学当中,手工实验操作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应的立体几何知识的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教学的进步发展,对于手工实验操作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益处,其在根本上便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施娟.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手工实验操作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1):84.
[2]石勇国,赵思林,彭家寅等.解析几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70-73.
[3]王善福.使用Excel和“几何画板”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5):26-27.
[4]刘文芳.基于CT扫描之颅底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0.
[5]霍海玲.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