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与硝酸甘油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硝酸甘油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重大作用,但是,你知道吗?它曾经不是护心良药,而是致命炸药……
  1847年冬,意大利青年化学家苏布雷罗正聚精会神地做着实验:他先在漏斗中装满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然后逐滴滴入一大杯甘油中,边滴边搅拌。没过多久,杯中出现了一种有黏性、像浓鼻涕般的油状物,沉淀在甘油底部,硝酸甘油,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就是提纯,他把所得到的黏稠物耐心地加热、浓缩。然而,还未等溶液烧干,就发出一声巨响,黏性的硝酸甘油“发火”了,苏布雷罗的手和脸都被炸得鲜血淋漓。后来他又这样连续做了几次,同样炸了个天翻地覆,苏布雷罗不敢再试。
  苏布雷罗退却了,但仍然有许多化学家“前仆后继”,结果依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甚至更糟:有的化学家被炸伤,有的甚至被炸死……这样一来,许多化学界人士把硝酸甘油视为禁区,一提起它便“谈虎色变”。
  从实验室走进兵工厂
  那么,硝酸甘油会不会就此沉寂呢?不会,因为还有后来者。
  一位著名的瑞典化学家便对此不以为然。强烈的爆炸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让他从中看到巨大商机:如果能控制这种物质的爆炸性,生产出可控炸药,那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一定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他就是后来发明炸药致富并设立诺贝尔基金的诺贝尔。
  1866年,诺贝尔利用硝酸甘油研制出代纳迈炸药(由硝酸甘油与木粉、硝石和碳酸钙混制而成),然而由于硝酸甘油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震动、撞击或摩擦极易引起爆炸,一般不单独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诺贝尔发明了一种使硝酸甘油稳定的方法,至今已发展到数百种配方,但原理大同小异,都是把硝酸甘油和挥发性低的次级炸药,各类其他配料、黏结剂、填充料等混合在一起,如硝化纤维、硅藻土,等等。
  硝酸甘油最终完成了从实验室走进兵工厂的艰难之途。正是这种广泛用于军工、开矿等行业的炸药,给诺贝尔带来了巨大财富,使他成了“欧洲最富有的人”(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原话)。
  从兵工厂走进制药厂
  说炸药能治病,怕是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硝酸甘油正是从兵工厂走进制药厂的,甚至在医学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诺贝尔发明的硝酸甘油炸药受到广泛欢迎,欧洲不少国家都开始工业生产。不过当时,英国一家生产硝酸甘油炸药的兵工厂却接连发生怪事:几位平时身体强壮的本厂工人,周末在家休息时却接二连三地发生猝死。死者家属怀疑是工厂生产环境差,工人吸入了有毒物质所致,便联名控告老板。警方和有关专家立即组成调查组进入工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工厂车间空气中确实存在硝酸甘油尘粒。
  然而,厂方也提出了疑问:硝酸甘油并不是公认的毒药,它是如何引起工人死亡的呢?再者,即使它有毒,工人的死亡又为何都发生在家中而不是工作现场呢?
  随着医学专家对死者进一步尸检的发现,硝酸甘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凶手”变成“良药”——
  研究人员发现,原来这些工人早就患有冠心病,由于平时吸入硝酸甘油尘粒,心脏冠状血管得以扩张,使心肌供血供氧得以增加,于是病情稳定。周末在家里休息时突然发病,反而是没能及时吸入硝酸甘油尘粒而致!
  这一惊人发现立即引起医药专家重视,他们从中得到了硝酸甘油能治疗冠心病的启示,硝酸甘油也很快从兵工厂走进了制药厂。直到今天,硝酸甘油仍是治疗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药。
  诺贝尔生产硝酸甘油炸药,间接促发了硝酸甘油在医学上的使用,可惜的是,他晚年却因受不了使用硝酸甘油带来的头痛,以及不相信炸药能治病,拒绝服用硝酸甘油,最终被心脏病夺去生命。
  与诺贝尔的不解之缘
  一百多年来,硝酸甘油始终是医生用来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它因此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另一个角度造福于人类。但是其作用的奥秘却一直未能为人们所揭示,科学家们始终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197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药理学家费里德·穆拉德博士对硝酸甘油及其他硝酸盐类扩张血管复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终于发现,这些物质能够分解出氧化氮气体,因而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一种气体能够调节细胞的功能,这一发现使他激动不已,更感到不可思议。他推测身体许多内源性物质如激素等可能也是通过氧化氮而起作用的。但在当时,还没有实验证据支持他的想法。
  差不多在同时,纽约的药理学家罗伯特·菲奇戈特博士,在研究药物对血管的作用时遇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现象:同一药物有时能引起血管收缩,但偶尔又能使血管扩张。菲奇戈特猜想这种变化可能是取决于血管内皮细胞是完整还是被损坏。
  1980年,他以一个“天才”的实验证实了乙酰胆碱只有在内皮完整的情况下才能扩张血管。由此,他得出了一个推论:血管扩张是由于内皮细胞产生了一种未知的信号分子,使得血管壁平滑肌松弛。他把这种信号分子叫做内皮松弛因子。他的这一大胆假设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进行实验,力求找到这种松弛因子究竟是什么。
  路易斯·伊格纳罗博士,一位洛杉矶的药理学家,也参与了寻找内皮松弛因子的工作。他与菲奇戈特合作或相对独立地进行了一系列极具新意的实验分析,终于在1986年得出了结论:内皮来源的松弛因子就是氧化氮。这样,菲奇戈特提出的假设终于被证实了。
  三位科学家的杰出研究结合在一起,使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第一次被发现:气体可以作为机体的信息分子而调节细胞功能,这与已知的化学递质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其意义极为重大。
  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不仅弄清了硝酸甘油扩张心脏血管的机理,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研究领域。他们让人们认识到,从糖尿病到高血压,从癌症到毒瘾,从中风到肠炎,从记忆、学习障碍到败血症引起的休克,从男性阳痿到血管阻塞,从晒伤到神经性厌食,在所有这些病理过程中,氧化氮几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氧化氮的研究还导致了许多新的药物的出现。如风靡全球的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的抗阳痿新药万艾可,便是在这一机理基础上研制的。
  1998年10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当年诺贝尔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主持诺贝尔医学奖评选的瑞典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宣布,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给三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菲奇戈特、费里德·穆拉德与路易斯·伊格纳罗,以表彰他们所发现“氧化氮作为信息分子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与诺贝尔结下不解之缘的硝酸甘油,在百年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又导致了造福人类的新发现,而这一发现又荣获诺贝尔奖。这正符合诺贝尔的遗嘱:“把荣誉与奖金授予做出了最有益于人类的重大发现的科学家”。
  编后:硝酸甘油,又名硝化甘油,本身性质不稳定,易爆炸,但不用担心,因为在做炸药、做药时,加入了一些可以让其稳定的辅料,可以避免这种风险。同时需要提醒的是,诺贝尔让硝酸甘油功成名就,但硝酸甘油的发明者并不是他,而是文首提到的那位意大利化学家——苏布雷罗,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吧。
其他文献
人到老年,消化液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口漱”和“叩齿”等小动作,就能够帮助老年人改善这些症状。  “口漱”,即空口反复鼓动两边腮部;“叩齿”,即上下齿轻轻相叩。除此之外,老年人还可以用舌尖轻舔上颚、用舌头摩擦口腔内侧的牙龈。舌头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腔内前后蠕动,只需少许时间,口腔内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唾液含有大量的帮助消化的酶,增加唾液就可增强消化能力。  此外,我们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由于其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一旦被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往往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再出现腹水,无异于雪上加霜。  那么,如何知道是肝硬化腹水?为什么会有腹水?出现腹水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吗?对于这些问题,患者往往感到非常疑惑。其实,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科学对待这些问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科仅次于白血病的“杀手”。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王顺清介绍,10~25岁的青少年、儿童与60岁以上的老人是再障的主要发病人群。目前
腋窝,又称"胳肢窝",为颈部与上肢间血管、神经通路,是腋窝动脉、静脉、臂丛、腋淋巴结群组织的集合体。它是人体最敏感的"含羞巢"。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部位被别人触摸会不由自主
走一字步缓便秘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指出,运动本身就是改善便秘的天然处方,走一字步针对性更强.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
很多人对美容和保养非常重视,事实上,最需要维护的应该是大脑的健康,为了避免脑部疾患,人们平常就应该做一些脑部保健。比如采用“运动、戒烟、交流、动脑、控酒、养生、防病”的
药枕是在枕头里面放不同的药物,可以对身体起到不同的作用,让人接受“药气”,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我国民间使用药枕,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  功用不凡  药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
傍晚时分,吃完晚饭,许多老人常约上三五邻友,或叫上老伴儿,边散步边聊会儿天,怡然自得。然而,从养生角度来说,散步时最好别说话,否则对老人的身体不好。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有云
久坐之后,可以试着做一下扩胸运动,活动一下,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疲倦。
眼底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和眼外伤的频发,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眼底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但眼底疾病有着诊断难、发现难、治疗难的特点,所以,从40岁开始,应每年检查1次眼底,“三高”患者、高度近视者及青光眼患者更要定期检查眼底。  眼底检查是窥探疾病的窗口  首先,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的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