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 名门之后的“绿色人生”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从诫走了,悄悄地走了。这位“低碳生活”理念的主倡者,曾在许多场合都是“不受欢迎的人”。在他因病淡出人们视野之前,记者对他做过一个下午的专访。对视而坐的梁从诫,神情略显安静,往往让人误解为“严肃”,谈及环保则神采飞扬起来,“温文尔雅的学者+耿直敢言的环保斗士”的两重魅力凸现。
  作为名门之后,梁从诫是低调的,他不喜欢被当作名门之后受人追捧。只有在参与具体环保行动时,他是高调的,在许多重要的环保事件中,他都作为组织者出现,并且身体力行。或许是家族的基因使然,他10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国人居环境奔走呼号……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绿色组织”
  
  199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北京西郊京密引水渠边一座荒废的古塔下,一群知识分子通过聚谈环保得出了一个共识: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组织起来,行动起来。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在一起谈到环境问题的时候,说国外的经验都是公众推着政府走,而不是政府做好了环保规划、环保法律、公布了要求请公众执行。我们谈到中国的环境问题,说中国没有这种团体,而国外当时最有名的是‘绿色和平’,可惜我们中国没有。哪里找这么一股力量从外部来推动政府、监督政府来进一步地把环境搞好。后来,大家就想,既然没有,咱们自己组织一个怎么样,就这么简单开始的。”这个聚谈会议后来被称为“玲珑园聚会”。
  谈起往事时,粱从诫告诉记者有关他名字的来历。他说,自己出生时,父亲正在研读北宋著名建筑家李诫(李明仲)的中国最早的一本建筑专著《营造法式》这本书。“所谓从诫,便是寄,我师从李诫搞建筑了。然而阴差阳错,我搞的却是历史。”
  当年,他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差了6分,遂改学历史(当时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即为梁思成)。1950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人云南大学任教,后调回北京,主要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1988年,他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教授。从1989年开始,他连续4届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本来是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
  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梁从诫真正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缘于一个偶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的乡镇企业大发展之时,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从主流媒体上看到的也都是乡镇企业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息。
  那时的粱从诫创办了一率叫做《百科知识》的杂志,他每天要接到大量的社会来稿。有一天,他从雪片般的来稿中发现了一篇特别的稿件,作者的视角很特别,透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环境问题的忧虑。就是这篇来稿,第一次引发了梁从诫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1994年3月31日,梁从诫在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非政府环保组织——“中华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又称“自然之友”),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以开展公众环保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竭力推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他就是这个组织的灵魂性领袖人物。
  
  名门之后的鼓与呼
  
  提起“梁从诫”这个名字,许多中国人也许并不太熟悉,然而他的祖父和父亲却赫赫有名:祖父梁启超是维新思想家;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则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梁从诫曾笑说自己一生都生活在祖辈和父辈的阴影之下,不过,他也从不讳言自己要利用这样特殊的身世背景来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过:“曾经有人怀疑我,说你做这事就是为了要出风头,说别的名人的后代隔两代都淹没无闻了,说这个梁从诫是挣扎着要从水下浮出水面,最后居然还让他弄出些响动来了,好像我搞环保就是为了要挣扎着冒出水面,弄出些响动来似的……”
  言及上辈及自己的影响,梁从诫微笑着陈述:“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这个信念: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你总得对这个世界有所回报吧。”
  同当年的父亲梁思成一样,梁从诫也曾—直在为北京的旧城保护而奔走。
  “20世纪50年代,我父母提议保护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基本格局没有动——我父亲形容它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人们还在里面居住生活着。那么壮丽的城墙,那么壮丽的城门楼,而且从城墙来讲它有将近800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惟一的孤例,他们希望能保存。当时说什么也要拆,我母亲就直接和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当面辩论,说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将来你们会后悔的,等到你们后悔的时候,你们再盖就是假古董。现在就是完全应验了她的话,北京到处在盖假古董。到我来呼吁的时候,这些主要的东西都已经没了,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小院,我真是觉得很悲哀,但是如果连这一点都不再保护,那北京城就真的只剩下一个故宫,一个北海,一个天坛,其他就荡然无存了。”
  每当有了保护文物、保护四合院、保护胡同的活动,梁从诫都参与,每一次可以呼吁的机会,他都不放过,“挽救四合院,一定要明确产权”这样的话,在各种场合,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对北京生存环境恶化的焦虑,始终萦绕着梁从诫。
  1997年3月,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提出《建议首钢停止2160工程并部分逐步迁出北京》的提案,但没有得到采纳。2001年初,作为北京市奥申委生态环境顾问的他重提此事。为此,他给时任北京市长的刘淇写信,“解决首钢对大气和水的污染,还有交通负荷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把首钢有污染的项目全部搬迁出去”。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复函表示,首钢“2002年以后要逐步停产污染严重的炼焦、炼铁工序,进一步压缩生产规模,最终要将所有炼钢、炼铁等热加工工序转移出去”。
  “首钢搬迁、落户曹妃甸”的消息,让北京市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多年的“顽疾”终于有了确定的指望。“地点和现在确定的一模一样,就在曹妃甸,如果早一点决定变迁,这几年首都的环境质量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糟糕。”面对迟到多年的搬迁决定,梁从诫的心情有些复杂。
  梁从诫的环保义举,赢得广泛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申委环境顾问、雷蒙·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北京 奥组委环境顾问、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一个个奖项或荣誉接踵而至。粱从诫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只是在履行一个公民的职责。“不受欢迎”的“低碳生活”主倡者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从诫的性格比较恰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从诫总是面带微笑,谦和可亲;对那些蛮不讲理的官员和财太气粗的老板,粱从诫从来是不畏不惧,直言不讳,有时甚至疾言厉色,拍案而起。
  1995年,梁从诫和某省一位官员同去一处风景区,官员随手往车窗外丢矿泉水瓶,当梁从诫劝阻他并下车把瓶子捡回来的时候,官员竟极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关系。扔的人多着呢!”梁从诫在给美国《时代》周刊的文章中写道:“这么简单而明显的问题上,我和他一时竟找不到共同语言。”
  在许多场合,倔强的梁从诚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不识时务”、“执拗”、“脾气火暴”、“不撞南墙不回头”之类的风凉话时有耳闻。
  2001年,在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他因为河床干洞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他当面斥费:“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以至于这位官员气得拂袖而去。
  “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梁从诫以身作则,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言行一致: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专门为带筷子而配套使用的“筷子袋”。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他家中的洗菜水,收集起来冲马桶;他住的房子,几十年没有装修;出门办事,他能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
  “自然之友”所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崩废纸印的。非打印不可的资料,都打在废纸张的背面。“自然之友”办公室的许多办公用品,打印机,文件柜、保险柜……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工作人员偶尔聚餐,都实行A A制。在“自然之友”的影响下,周围几家比较太的餐馆也已经用可以循环使用的筷子代替了一次性筷子。到过“自然之友”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工作人员待客只倒半杯水,“免得浪费”。即便是梁从诫的生日,工作凡员亲手制作的赞卡,也仅是一张小小的签满名字的绿色纸片。
  
  永远的“中国公民环保启蒙的先驱”
  
  这些年来,“自然之友”已经累计发展会员1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由会员发起创办的NGO也有十多家。2006年2月,“自然之友”凭活动规模及社会效果、公共决策和社会民众的影响、获取与使用资源的规范性等指标出色而荣获“最具责任感的NGO”称号。
  从2004年开始,粱从诫就有意地淡出“自然之友”的工作。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组织要依靠组织本身的感召力而非个人感召力。在人大有关环境方面立法的会议中,“自然之友”作为惟一一家NGO被邀请,邀请信上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这让他本人十分欣慰。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78岁的梁从诚在与疾病抗争数年之后,因病悄然离开了所热爱的这个世界,一如北京深秋的落叶。据梁从诫的夫人方晶介绍,梁从诫去世的病因是“内脏器官衰竭”。
  直到去世,“自然之友”和梁从诫的家大还不忘一切从简。“自然之友”发出的讣告称,“为遵从梁老及其家人人的意愿,告别仪式婉拒花圈和花篮,一切从朴、从简。”夫人方晶说,“他在环保方面—直身体力行,后事也不希望太过铺张。”“自然之友”的这份讣告在告诉亲朋好友告别仪式的地点后,还特别写上一句,“请大家优先考虐公共交通出行”。
  11月2日,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灵堂。社会各界上千人士自发赶来。逡这位“民间环保的先驱”最后一程。
  这是最简朴的告别仪式之一。告别仪式现场,“自然之友”及梁从诫的家属为公众准备了1000多支白菊、黄菊,为践行老人的环保理念,这些菊花均会循环使用。清华次学的学生送上了一篮从校园里搜集来的银杏树叶,说“这样的做法是对梁先生的最好的怀念和尊重”。
  这位堪称民间环保的领袖人物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却与他热爱的草木山河永久地待在了一起。对这位“中国公民环保启蒙的先驱”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我们每个人在自己选择“低碳生活”的同时,影响,带动更多的人走进这样的生活氛围。
  可敬的老人走了。但是他生前播下的“绿色种子”,已开始在960万平公里的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其他文献
刚刚过去的2010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主审计长江俊辉,作为美国政坛上的一颗华裔明星,又一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11月2日,在美国中期选举中,他以54%的支持率连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主审计长。  背后的华裔身份,让他的连任成功再添一层深意一华裔政治生活的崛起,进而让更多的在美外族居民看到了地位与身份越来越被重视的曙光。“3800万加州人就是我的上司”  2006年,江俊辉成功当选加州主审计长。  
期刊
尽管如今的贵族已不比三百年前那般辉煌与荣耀,可在英国,“贵族”依然是高等级身份、地位、血统的一种象征。2010fg6月,祖籍广东珠海的“华二代”韦鸣恩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男爵,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三位被册封为终身贵族的华人。  20年前,祖籍广东番禺的邓莲如被册封为女男爵,开英国史上华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之先河。2001年,新加坡裔英籍华人曾秋坤步她之后,成为第二位受封贵族的华人。两人被封时分别已50岁、6
期刊
2010年10月底,第二届7坊街新疆艺术进京展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帐篷式的展厅里,一个展台上的几块石头画让每个参观者都眼前一亮,继而又心中一凛。那画中,分明是狼,那“画布”分明是石头。  这是画家马益民的作品——石头画,主题都是狼。他爱画画,却不甘于纸面的力道,转而将笔触落向石头,开创了石头画。在纹理中落墨,似乎是要把油画的色彩融进大漠的万种风情。    独辟蹊径画石头    马益民从小在城市长
期刊
2010年11月27日晚,举世瞩目的广州亚运火炬,在熊熊燃烧了16天之后缓缓熄灭。南粤大地,担负亚运安保重任的广东边防官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过去的16天里,他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未知的挑战,只为实现“平安亚运”的安保目标。为忠实履行“平安亚运”的神圣职责,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11月25日上午,国家亚运安保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公安部党委委员李东
期刊
2010年是黎卓宇学琴的第11个年头,也是他真正迈向世界钢琴大师之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的7月,黎卓宇在世界规模最大、奖金最高的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托马斯库博杯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除了1万美元奖金之外,他还获得了美国奥柏林音乐学院超过20万美元的4年全额奖学金;在11月中旬举办的全世界古典乐坛新生代音乐家崭露头脚的“国际青年艺术家大赛”上,他作为唯一入选的华裔和大赛有史以来最小参赛
期刊
他是宜春人,从2006年来到上高后,就一直跟上高的老百姓在一起,几年来,除了开会和处理文件在办公室,其余的时间全部“泡”在了发展一线。一些重点项目的施行,他要在那里,现场出现紧急问题,他也要在那里。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上高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县内的群众由以前出去打工,变成今天的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而且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笑了。  他就是这里的父母官——县长刘平。他一直强调
期刊
放下来自北京集团总部让他回国担任新职务的电话,付强静静地站在窗前,许久。  明媚透彻的阳光,湛蓝深邃的大海,柔和细致的沙滩以及刚刚建成的特凯岛海滩度假酒店……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让这个在加勒比地区工作了近10年的中国驻外援建干部难以割台。因为有太多故事留在这里,这个前后到过加勒比海地区10余个国家的中国青年,早已将血脉深深地植根在加勒比海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    一举中标,成为当地人刮目相看的
期刊
读书多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称做知识分子?我觉得,不可,特别是当今社会,大学以上学历泛滥,专家泛滥,教授博导泛滥,无良的文人(或称读过书的人但约不可称为知识分子)泛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在古代中国是有相当地位的。读书人往往也以道统自任,欲救民倒悬,致君尧舜。心气高,志向大,只为能到“君”面前。学而优则仕,“士”与“仕”差了一个“人”,古代的“士”不能“仕”似乎就不成其为人。做官成了中国古
期刊
每年的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fonal Dayfor the Eradication 0f Poverty),旨在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这一天,“赤脚”医
期刊
路仁茂,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国乳虎画会会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副院长,北京龙虎书画会副秘书长。12岁开始勤奋自学绘画,15岁考入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组,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国画技法。拜中国书画宗师李苦禅、李燕父子为师后,路仁茂迅速提高了绘画技法,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路仁茂擅长画虎,他将乳虎的形、神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雅拙童趣,憨态可掬,令人过目难忘。如今只要人们提起小虎画就会联想到路仁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