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指導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习题教学,包含着几个必备的环节,诸如精心挑选、有的放矢、答后指导等,从这几个方面实施教学。以“问题”为教学手段,创设创新氛围和创新情境,逐步深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索,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习题;教学;要求;原则;指导
习题课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巩固基础、强化技能、查漏补缺和提升迁移发散等综合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不仅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更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习题教学,包含着几个必备的环节,诸如精心挑选、有的放矢、答后指导等,从这几个方面实施教学。以“问题”为教学手段,创设创新氛围和创新情境,逐步深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索,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习题教学开展的要求
既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习题设置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习题的设置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疑难点设置习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2)习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也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3)习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确实有能力解决。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
(4)习题的设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也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思维的能力,不然学生可就真的就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了。
同时我们要明确,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
(1)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2)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习题的选择原则
语文习题课上,习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法,影响到习题训练的效率,影响到习题训练的效果。那么,如何选择习题呢?
第一,注重基础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觉得自己学得还可以,但考试后成绩总是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更不可能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要发现教材中的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不过很多老师抱怨基础的题目不好选、难选,其实关注教材的课后习题即可。因为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凭借。《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当成为教学课文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课后习题,优化语文教学。
第二,注重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与时俱进的大环境要求之下,对于语文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语文在也不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根据这几年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发现把语文的教学变成一种习题式,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更会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们也希望课堂是能给他们教一些学习方法,针对性的教学更适合现在的学生。
例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设计了以下有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这首古诗,并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按着高考的考点来完成的。
1、找出所有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首联你觉得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3、颔联那两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如何理解“涕泗流”?
6、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分析?
学生整节课思维都能动起来,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问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思路设计的。学生完成的情况也很好。当然在这样设计之后我会把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告诉给学生们,例如古诗词炼字类解题方法、思想内容类解题方法、意境类解题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们也很乐意接受,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的很充实,很有收获。
再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时设计了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②作者說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③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①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②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③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④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⑤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⑥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文章虽然优美但是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写会不会也会写成这个样子呢?
此外学生如果能从优美的文章里面学到除了优美句子之外的东西,学生们是非常愿意做的。现在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这种习题式教学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理念,能让学生真真正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注重灵活性
所选课外习题,要能一题多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道题目做出后,并不是就已经完成,如果能依据语文知识、学科原理和答题规律,产生多种想法,广开思路,提出新的设想,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如:①题型有何特征?解法有何规律?
②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解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涉及哪些基础知识?
③该类题目能否建立一定的解题模型,如何建立?
④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应注意什么问题?
⑤题目能否变形,结论能否推广?等等。
通过一题多思,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建立了课本知识、例题、习题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解题时做到“遇新题、忆旧题、多思考、善联想、想方法、多变换、找规律”。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习题课的教师教学指导
在学生解答语文习题的过程中,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着错误,而在于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如何让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法,将习题课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1、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问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习题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灵活应变的良好思维习惯。
如;在做《太行之力》的阅读时,有一问是“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学生因平时老师讲“如何、怎样”等词就意指考艺术手法,马上就认定此题为艺术手法题,答题就往描写、比喻等方向靠拢。其实此题中涉及了诱误因素,它在“如何”后面设置了一个限制条件“在太行人身上”, 此题实际上考的是内容的概括。可学生固定思维, 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对此,习题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出学生会掉入“陷阱”的原因,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以达到“以错改错”之目的。
2、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解题的错误分析
在语文解题中,学生表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错误有:(1)知识性错误。表现为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读不懂术语词。(2)逻辑性错误。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以现象解释现象;偷换概念等。(3)策略性错误。如不能正确构建解题模式;缺乏整体观念;不善于从反向思考;不能恰当地转化问题等。(4)心理性错误。表现为由于心理能力不足而导致错误;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势态而导致错误等等。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的错误分析,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解题技巧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良好的思维和解题经验等,它是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常规方法解题的同时,应经常加强学生技巧性解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1)提高审题的技巧
教会学生审题,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审题中应帮学生做到:首先对题目的文字要仔细阅读,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到题目中关键字或词,将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通过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明朗。
(2)培养学生独立做题的好习惯
在自习课上,经常看到几个同学在一块商量作业,有的同学题做不出来,经别的同学一点拨,思路豁然开朗,就解出了答案。而这种现象不是好现象。因为高考的竞争,并不是考场上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做题,要求的是学生独立完成。故在平时的训练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不和其他同学商量做题,另一方面课堂上老师也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做的,通过思考能打开思路的教师不能轻易去迅速点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消化解决。我们都知道,做题像个窗户纸,一捅就破。所以平时多给学生思考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捅窗户纸,从而增加他们做题的自信心,延长其思维维度。
(3)培养学生规范表述的习惯,培养准确率意识
同一个题目,同样的思路,若一个同学表达规范,另一个表达不规范,卷面看起来感觉不一样,得分也会不一样。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想好了再写,写的时候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做到语言有序,逻辑有序,思路清晰。多注重解题步骤规范性、表述的规范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只有平时养之有素,训练有素,到高考时才会应付自如。
四、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正确认识习题课教学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方法组织习题课教学,让习题课教学更有效,更高效。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转变,由重知识向重思维过程转变,由重掌握向纠错反思转变,由就题论题向借题发挥转变。真正发挥习题功效,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之目的。
关键词:习题;教学;要求;原则;指导
习题课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巩固基础、强化技能、查漏补缺和提升迁移发散等综合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不仅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更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习题教学,包含着几个必备的环节,诸如精心挑选、有的放矢、答后指导等,从这几个方面实施教学。以“问题”为教学手段,创设创新氛围和创新情境,逐步深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索,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习题教学开展的要求
既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习题设置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习题的设置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疑难点设置习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2)习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也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3)习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确实有能力解决。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
(4)习题的设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也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思维的能力,不然学生可就真的就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了。
同时我们要明确,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
(1)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2)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模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习题的选择原则
语文习题课上,习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法,影响到习题训练的效率,影响到习题训练的效果。那么,如何选择习题呢?
第一,注重基础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觉得自己学得还可以,但考试后成绩总是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更不可能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要发现教材中的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不过很多老师抱怨基础的题目不好选、难选,其实关注教材的课后习题即可。因为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凭借。《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当成为教学课文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课后习题,优化语文教学。
第二,注重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与时俱进的大环境要求之下,对于语文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语文在也不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根据这几年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发现把语文的教学变成一种习题式,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更会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们也希望课堂是能给他们教一些学习方法,针对性的教学更适合现在的学生。
例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设计了以下有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这首古诗,并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按着高考的考点来完成的。
1、找出所有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首联你觉得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3、颔联那两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如何理解“涕泗流”?
6、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分析?
学生整节课思维都能动起来,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问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思路设计的。学生完成的情况也很好。当然在这样设计之后我会把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告诉给学生们,例如古诗词炼字类解题方法、思想内容类解题方法、意境类解题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们也很乐意接受,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的很充实,很有收获。
再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时设计了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②作者說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③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①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②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③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④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⑤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⑥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文章虽然优美但是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写会不会也会写成这个样子呢?
此外学生如果能从优美的文章里面学到除了优美句子之外的东西,学生们是非常愿意做的。现在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这种习题式教学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理念,能让学生真真正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注重灵活性
所选课外习题,要能一题多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道题目做出后,并不是就已经完成,如果能依据语文知识、学科原理和答题规律,产生多种想法,广开思路,提出新的设想,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如:①题型有何特征?解法有何规律?
②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解题的切入点在哪里,涉及哪些基础知识?
③该类题目能否建立一定的解题模型,如何建立?
④在题目的解决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应注意什么问题?
⑤题目能否变形,结论能否推广?等等。
通过一题多思,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建立了课本知识、例题、习题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解题时做到“遇新题、忆旧题、多思考、善联想、想方法、多变换、找规律”。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习题课的教师教学指导
在学生解答语文习题的过程中,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着错误,而在于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如何让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法,将习题课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1、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问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习题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灵活应变的良好思维习惯。
如;在做《太行之力》的阅读时,有一问是“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学生因平时老师讲“如何、怎样”等词就意指考艺术手法,马上就认定此题为艺术手法题,答题就往描写、比喻等方向靠拢。其实此题中涉及了诱误因素,它在“如何”后面设置了一个限制条件“在太行人身上”, 此题实际上考的是内容的概括。可学生固定思维, 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对此,习题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出学生会掉入“陷阱”的原因,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以达到“以错改错”之目的。
2、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解题的错误分析
在语文解题中,学生表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错误有:(1)知识性错误。表现为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读不懂术语词。(2)逻辑性错误。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以现象解释现象;偷换概念等。(3)策略性错误。如不能正确构建解题模式;缺乏整体观念;不善于从反向思考;不能恰当地转化问题等。(4)心理性错误。表现为由于心理能力不足而导致错误;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势态而导致错误等等。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的错误分析,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解题技巧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良好的思维和解题经验等,它是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常规方法解题的同时,应经常加强学生技巧性解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1)提高审题的技巧
教会学生审题,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审题中应帮学生做到:首先对题目的文字要仔细阅读,通过读题弄清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到题目中关键字或词,将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通过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明朗。
(2)培养学生独立做题的好习惯
在自习课上,经常看到几个同学在一块商量作业,有的同学题做不出来,经别的同学一点拨,思路豁然开朗,就解出了答案。而这种现象不是好现象。因为高考的竞争,并不是考场上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做题,要求的是学生独立完成。故在平时的训练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不和其他同学商量做题,另一方面课堂上老师也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做的,通过思考能打开思路的教师不能轻易去迅速点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消化解决。我们都知道,做题像个窗户纸,一捅就破。所以平时多给学生思考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捅窗户纸,从而增加他们做题的自信心,延长其思维维度。
(3)培养学生规范表述的习惯,培养准确率意识
同一个题目,同样的思路,若一个同学表达规范,另一个表达不规范,卷面看起来感觉不一样,得分也会不一样。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想好了再写,写的时候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做到语言有序,逻辑有序,思路清晰。多注重解题步骤规范性、表述的规范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只有平时养之有素,训练有素,到高考时才会应付自如。
四、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正确认识习题课教学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方法组织习题课教学,让习题课教学更有效,更高效。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转变,由重知识向重思维过程转变,由重掌握向纠错反思转变,由就题论题向借题发挥转变。真正发挥习题功效,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