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西部地区正面临大开发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蓬勃兴起、对外开放加速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使西部地区获得更大的发展能量,登上更高的发展平台,焕发更多的发展活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持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西部的安全、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全国整个陆上边境线82%都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跨境民族就有20多个。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我国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凝聚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持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开放与发展步伐,为保持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地区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求新的发展。西部与亚欧腹地沟通,双方合作、互补、共利、多赢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导下,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科技人才、人力资源、工业加工能力以及钢铁、化工、棉花、医药等优势产品,与中亚国家的煤炭、石油、矿产、粮食、民族用品等资源和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双向的产业互补和贸易互惠。在人文相亲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桥梁纽带,西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促进并形成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运输通道变成产业和人口聚集的“经济走廊”。从发展模式看,随着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发展战略支点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正逐步形成“承东启西”的态势,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西北轴”,实现“点轴式”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战略构想共同构成拉动发展交互式覆盖网,通过发挥多元主导和中枢推动作用,实现多中心带动、多圈覆盖,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整个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西部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
(一)整体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政策推动与地方自主发展的全力作用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逐年加快,部分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2013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为19.75%,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速度不断加快、总量逐步提升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内生增长动力正渐进式强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像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截至2012年底,西部地区已建成铁路营业总里程2.7万公里,公路里程120.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5万公里。2013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总规模3265亿元。2014年,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两块“短板”问题。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大开发实施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支持云南向西南开放,内蒙古向北开放,以广西为核心的东盟合作高地,云南向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重点沿边地区的政策措施,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珲春经济合作示范区,内蒙古满州里、二连浩特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允许这些地区先行先试,发挥释放带头作用,率先打开向西开放的新格局。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西部地区共有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当数量的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示范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成为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重要承载体。
(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同俄罗斯、中亚五国、蒙古国等邻国的少数民族均属同一跨境民族,他们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接近、宗教信仰相同,加上生活文化上的广泛联系,成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民众基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遍布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为彼此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招商引资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建议
(一)打造西部各省区联动、互补合作大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避免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西部地区各省区均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但各省区参与经济带建设的优势、职能、定位各有不同,加强各省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非常关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省市区在着力挖掘自身优势的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合力打造基础设施,整合城市布局,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中亚、西亚地区的商品需求,调整出口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完善符合西部特色的工业体系,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能源产业,延伸资源导向的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商。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扩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品质,促进西部地区加速迈入“服务经济时代”。
(三)积极创建合作平台体系
以国家级新区为引擎、以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前哨、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点面结合,积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中—亚博览会”“兰洽会”和“中—阿博览会”等重要会展平台,深化区域协作,推进向西开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港务区,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提升国际化贸易水平。
(四)加强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
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及各类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限制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此,西部地区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基础,加强面向中亚的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能提升附加值的加工型项目落户园区,提升西部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与此同时,鉴于目前西部大中型企业数量和规模有限,应大力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提高西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更好发挥内蒙古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
2013年1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等重要指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也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作为实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点省区和向北开放桥头堡,地位和作用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和任务。一是加快完善通道功能,完善沿线主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通道经济。二是做好境外能源包括矿产等资源的引进,稳步建设能源大通道。三是依托已初步建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国际商贸物流体系,竭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四是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和蒙古国、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为跨境旅游和经贸往来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持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西部的安全、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全国整个陆上边境线82%都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跨境民族就有20多个。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我国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凝聚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持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开放与发展步伐,为保持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地区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求新的发展。西部与亚欧腹地沟通,双方合作、互补、共利、多赢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导下,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科技人才、人力资源、工业加工能力以及钢铁、化工、棉花、医药等优势产品,与中亚国家的煤炭、石油、矿产、粮食、民族用品等资源和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双向的产业互补和贸易互惠。在人文相亲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桥梁纽带,西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促进并形成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运输通道变成产业和人口聚集的“经济走廊”。从发展模式看,随着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发展战略支点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正逐步形成“承东启西”的态势,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西北轴”,实现“点轴式”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战略构想共同构成拉动发展交互式覆盖网,通过发挥多元主导和中枢推动作用,实现多中心带动、多圈覆盖,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整个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西部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
(一)整体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政策推动与地方自主发展的全力作用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逐年加快,部分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2013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为19.75%,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速度不断加快、总量逐步提升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内生增长动力正渐进式强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像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截至2012年底,西部地区已建成铁路营业总里程2.7万公里,公路里程120.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5万公里。2013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总规模3265亿元。2014年,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两块“短板”问题。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大开发实施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支持云南向西南开放,内蒙古向北开放,以广西为核心的东盟合作高地,云南向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重点沿边地区的政策措施,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珲春经济合作示范区,内蒙古满州里、二连浩特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允许这些地区先行先试,发挥释放带头作用,率先打开向西开放的新格局。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西部地区共有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当数量的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示范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成为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重要承载体。
(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同俄罗斯、中亚五国、蒙古国等邻国的少数民族均属同一跨境民族,他们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接近、宗教信仰相同,加上生活文化上的广泛联系,成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民众基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遍布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为彼此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招商引资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建议
(一)打造西部各省区联动、互补合作大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避免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西部地区各省区均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但各省区参与经济带建设的优势、职能、定位各有不同,加强各省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非常关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省市区在着力挖掘自身优势的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合力打造基础设施,整合城市布局,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中亚、西亚地区的商品需求,调整出口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完善符合西部特色的工业体系,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能源产业,延伸资源导向的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商。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扩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品质,促进西部地区加速迈入“服务经济时代”。
(三)积极创建合作平台体系
以国家级新区为引擎、以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前哨、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点面结合,积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中—亚博览会”“兰洽会”和“中—阿博览会”等重要会展平台,深化区域协作,推进向西开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港务区,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提升国际化贸易水平。
(四)加强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
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及各类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限制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此,西部地区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基础,加强面向中亚的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能提升附加值的加工型项目落户园区,提升西部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与此同时,鉴于目前西部大中型企业数量和规模有限,应大力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提高西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更好发挥内蒙古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
2013年1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等重要指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也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作为实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点省区和向北开放桥头堡,地位和作用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和任务。一是加快完善通道功能,完善沿线主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通道经济。二是做好境外能源包括矿产等资源的引进,稳步建设能源大通道。三是依托已初步建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国际商贸物流体系,竭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四是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和蒙古国、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为跨境旅游和经贸往来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