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热爱语文,一切源于阅读,而对于阅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四个教学层次,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个性,捏准了情感这把“金钥匙”,创造出有效的情感朗读。
【关 键 词】 情感;个性;有效
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微上接千载,旁通万里,外及宇宙洪荒,内应方寸翕动,这是生命的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毕生追求的理想是让天真无邪的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母语。热爱语文,一切源于阅读,而对于阅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想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个性,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尝试着给每篇新授课文制定四个层次:
一、自我排雷,清扫障碍
在新授课前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注意音节和汉字的对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在学文中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当然,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语言的感悟也会不同。我尝试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互读互检,全班检查读;这样的朗读训练可以避免几个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其他学生作为绿叶点缀——陪坐、陪读的尴尬场面,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二、激发情感,以读代讲
感情朗读是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刚开始读得流利,但很平淡。我不急着指导朗读,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在墙角捉蚊子的小壁虎,体验被蛇咬住尾巴时的心情。淞皓同学站起来读:“唉呀!一条蛇咬住了我的尾巴,(好痛!)我使劲一挣,(把身子一扭)尾巴断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哪!(作哭泣状)呵,同学们哈哈大笑,掌声如雷……小壁虎回到家里找妈妈,我当壁虎妈妈问:“宝贝,你怎么这么伤心呀?发生什么事了吗?”生(很难过的样子):“妈妈!我的尾巴被可恶的蛇咬断了,我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他们借,可是他们的尾巴都不能借给我,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生慢慢地转身,高兴地叫了起来:“耶!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那天是临时上给一位实习老师听,又是下午第二节课,学生比较疲惫。我试着创设情境,以读代讲、以说代讲,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们入情入境,来自内心的情感的迸发,读得兴趣盎然,读得特别兴奋、特别有感情。学生与文本、与动物们产生共鸣,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情境教学,体验情感
“情境教学”是由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它的好处是情境交融,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人教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做课者紧扣租界,感悟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文第8自然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结合同学读课文中中华不振的句子,特别是租借发生的那件事,让学生感受由于中华不振给旧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屈辱,因此紧紧围绕租借发生的事,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让学生轻声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当学生看到洋人得意洋洋时,就让学生气愤地读相应的句子;当看到巡警非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让学生读出妇女伤心难过的句子;当学生看到中国人都紧紧地握紧拳头,让学生体会悲愤之情。但是,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样呢?看到这一幕,此时你紧握拳头最想做的是什么?让学生发表感想,进行说话练习,此时老师小结:是呀,我们一定要惩处他!指导学生写“惩”字,边板书边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怒放在心里。指导学生读三遍,并在本子上写一个。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的情感体会积蓄到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愤怒时,牵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由惩处再次串起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感受周恩来当时的愤慨之情,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语感情境,捏准了情感这把“金钥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有效的情感朗读,不再让朗读指导流于形式,让学生在着整齐划一的语气中朗读,而是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领悟都统一在自己的个体标准答案下的情感体验,真正有感情地朗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赵介平. 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赵中畅. 刍议小学语文朗读[J]. 软件(教学),2015(4).
【关 键 词】 情感;个性;有效
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微上接千载,旁通万里,外及宇宙洪荒,内应方寸翕动,这是生命的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毕生追求的理想是让天真无邪的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母语。热爱语文,一切源于阅读,而对于阅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新课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想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个性,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尝试着给每篇新授课文制定四个层次:
一、自我排雷,清扫障碍
在新授课前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注意音节和汉字的对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在学文中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当然,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语言的感悟也会不同。我尝试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互读互检,全班检查读;这样的朗读训练可以避免几个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其他学生作为绿叶点缀——陪坐、陪读的尴尬场面,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二、激发情感,以读代讲
感情朗读是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刚开始读得流利,但很平淡。我不急着指导朗读,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在墙角捉蚊子的小壁虎,体验被蛇咬住尾巴时的心情。淞皓同学站起来读:“唉呀!一条蛇咬住了我的尾巴,(好痛!)我使劲一挣,(把身子一扭)尾巴断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哪!(作哭泣状)呵,同学们哈哈大笑,掌声如雷……小壁虎回到家里找妈妈,我当壁虎妈妈问:“宝贝,你怎么这么伤心呀?发生什么事了吗?”生(很难过的样子):“妈妈!我的尾巴被可恶的蛇咬断了,我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他们借,可是他们的尾巴都不能借给我,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生慢慢地转身,高兴地叫了起来:“耶!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那天是临时上给一位实习老师听,又是下午第二节课,学生比较疲惫。我试着创设情境,以读代讲、以说代讲,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们入情入境,来自内心的情感的迸发,读得兴趣盎然,读得特别兴奋、特别有感情。学生与文本、与动物们产生共鸣,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情境教学,体验情感
“情境教学”是由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它的好处是情境交融,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人教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做课者紧扣租界,感悟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文第8自然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结合同学读课文中中华不振的句子,特别是租借发生的那件事,让学生感受由于中华不振给旧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屈辱,因此紧紧围绕租借发生的事,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让学生轻声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当学生看到洋人得意洋洋时,就让学生气愤地读相应的句子;当看到巡警非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让学生读出妇女伤心难过的句子;当学生看到中国人都紧紧地握紧拳头,让学生体会悲愤之情。但是,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样呢?看到这一幕,此时你紧握拳头最想做的是什么?让学生发表感想,进行说话练习,此时老师小结:是呀,我们一定要惩处他!指导学生写“惩”字,边板书边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怒放在心里。指导学生读三遍,并在本子上写一个。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的情感体会积蓄到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愤怒时,牵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由惩处再次串起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感受周恩来当时的愤慨之情,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语感情境,捏准了情感这把“金钥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有效的情感朗读,不再让朗读指导流于形式,让学生在着整齐划一的语气中朗读,而是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领悟都统一在自己的个体标准答案下的情感体验,真正有感情地朗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赵介平. 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赵中畅. 刍议小学语文朗读[J]. 软件(教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