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忽视的重要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ubaozi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花》是一篇集女性作家细腻柔美的情感风格和革命作家深沉真挚的情感特点于一体的优秀小说。探究这篇小说的情感内蕴,人们习惯从意象,如百合花、野菊花等入手,逐渐深入展开。但文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毛竹却常常被忽视。
   文中虽只有三处提及毛竹,但它草蛇灰线,贯通全文。特別是小说收笔在“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见作者对毛竹意象的重视。笔者认为,毛竹是作者精心设计,用以引导读者接近小说主旨的精彩之笔,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一、毛竹的文化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在以竹喻人上,鲜明的寓意有:竹根盘错,象征生命有源、根基稳固;竹体中空,象征虚怀若谷、可塑可造;竹节连连,象征生而有节、有节必露;竹性柔韧,象征弯而不折、柔中有刚……
   竹子品类繁多,毛竹是其中的一种。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纤细、柔美的竹子不同,毛竹粗壮高大,常被用做梁柱、脚手架等。因而,毛竹挺拔刚硬,还象征着顶天立地、责任担当。
   从民俗意义上讲,竹报平安,寓意吉祥和平。唐代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就说“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仅就本文所及稍作列举,毛竹的文化意义不一而足。
   二、毛竹的文学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毛竹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百合花》巧妙地将毛竹意象与通讯员形象结合起来,以有形之毛竹写通讯员的无形之神,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这段描写虚实结合,以竹写人。毛竹生长漫山遍野,不经开化,尽显质朴、自然之气;竹枝绿意盎然,显示生机勃勃、孔武有力。19岁的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甚至有些孩子气。因为害羞,赶路时始终把“我”“撂下几丈远”,休息交流时也“张皇起来”“局促不安”。毛竹和通讯员在生长环境、内蕴气质上十分相似,小说通过毛竹意象寓示这个淳朴大男孩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
   通讯员出身贫苦,拖毛竹的体力活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小说中前后三处写到通讯员的肩膀。肩膀寓意担当。通讯员虽年纪小,稚气未脱,但在民族大义的担当上毫不含糊。“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此处“大军北撤”指的是1945年9月浙苏皖新四军为重庆谈判作出让步而向苏中、苏北撤退的部署。在此时国共对峙形势中,我军并未占有明显优势,但通讯员“自己跟来了”,这表明他有朴素而鲜明的革命意识和使命担当,在精神气度上有毛竹一般的坚毅刚强的特征。
   此外,文中对人物的多处叙述描写都暗合通讯员身上具备“毛竹”品质。
   着眼人物关系,“我”和通讯员、新媳妇和通讯员,在交往的短短数小时内,都是由素不相识到产生误会,到消除误会,到渐生好感,最后到战友(姐弟)情深。情感变化之快看似夸张,却又合乎情理,因为它是建立在真挚的同志情和淳朴的军民情基础之上的,是革命军民间难分彼此、牢不可破的情谊的体现。这与竹根盘结勾连、共生互助的特性相一致。
   着眼人物心理,通讯员率真朴实,虚心而无虚情。他在了解了新媳妇不肯借被的真实原因后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一个大男孩知错后的无措和无奈心理呈现了出来,虽显笨拙,却也真实;“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更显出通讯员的质朴可爱,这也是对此前自己误会新媳妇的歉疚。人与竹在心怀若谷、识时通变的特点上又一致了。
   着眼人物品性,通讯员腼腆质朴,却柔中见刚,意在凌云。前人常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小说虽然始终没有直接将通讯员这名职业军人放在炮火中塑造,但他坚毅刚强的品节显而易见。通讯员的“节”主要表现在主动参军、舍身救助战友上。主动参军显示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标准,努力改变民族命运和社会命运,这是民族大义;救助战友显示其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无私的舍身精神,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这是革命大节。这种“节”又与竹性相合了。
   三、毛竹的教学意义
   要将毛竹具备的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对毛竹意象的深刻内涵还亟待深入挖掘梳理,将其转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资源。
   1.营造宁谧氛围,反衬战争罪恶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一张竹茶几”引出了一个和美安宁的中秋祭月场面,也引出了“我”对“拖毛竹”的通讯员的思念。月象征着团圆美好,童谣彰显童真童趣,营造出天人和谐、喜庆安泰的环境氛围。但这仅是一场短暂而奢侈的精神畅游,随即就发生了残酷的战斗,特别是通讯员壮烈牺牲。两个场面一虚一实,一弛一张,一妍一媸,两种氛围判若云泥,截然对立。竹报平安的美好期待恰恰反衬了战斗的惨烈,突出了通讯员牺牲的出人意料,令人悲痛。
   2.勾连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我”对通讯员态度的转变和几次思绪,联结点都是毛竹。故乡的竹海美景、祭月时孩子们的欢唱场面历历在目。这一幕幕也曾出现在“小同乡”通讯员身上,“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亲近之外还有牵挂,战友情上又加同乡之情,毛竹将小说人物关系勾连得更为紧密了。
   在情节设计上,《百合花》从“我”的视角观察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我”的情感变化细微不外露,是隐匿在叙述中的暗线。作者巧妙设计,让毛竹意象引发“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形成意象组合,凸显小说主旨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在小说结尾处,毛竹与百合花两个重要意象最终相遇了。竹的刚直有节和花的纤柔纯洁完美交织,青翠遇洁白,这也是阴阳两隔的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精神遇合。作出这样的安排,作者显然是有深意的。
   作者巧妙运用色彩的交织来渲染气氛,突出小说结尾的悲剧意味。婚被的枣红色代表着喜庆热烈,百合花的白色代表着纯洁脱俗,而毛竹的青翠则寓意长青不败和希望无限。婚被和百合花的颜色如故,而毛竹(通讯员)黯然失色。小說的情感基调由开头的轻松愉悦,到战斗进行时的紧张焦虑,再到结尾处跌落到伤感哀痛的境地,深层的悲剧意味通过红、白、翠三种色彩的交织、映衬而彰显无遗。
   竹子还象征纯洁的爱情,如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至今豫南的一些地方还有在女子陪嫁中放两根连根竹子的民俗。小说三个主要人物之间除了战友、军民和“姐弟”这三层关系外,年轻人之间那种朦胧的好感、难以言会的倾慕之情,很难说没有爱情的因子,尤其是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一言难罄,莫可名状。当然,这种倾慕爱恋之情朦胧而微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无关婚姻,不违人伦,仅是精神世界昙花一现的一束绚丽火花。
   笔者认为,小说所以要多次强调通讯员“拖毛竹”的信息,是为了揭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微妙情感变化的基础。新媳妇从借被故意为难通讯员,到包扎所找寻“同志弟”,到为通讯员擦身、缝衣洞,最后到夺被、盖被,她对通讯员的情感一直在变化,直至能置年轻女性的羞涩于不顾,做出“解开衣服”“拭着身子”这样跨越性别界限的举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个举动反映的是新媳妇意识底层、灵魂深处的触动,是出于对通讯员的敬重和爱慕,是超越世俗伦理的情感表现。恰恰是“拖毛竹”这样的生活经历(新媳妇未必有,但对此很熟悉)让同是来自农村,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相仿的年纪和心理的新媳妇在与通讯员的接触交往中,碰撞、排斥、吸引而迸射出了亲近、爱慕之情。茹志鹃自己评说《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原因也正在于此吧。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的阶段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黎明主演的《梅兰芳》在全国热映,一股梅兰芳热四处兴起。我收集的旧资料中有关梅兰芳的图片和文字很是不少,我写《文化人结婚记》时,很是不明白当年蓄须明志的梅兰芳,为何要趟那道浑水,后来有著名学者讥讽我的不理解为“见者惊异”,并称梅兰芳“他的底线是不登台,不唱戏,其余都是小节,可不予计较”。若以梅兰芳的底线来衡量另几位名伶,问题就来了。马连良、尚小云、荀慧生均于敌占时期登过台唱过戏,据此而推论他们的大节
19世纪中期,正值欧洲艺术从巴洛克走向工艺美术运动,特别是先拉斐尔派的出现,同时引起各区域性的画派产生,甚至还有画家从事藏书票设计。在不到香烟盒大的画面中,仿佛看到一幅挂在墙面上的画。从此我们在方寸之间,可以告别过去繁琐的纹章,和具有修道院色彩的藏书室的图案,转向与大自然结合的画面;并且有为数不少的成名的画家投入。  爱德华·冯·盖卜哈特(Eduard von Gebhardt),1838年6月1
【案例背景】   对于语文教学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在原有思维里固执地踱步,似乎选择性遗忘“统编教材”已翩然而至的事实,总会在这样的误区里回旋:统编教材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编,可我们还是一篇一篇地教,缺乏整体计划与责任分工,教学后留给学生更多的是课文内容的碎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更不用说让其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了。   《温州市初中教学新常规》中有段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话
黄侃五十岁再著书的缘由    近读《量守庐学记》及续编,对黄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略有所知。他的弟子们几乎都谈到这样一件事,1935年,黄侃(字季刚)在南京做50岁生日(实年49岁),他的老师章太炎赠给他了一幅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语。因为上联末字是“命”,下联“黄绢”用的是《世说新语·捷悟篇》杨修的故事,“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上下联合起来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及与企业相关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有着深深的纠缠。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全局中绕不开的话题。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方面,包括社会各阶层,对这项改革的关注度和争论程度都超过任何一项改革。正因为如此,由贵州大学副校长章迪诚教授编撰、中国工人出版社新近出
这期《咔嚓》比上一期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内容的选择和排版。强调内容和排版,因为封面实在是煞风景。封面上的女士怎么看都感觉不太像受过正规教育的良家妇女。人的位置也安得不是地方,我正在考虑给书包张书皮,实在找不到地方下手拿书。  用镜头表现一个主题,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创意。比如“性”,差的直接图解拍裸体,中等水平像王小慧《花之惑》想把“性”表现得空灵,却很朴实地硬生生用性把好好的花给糟蹋了。水平高
马凯同志的《心声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诗集是在前一本《马凯诗词存稿》的基础上又增补了39首诗汇编而成。这39首诗基本上是近年新作,《心声集》因增补了39首诗,其时代感更强,内容更有分量和价值。  这39首新增补的诗,记述了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记述了马凯同志的所思所想,其内容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而作,为2008年抗震、抗雪而作,为国际上的风云变化而作,为人生感悟而作。
《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的生命历程。    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会有一批奇人异士走上历史的前台,明末清初也不例外。不过,对张竹坡而言,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已渐行渐远,因朝代鼎革而带来的风云激荡也早已尘埃落定。康熙皇帝的个人统治虽然刚步入轨道,但清朝廷对于思想文化的整肃已初露端倪。晚明士人的自由放任与行为狷介也显然不再适合这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张竹坡正是在这个不合时宜的年代开始了自己不合时宜的人生旅途
当下的儿童文学出版无法回避市场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儿童文学与市场还是呈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完全不能超然于市场之外了。  以往,作家们在创作时是不太顾及或很少顾及市场反馈的。我写我的,市场是否接受与我何干?如今,恐怕很少有作家创作时会全然不介意市场的存在了。从一吐为快到尊重读者,从无视市场到在意读者,这是市场化进程中文学发展的必然。中国的儿
经过高一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疫情前期上海各区县针对统编本高一语文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借鉴疫情期间上海空中课堂各校名师的示范课程,针对统编本新教材的单元设计,笔者进行了相关方法与经验的归纳,并且在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加以实践。本文以此为例,将相关实践与反思进行交流。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立足单元整体   统编本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共包括6篇经典文本,具体为《〈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