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5667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频发,催生了大量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作品。从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起,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进行记录、研究。截至目前,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晚清—1948年)和发展阶段(1949年—现今)。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者及其专著、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次,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第三,研究角度和方法逐渐多元化。检阅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尽管进展和收获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如研究格局有失均衡,研究层面尚不深入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仍显单一等。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were frequent, which gave birth to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works that reflect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From Lin Changyi’s “Eagle Building Poetry”, Qing dynasties recorded and studied poetry reflecting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various forms. So fa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nd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Late Qing Dynasty - 1948)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1949 - present). The two stages of research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showing man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researchers and monographs, the number of papers i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continues to expand; secondly, Research on specific issues has been deepening. Thir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have gradually diversified.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since the last century and a half shows that despite the tremendous progres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in future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pattern is unbalanced, the research level is not deep,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single and so on.
其他文献
相比于电子书,我更偏爱纸质书。理由有两点:一是因为我读书时喜欢做笔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我觉得,读书不做笔记,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未必有多少收获。   苏东坡有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一个人读的书多了,整个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带有书卷之气,也即“书生之气”,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交媒体时代,常常听见有人感慨:有书生之气的人越来越少了。君不见,马
期刊
1981年创办的《读者》,转眼间到了而立之年.30年来,《读者》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份优秀的刊物,更是一个为之赞叹的奇迹.显然,《读者》已经不单单是一本刊物,而是作为一种文化
我出生于90年代,小时候一直自诩是个好读书的人。在我眼里,读书最大的乐趣和作用不在于有意义地消磨掉无聊的时间,而是让人的生命更富层次,深入体会到更多情感。隔壁和我同龄的王小二天天满地疯跑,也不过是从一号楼跑到二十号楼,见识到的不过是清晨街头的煎饼摊和傍晚巷尾的包子铺。而我呢,通过读书,心早就飞到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伦敦和殖民时期的美国,在精神上真正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   后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世纪30年代初,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改称资源委员会)从航空救国亟需造就航空工程人才出发,会同中英庚款委员会、军政部航空署、航空委员会等机关,率先在武汉、清华两大
誉称,又叫美称、雅称,是对人和事物的赞誉性的称谓;中国名胜誉称乃是对中国旅游名胜景区的赞誉性、赞美性的称谓。贴切得体的名胜誉称,不仅会使景区富有诗意、增辉生色,提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中国大地民生凋敝.随着战争的深入进行,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工作由混乱逐渐清晰,由单纯的难民收容逐渐转向集难民安置、难民教育与实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的成就往往成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而美术的南通现象的课题研究就是打
期刊
本文以关山月1949年在香港活动为中心,借助近年来发掘的关山月的文献资料以及“人间画会”的美术阵地《大公报》《新美术》副刊文献档案,考察1940年代末香港左翼美术社团为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