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事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动的一项事业,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参与力量。多年来,我省共青团组织坚持把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在关爱青少年、扶贫开发、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社区建设、助老助残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推进,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我们将立足于贯彻落实规划,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服务党政大局的能力,把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打造青年身边的共青团”的重要载体,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增强志愿精神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把广大青年汇聚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从1994年开始,我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经历了起步探索、巩固提高、深化拓展和整体联动四个发展阶段。20多年来,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协作、共青团承办、全社会参与,青年志愿者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到2016年底,全省共有注册青年志愿者近550万人,青年志愿者组织约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基地)1万多个,每年参与各类重大赛会的青年志愿者达3万人次。
当前,全省青年志愿者工作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品牌项目不断涌现。全省共青团围绕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着眼社会所急、群众所需,培育了“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希望来吧”、“关爱行动”、助残“阳光行动”等一批重点服务项目,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0多年来,我省共组织10190名大学生奔赴西部多省和苏北五市等地区,参与“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志愿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0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开展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不断深入,在社区、学校共建设关爱阵地3千多个,其中实体化、标准化“希望来吧”291个。2816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实现组织结对,结对青年志愿者组织2600家,960394名农民工子女完成结对,结对率100%。志愿者还常年为流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
二是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志愿服务事业迈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阶段。团组织除了对志愿服务组织科学化指导,对广大志愿者专业化培训外,还连续举办全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整合志愿服务社会资源,培育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促进我省志愿服务事业社会化、常态化发展。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发“志愿者打卡器”APP等管理系统,完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将志愿者的登记注册、持证上岗、服务记录、表彰奖励等用信息系统固定下来,打造志愿服务管理“枢纽”和资源交换平台。
三是服务方式推陈出新。各地坚持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形成了志愿者协会、分会、基层团队和服务基地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组织网络。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广场服务、上门服务、结对服务、大型活动服务和专业服务等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打造了一批批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南京青奥会共有2万名“小青柠”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南通“江海志愿者”弘扬的“凡人善举”如浩荡春风享誉全国。镇江骨髓捐献“生命志愿者”达1.46万人,成功捐献骨髓的志愿者62人,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盐城特大风雹灾害发生后,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抢险救灾行动,共派遣155批次3200余人次的救援力量参与灾区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高度赞扬。
目前,共青团正进入“改革时间”。青年志愿服务离群众最近、离青年最近,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我们将站在全局高度,突出青年特点,遵循客观规律,谋划和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自身改革,真正让志愿服务各项工作走到青年身边,着力打造青年身边的“志愿服务生态圈”。把城乡社区作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载体,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切实加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理论建设等全方面,整体提升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水平。
注重平台建设,培育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共青团要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组织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把培育和扶持各种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型社团作为工作重心,做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依托团组织和团属青年组织的优势资源,对导向正确、管理规范、工作有效的青年志愿组织,进行帮扶支持、资源共享、项目创新,促其发展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力量。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托企业或社区,向法人团体方向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让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建到青年身边,融入青年生活,构建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最大程度把青年凝聚起来、团结起来。
注重资源整合,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当前,志愿服务事业亟待汇集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力量,整合资源、提升品质。青年志愿服务更需与社会环境相融合,通过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与影响来鼓舞和吸引更广泛的青年参与,促进青年志愿服务不断社会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为此,我们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依托党政力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把志愿服务阵地建到青年身边,着力构建社区+青年志愿组织+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项目“四轮驱动”工作格局。同时,广泛联系行业志愿服务团队、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促进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年身边实现网络化、有形化、日常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开展,扩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注重机制保障,完善青年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志愿服务机制保障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支持和通力合作。加強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推动相关立法来积极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实施登记注册、系统培训、合理使用、有序调配、宣誓上岗、记时考核、参评表彰、联合激励等相关制度,使青年志愿服务开展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保证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健康发展。加快完善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提供有效的对接平台,保障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之间高效对接。健全培训辅导机制,对注册志愿者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建立志愿信用激励机制。我们将联合省信用办等单位出台“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行动计划”,完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制定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建立“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定期给予评估和奖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晋升、就业等方面对优秀青年志愿者给予优先考虑,调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推动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真正地惠泽于青年。
注重互联网转型,形成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特色。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通过腾讯公益、凤凰公益、壹基金、淘宝公益等载体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我们将借助互联网“快车道”,利用互联网开放、高效、便捷、共享等优势,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路径。打造志愿服务新业态。运用“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新领域和新模式,大到网上公益众筹,小到活动微博转发,让“人人公益”成为可能,推进全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突出志愿服务精准化。发挥“互联网+”信息互通共享的优势,促进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引导“志愿服务定制化”,推动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强化志愿文化传承性。依托漫画、动漫、VR等载体,发掘志愿服务感人事迹,创作线上志愿文化产品,弘扬“志愿的青春最美丽”等志愿理念,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把影响力带到青年身边。
责任编辑:刘卫东
从1994年开始,我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经历了起步探索、巩固提高、深化拓展和整体联动四个发展阶段。20多年来,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协作、共青团承办、全社会参与,青年志愿者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到2016年底,全省共有注册青年志愿者近550万人,青年志愿者组织约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基地)1万多个,每年参与各类重大赛会的青年志愿者达3万人次。
当前,全省青年志愿者工作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品牌项目不断涌现。全省共青团围绕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着眼社会所急、群众所需,培育了“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希望来吧”、“关爱行动”、助残“阳光行动”等一批重点服务项目,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0多年来,我省共组织10190名大学生奔赴西部多省和苏北五市等地区,参与“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志愿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0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开展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不断深入,在社区、学校共建设关爱阵地3千多个,其中实体化、标准化“希望来吧”291个。2816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实现组织结对,结对青年志愿者组织2600家,960394名农民工子女完成结对,结对率100%。志愿者还常年为流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
二是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志愿服务事业迈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阶段。团组织除了对志愿服务组织科学化指导,对广大志愿者专业化培训外,还连续举办全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整合志愿服务社会资源,培育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促进我省志愿服务事业社会化、常态化发展。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发“志愿者打卡器”APP等管理系统,完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将志愿者的登记注册、持证上岗、服务记录、表彰奖励等用信息系统固定下来,打造志愿服务管理“枢纽”和资源交换平台。
三是服务方式推陈出新。各地坚持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形成了志愿者协会、分会、基层团队和服务基地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组织网络。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广场服务、上门服务、结对服务、大型活动服务和专业服务等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打造了一批批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南京青奥会共有2万名“小青柠”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南通“江海志愿者”弘扬的“凡人善举”如浩荡春风享誉全国。镇江骨髓捐献“生命志愿者”达1.46万人,成功捐献骨髓的志愿者62人,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盐城特大风雹灾害发生后,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抢险救灾行动,共派遣155批次3200余人次的救援力量参与灾区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高度赞扬。
目前,共青团正进入“改革时间”。青年志愿服务离群众最近、离青年最近,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我们将站在全局高度,突出青年特点,遵循客观规律,谋划和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自身改革,真正让志愿服务各项工作走到青年身边,着力打造青年身边的“志愿服务生态圈”。把城乡社区作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载体,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切实加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理论建设等全方面,整体提升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水平。
注重平台建设,培育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共青团要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组织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把培育和扶持各种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型社团作为工作重心,做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依托团组织和团属青年组织的优势资源,对导向正确、管理规范、工作有效的青年志愿组织,进行帮扶支持、资源共享、项目创新,促其发展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力量。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托企业或社区,向法人团体方向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让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建到青年身边,融入青年生活,构建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最大程度把青年凝聚起来、团结起来。
注重资源整合,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当前,志愿服务事业亟待汇集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力量,整合资源、提升品质。青年志愿服务更需与社会环境相融合,通过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与影响来鼓舞和吸引更广泛的青年参与,促进青年志愿服务不断社会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为此,我们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依托党政力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把志愿服务阵地建到青年身边,着力构建社区+青年志愿组织+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项目“四轮驱动”工作格局。同时,广泛联系行业志愿服务团队、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促进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年身边实现网络化、有形化、日常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开展,扩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注重机制保障,完善青年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志愿服务机制保障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支持和通力合作。加強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推动相关立法来积极构建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实施登记注册、系统培训、合理使用、有序调配、宣誓上岗、记时考核、参评表彰、联合激励等相关制度,使青年志愿服务开展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保证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健康发展。加快完善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提供有效的对接平台,保障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之间高效对接。健全培训辅导机制,对注册志愿者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建立志愿信用激励机制。我们将联合省信用办等单位出台“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行动计划”,完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制定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建立“星级志愿者”认定制度,定期给予评估和奖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晋升、就业等方面对优秀青年志愿者给予优先考虑,调动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推动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真正地惠泽于青年。
注重互联网转型,形成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特色。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通过腾讯公益、凤凰公益、壹基金、淘宝公益等载体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我们将借助互联网“快车道”,利用互联网开放、高效、便捷、共享等优势,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路径。打造志愿服务新业态。运用“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新领域和新模式,大到网上公益众筹,小到活动微博转发,让“人人公益”成为可能,推进全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突出志愿服务精准化。发挥“互联网+”信息互通共享的优势,促进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引导“志愿服务定制化”,推动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强化志愿文化传承性。依托漫画、动漫、VR等载体,发掘志愿服务感人事迹,创作线上志愿文化产品,弘扬“志愿的青春最美丽”等志愿理念,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把影响力带到青年身边。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