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生态课堂是指从原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用原生态的观点审视今天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和谐,它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与学习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勃发、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迸发。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恰当的取舍,瞄准课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惑点、语言学习的生长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为一般读者走进课文,阅读教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再走出课文,站在学生角度,对课文语言进行体味涵泳,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引导学生抓住闰土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进而探究和感悟作者的感情。其次,教学方法精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精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武器。方法的预设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关键是能否为学生喜欢和接受,是否简便实用。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由于课文选取的是孔乙己的生活片段,为了让学生对孔乙己有充分的认识,我就设计了观看孔乙己连环画的环节。学生很喜欢,看着图片争先讲述内容。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孔乙己》的结尾,学生热情高涨,写完后还主动讨论交流。再次,教学语言精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有人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只有不懈追求教学语言艺术,把工夫下在平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二、构建生态语文课堂,需求关注课堂精彩生成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去读去悟,那么,课堂将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精彩。如我们曾让学生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还选择了陆游的《咏梅》等作品。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倾听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到了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领略到了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在把学生领进这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后,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且配以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吻合的乐曲,让学生反复读。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课堂上出现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借梅花表现的是自己和共产党人不会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低头的决绝,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信心。学生站在了现实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有的说柳宗元的《江雪》虽然表达了对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的同情,但气势显得太不雄壮了;有的说王安石的《梅花》所称贊的也就是那数枝梅,怎不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改变封建帝制旧中国的命运呢?还是毛泽东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虽然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已在充当着精彩生成的课堂主人。
三、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这里说的互动不限于传统课堂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置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交流与合作中,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互动课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这样,语文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心灵对话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教学中的设疑解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只是在设疑时,一定要巧妙,问题问得要到位,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模拟课本内容,再现生活,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尝试雕刻一件东西,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讲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课文,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让学生编排课本剧,组织课堂竞赛,等等,这些课堂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生机。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自然灾难片、到生态保护基地参观,体验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环境绿化、进行低碳环保产品的宣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四、构建和谐文化环境,切实感受原生态的和谐
语文课堂要创设和谐的文化环境,必须从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方面入手。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布置,比如励志名言、校风班风等宣言标语、名人介绍与座右铭及文化墙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表层的文化环境就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影响师生行为。“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创办班报、手抄报、黑板报、书法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语文活动,把教室布置得充满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精神文化包括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形成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正义感等。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知识底蕴和理想追求、学生群体的共同目标和精神风貌及师生、生生间的和谐融洽度等,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文化环境。创设生态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就是要凝聚课堂中的各种力量,创建多元文化空间,使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和谐共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文化相对论者”,以对话者和参与者的姿态,积极地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沟通、合作,在合作中,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这种课以环境与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生态之美。
总之,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参与的每个主体都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才智的绽放、思想的撞击、灵魂的对话。这一课堂的模式,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以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为根本、以互助合作为动力,让生命奔放而舒展,再现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恰当的取舍,瞄准课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惑点、语言学习的生长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为一般读者走进课文,阅读教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再走出课文,站在学生角度,对课文语言进行体味涵泳,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引导学生抓住闰土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进而探究和感悟作者的感情。其次,教学方法精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精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武器。方法的预设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关键是能否为学生喜欢和接受,是否简便实用。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由于课文选取的是孔乙己的生活片段,为了让学生对孔乙己有充分的认识,我就设计了观看孔乙己连环画的环节。学生很喜欢,看着图片争先讲述内容。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孔乙己》的结尾,学生热情高涨,写完后还主动讨论交流。再次,教学语言精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有人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只有不懈追求教学语言艺术,把工夫下在平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二、构建生态语文课堂,需求关注课堂精彩生成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去读去悟,那么,课堂将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精彩。如我们曾让学生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还选择了陆游的《咏梅》等作品。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倾听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到了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领略到了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在把学生领进这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后,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且配以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吻合的乐曲,让学生反复读。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课堂上出现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借梅花表现的是自己和共产党人不会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低头的决绝,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信心。学生站在了现实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有的说柳宗元的《江雪》虽然表达了对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的同情,但气势显得太不雄壮了;有的说王安石的《梅花》所称贊的也就是那数枝梅,怎不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改变封建帝制旧中国的命运呢?还是毛泽东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虽然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已在充当着精彩生成的课堂主人。
三、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这里说的互动不限于传统课堂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置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交流与合作中,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互动课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这样,语文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心灵对话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教学中的设疑解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只是在设疑时,一定要巧妙,问题问得要到位,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模拟课本内容,再现生活,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尝试雕刻一件东西,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讲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课文,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让学生编排课本剧,组织课堂竞赛,等等,这些课堂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生机。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自然灾难片、到生态保护基地参观,体验自然生态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环境绿化、进行低碳环保产品的宣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四、构建和谐文化环境,切实感受原生态的和谐
语文课堂要创设和谐的文化环境,必须从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方面入手。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布置,比如励志名言、校风班风等宣言标语、名人介绍与座右铭及文化墙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表层的文化环境就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影响师生行为。“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创办班报、手抄报、黑板报、书法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语文活动,把教室布置得充满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精神文化包括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形成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正义感等。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知识底蕴和理想追求、学生群体的共同目标和精神风貌及师生、生生间的和谐融洽度等,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文化环境。创设生态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就是要凝聚课堂中的各种力量,创建多元文化空间,使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和谐共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文化相对论者”,以对话者和参与者的姿态,积极地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沟通、合作,在合作中,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这种课以环境与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生态之美。
总之,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参与的每个主体都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才智的绽放、思想的撞击、灵魂的对话。这一课堂的模式,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以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为根本、以互助合作为动力,让生命奔放而舒展,再现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