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周边的民间技艺及传承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s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我特地挑了几个周末,约了几位友人,前往拉萨周边的达孜县、尼木县、墨竹工卡县,走访当地的制陶、煅铜、雕刻、绘画等手艺人。
  我们寻访的对象,是这些地方的普通村民,他们在自己的村落里年复一年传承着某项古老技艺,大多没有传承人的特殊身份。

白纳村


  从拉萨市中心出发,驱车30公里左右,进入了德庆镇的地界。马路两旁的民居里,传出叮叮当当煅铜的声音,吸引我们停了下来。随意敲响其中一户人家的大门,过路的村民说这里是白纳村丹增的家。
  丹增这天去了拉萨哲蚌寺接洽活计。他的儿子阿旺列谢接待了我们。阿旺列谢24岁,很腼腆,对于自己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阿旺列谢解释说,辍学是因为更喜欢在家煅铜,看火光红得耀眼、铜片清脆作响,他觉得很踏实。他的弟弟和妹妹,分别在林芝和拉萨读高中。
  阿旺列谢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煅铜技艺。现在,他与父亲的另外两个学员——比自己大两岁的旦增曲扎、39岁的尼玛一起煅铜。他们主要锻造佛像,而佛像几乎由各大寺庙预定,他说有时也有区外订单,比如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赞寺就定制过他们的佛像。
  摆在院子里的一尊刚刚锻造完的铜像很像千手观音,阿旺列谢说藏语叫“杜嘎尔”,是他们费时三个月才完成的,由那曲地区安多县一座寺院定制,目前只剩下鎏金程序就可以安置进殿堂了。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年长的尼玛不为所动地在一旁敲打铜片,两个年轻人则乘机休息下来,用半生不熟的汉语与我们交流。他们现在虽然都有手艺在身,但铜佛的关键部位脸部,还是由父亲丹增打造,其他部位则由他们分工制作。两个年轻人脸上被熏烤得满是烟火色,厚重而浓密的头发随意蓬乱着,透出藏族小伙子那种轮廓分明的帅气。
  白纳村有600多年的铜佛制作历史,精美的工艺远近闻名。村里现在有九处铜佛制作点,其中几处已经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巴村


  从拉萨驱车约65公里左右,有个塔巴村,位于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塔巴村的传统制陶技艺,是墨竹工卡县比较有名的文化品牌。然而,当我们进入村中,却没有感觉到制陶的气氛。路遇几个妇女,我们下车打听,没想到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告诉说,这里没有制陶的人家。我于是转问:有没有卖陶器的,他们说格桑老人家里有卖。
  我请67岁的次仁阿妈帮忙引路。她告诉我,自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以前是有不少制陶的,但现在都出去打工了。
  大概2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格桑老人家门外。风很大,屋外堆砌的一些残次陶器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格桑老人应声蹒跚着步伐走了出来,两个小孙子蹦跳着跟在身后。听了我们来意,他抱歉地说:现在没有陶器了。
  我们不甘心就这样一无所获地返回,再追问:有旧的也可以,我们很想看看。老人想了想,折回家里捧出两件上釉的陶器——酒壶和炉、锅套具。他说这是自己留下的,没打算出售。
  格桑老人今年72岁了,从事制陶已有36年,他说这几年村里的制陶量越来越少,“不过今年9月会再制陶,有几个工匠会来帮忙。”老人邀请我们那时再来看看。
  据了解,早在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历史的厚赠,不知道这个有名的制陶村会何去何从?

曲水村


  在拉萨市西南面140公里處,是名声远扬的尼木县。尼木县的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被并称为“尼木三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从尼木县城驱车8公里,我们到达“尼木三绝”之一的雕刻之乡——普松乡。尽管是周末,副乡长普布次仁得知我们想看看普松的雕刻,十分热情地跨上自己的摩托为我们带路,领我们来到普松乡曲水村7组25号的丹增朗杰家。
  丹增朗杰的家位于一座半山腰上,屋里用陶制火炉温着酥油茶,卡垫床上放着一些未完成的木雕作品,大多是经文一类的。
  丹增朗杰今年30岁,他和45岁的哥哥斯曲是当地有名的木雕工匠,弟兄俩没有分家,几代人住在一起。两个侄儿都读过初中,承继了父辈的手艺,目前已经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木雕工作。
  家里存放的一块泛黄的、浸着油渍的半米多长的经版,表明着他家的木雕世家身份。那块经版是木质的,但常年使用油墨和酥油,已让它变得温润如玉,颜色古旧,一看就是传家宝。丹增朗杰只记得爷爷和父亲江白都会木雕手艺。问到更远的几代人,他就憨憨地笑着,无可奈何地摇头。副乡长普布次仁遗憾地说:“可惜他哥哥斯曲这些天去甘丹寺了,他对这些历史渊源说得明白一点。”丹增朗杰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木雕作品,以经文、佛像为主,兼带一些旅游品的小件。他介绍说,木雕不容易速成,从小跟着师傅一起做,学会刻字也要四年,学会刻图要五年以上,没有师傅带就更久。
  丹增朗杰从13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每年除了春耕、春播、秋收这几个时段,他们一家要去地里忙活。其他时候,他和哥哥、侄儿都要忙于木雕活。按他的统计,一年有九个月可以制作木雕。
  从丹增朗杰家出来,我们又去村口的“普松乡曲水村扶贫开发经版雕刻厂”看了看。该厂是2011年县农开办投资30万元修建的,乡里联合了25户木雕匠人在厂里做工。普布次仁副乡长介绍说:村里368户人家,有188人从事木雕技艺。
摆在院子里的一尊刚刚锻造完的铜像。
风很大,屋外堆砌的一些残次陶器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

尚日村


  尼木县塔荣镇尚日村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手工艺,也没有引人瞩目的非遗产品。但驰名中外的“尼木三绝”分布在尚日村的周围,传言长期以来,采购“尼木三绝”的商人们都习惯聚集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尚日村。
  26岁的村支书其美是拉萨人,2010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3年调到尚日村工作。虽然工作性质与自己的专业很有距离,但他十分尽心尽责地做着村支书的工作。听村民说我们从拉萨赶来,他立刻结束了自己在外的工作赶回了村委会。
  其美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村里的基本情况。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张“雕刻绘画专业村”称号的照片,是尼木县人民政府2005年授予尚日村的。
  介绍完本村概况,其美带我们来到了位于村口的尚日村传统手工艺经幡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傍晚时分,合作社已经下班,40岁的负责人多布拉正还没有离开,他拿出墨盒、刻板、布卷、滚轴等工具,为我们展示了印制经幡的过程。每压一次滚轴,他都运足力气来回几遍,才可以保证经文清晰。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
  断断续续的走访,就这样在尚日村画上了句号。
虽然图案以喷绘为主,但有的细节还是需要手绘
丹增朗杰雕刻的格萨尔王
其他文献
天上升起弃山星 清净微寒好沐浴  强烈阳光晒水热 皎洁月光射水寒  待到弃山星升起 清净微寒好沐浴  ——西藏民歌  西藏的天然药浴,拉萨沐浴节  沐浴节,诚如其名,是高原人民集体沐浴的节日。  在拉萨众多的节日之中,沐浴节绝对称得上是美妙而壮观的。据藏民间传说,沐浴节洗浴可以洗去疾病,男人强身健体,女人活血化瘀,同时也能带来来年的吉祥和好运。所以,每年沐浴节来临之际,男女老少不约而同走进就近的天
在广袤的西北夜空中,有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与这些星星遥遥相对的,是苍茫的戈壁滩。在这戈壁滩,有一座名为格尔木的小城,潜伏在山脉的褶皱里。那片大地既朴素生动,又躁动安宁;既有生命的庄严肃穆,又有生活的斑斓绚丽;那里体现的,既是大自然造化的博大浩繁,又是人类创造力的无穷无尽。  格尔木很年轻,仔细算来,只有68岁。它的起点,是跟一把铁锹有关。1953年,慕生忠将军带着部下前来开拓修建青藏公路,那时的格
十一世班禅大师(宋家丽 / 图)  十一世班禅大师是嘉黎县一位牧民的儿子,在我仅有的几次跟随他在藏区调研和举行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深深地被大师对家乡浓厚的情感所感动。面对普通百姓,大师没有一丝的矜持和自傲,而是满怀慈悲和关怀。  2016年7月29日到8月9日的12天里,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班禅不顾旅途疲劳和高原缺氧,先后赴藏北地区孝登寺、嘉黎县拉日寺和阿扎寺礼佛,并为信众摸顶赐福,还
珠峰的路  前往珠峰景区,可以从拉萨西郊客运站乘车到达定日,车沿着中尼公路行驶,经过日喀则,到达定日新县城,路程总计670公里。然后换乘当地人经营的小商务车,经过帕卓沿着简易公路南下,也即驴友所说的搓板路,行程110公里到达珠峰北麓,海拔5141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绒布寺分上绒布寺和下绒布寺,最先到达的是下绒布寺,此时已经可以看见珠峰全貌。  驱车继续前行大约5公里到达一个开阔地带,即旅游
17岁的少年格扎,生活在香格里拉腹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且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长年帮村民锁们放马,格扎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因此大家又叫他“野马”,并几乎忘了他的真名。  格扎的妹妹因心脏手术,急需一万元,可对家境贫寒的格扎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几乎绝望的阿妈和日渐虚弱的小妹,野马发誓一定要从死神手中把小妹夺回来……省城举办宣传奥运精神的长跑比赛,第一名将获得奖金一万元。野马当即决定,从香格
做廚师没有捷径,尤其是藏菜这一菜系。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藏菜厨师,全靠手上的功夫和眼里的细节,只有多学、多练、多琢磨。  在拉巴次仁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拉萨现代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下称拉萨职校)已经接连举办了好几场大师进校园活动,最近在这个教室上课的是中式面点师培训班。  之前学员们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刀工和颠锅,和面、搓条、下剂子、擀皮也学得差不多了,包子、饺子、烧麦、花卷对于他们,可以说已经信手
伊尔-78M-90A原型机  2017年11月29日,俄罗斯最新研制的伊尔-78M-90A空中加油机首架原型机从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之星-SP”,飞机制造厂下线。2018年1月25日,编号为0201的该原型机在“航空之星-SP”飞机制造厂下属的机场首飞成功。伊尔-78M-90A空中加油机是伊尔-76MD-90A运输机的空中加油改型。作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内独立生产的首架空中加油机,伊尔-78M-
拉丁学名:Garrulax affinis。  形态特征:黄腹柳莺是较为常见的小型鸟类(体长88-106mm),无中央冠纹和侧冠纹,亦无翅上翼斑。上体暗橄榄褐色;翅和尾羽褐色,羽缘染以橄榄黄;眉纹宽阔,自鼻孔延伸到颈后,呈黄色;贯眼纹暗褐色。脸颊和下体深鲜黄色;颈侧、两胁、腹染以橄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浅橄榄黄色。两性羽色相似。虹膜褐色;上嘴暗角褐色,下嘴浅黄角色;跗蹠和趾淡黄褐色,或浅绿褐色到黑色
2015年10月4日,中新社发文称,中国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在澜沧江上游重要支流扎曲干流上发现了300余平方公里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并称这一区域为“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此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位于杂多县昂赛乡境内,它或由近水平巨厚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等原因形成的。这处“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陡崖等千姿百态的地貌
80年代初,我还在读初中,从父亲手上借了一台“华山”135胶片相机,机器很小、纯手动的。然后自己攒零花钱、买黑白胶卷,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拍,拍出来后,只是冲出来,然后再用放大镜仔细看,觉得可以晒的,再拿出去晒。那就是我摄影的起点。  再后来,从上大学、到刚开始工作那几年,间断的一个人背包在国内游玩,并手持从父亲那里借来的相机,开始在户外运动中用镜头记录每一个小小的瞬间。  1997年,我挎着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