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惊悚乐活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06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21日至25日,第9届伦敦国际恐怖片电影节(FrightFest)标榜出“最诱人的结合:必看影片和未被发掘的宝石”,并且承诺“比以往更大、更冒险、更刺激”。这个奇幻恐怖世界上映凯利·蕾莉(Kelly Reilly)主演的《伊甸湖》(Eden Lake)(见左上图):周末,幼儿园老师杰妮和男友到伦敦郊外的湖边度假,一个小孩神出鬼没的袭击却让他们不得不像玩“猫和老鼠”游戏般与之周旋,而最后这种游戏却被推至异常恐怖的境地……
  


  
  东恐西惧
  
  研究英国的恐怖片,需要提及日本。一样涉嫌“岛国情结”的两个国家均有不同凡响的恐怖片传统;就风格而言,英国也似乎更加亲近日本而非好莱坞。1953年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一部英国电影学院的必学片目——他们偏爱这部影片的最后一镜:这是一个一家三口在海边嬉戏的缓慢优柔的长镜头——海浪漫漫,笑语呢喃,然后镜头缓摇向天空,忽然一声枪响——极端扭曲地以杀人突然结束全片。1976年,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东方学》(Orientalism)中强调出“殖民地文化”(即曾经受到西方权力给东方殖民地国家留下的文化烙印:这包括对西方文明和科技的继承以及幽闭而扭曲了的本土文化)。1971年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在其《日本电影:电影风格和民族性格 》(Japanese Cinema, Film Style and Nation)中将之提及与电影结合,并道出异国电影文化间的选择性共鸣。虽然不确知对于贞子黑发掩面的很东方的抖动,西方观众的心理承受如何,但是中田秀夫1998年版的《午夜凶铃》在英国获得的认可远远超过后来好莱坞的翻版。2000年深作欣二的《大逃杀》更加以“将问题推至绝境”的思路和英国具有浓郁原创色彩的《暗袭》(The Descent)等影片发生暗合。
  
  英式商业恐怖片
  
  《暗袭》,这部2005年“年度恐怖电影”的故事其实也在俗套里:6个女人岩洞探险,结果出口坍塌,只好另谋出路——于是有了食人怪、自相残杀和出人意料的结局等;然而,全系女性的大胆形态和利用情节起伏(结尾风平浪静却又急转直下)造成的强大现实感,最大程度地强化出普通人的恐惧和求生本能,而这些将这部恐怖片推至心理分析的手术台,使各色专家学者进而“解构”出人格分裂、人类恐惧和幽闭症等等。这强烈体现出英国对于古老的恐怖类型电影的逆反,而对新力量的探索从未间断。
  影片导演尼·马萨(Neil Marshall)早在2002年就曾拍过一部颇具水准的《狗战士》(Dog Soldiers)。该片上映一天就创下英国恐怖片最高首映票房纪录,继而横扫法国票房,被权威评为最有风格、最狂、最丧的恐怖经典,有人甚至预言英国恐怖电影新浪潮降至。虽然这个浪潮并没有起来,但是尼·马萨,这个典型的英国“70后”艺术家,的确让人对英国商业电影产生了一些期待。他自己创作剧本,强调剧情张力,结构严谨,每个故事都分布着密集的悬念和扎实的细节,很少有低水准的恐吓和惊吓——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大气魄和不事炫耀的风度,对好莱坞恐怖片粗制滥造的浮夸风气应该是一种冲击。也由于他的出手不凡,更多的投资和导演开始转向恐怖片领域。
  
  


  
  恐惧的卖点
  
  英国恐怖片是否真的可以赚到钱?九年前,英国4频道电影单元在英国首创独推奇幻片和恐怖片的伦敦国际恐怖片电影节,并每年不断地将更多理念和期冀加注其上。今年的重头戏《伊甸湖》除了恐怖,还颇有内涵地直指当下无法控制的英国“青年状况”,是尚未在影坛确立位置的英国电影新锐、专精恐怖题材的詹姆斯·瓦金斯(James Watkins)的一记重拳。
  
  和以往一样,电影节上各色面孔出现,只不过恐怖电影没有红地毯,只有一幕一幕紧逼靠近,让你在爱和自卫中仍然如此无助。
  
   电影节官方网站
  http://www.frightfest.co.uk/
其他文献
数字化应用于电影,并进而向传统电影挑战,这让电影注定将改变本质。到底电影最终会消失还是借用数字化的优点生存下来呢?数字电影到底是沿袭历史还是翻开历史新的篇章?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电影和艺术并列讨论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电影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不是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传统电影放映场所逐渐失去影响吗?电影行业在20世纪目击了人类历史,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同样能见证当代吗?   假如现在的某件作品还具有观察思考艺术领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导演的创作就是把城里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你的城中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这样的感动就推而广之,产生了共鸣。  《二十四城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颇具争议,贾樟柯总是会给传统规则带来一些“裂痕”,从制片方式到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仿佛就是奔着争议而来,但是抛开那些所谓的炒作,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座城池中仍酝酿着许多感动。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改变,无论这样变化是好或者不好,总之变化
期刊
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      二十多年前,没等着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艾未未已经站在纽约的土地上,手里拿着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当然,那时用的不是数码产品,也没有每天可以更新的博客,于是这些照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和映里再三要求下,才终于见得天日——
期刊
主持人...郝大鹏  专栏作者...肖欣张铁军蔡元卿      剧情简介: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威斯勒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监听过程中,威斯勒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些光或许来自自然界,或许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期我们分析的影片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一部充
期刊
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沉寂许久的德国电影再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以往的德国电影多给人冷静沉闷的味道并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窃听风暴》则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将“窃听”这一惊悚片常采用的题材拍成了具有人文色彩的故事,编剧在塑造人物和挖掘人性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我们今天就从人性展现入手,探讨剧本的创作。    …………………………………………………
期刊
风云榜    欧洲舞台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三个竞赛单元依然是好片云集,这里无疑为短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国际单元评委来自摩洛哥、荷兰等不同国家,其中更邀请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成为评审团一员。4785部影片参加国际单元的评选,入围影片76部。大奖由来自马来西亚的导演谭翠梅夺取,这位1978年出生的年轻的女导演凭借其《日复一日》(Ever
期刊
电影《窃听风暴》产自严谨著称的德国,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别人的生活,另一种是别人的实况秀。这实况两字“一语双关”得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影片的剪辑中体会到很多实况秀的剪辑方法,同时又不时跳出来,交代监视器后面的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剪辑干净清晰,可以学到不少多时间线索的剪辑技巧。    我们先来看一看德国人对细节的执著。影片的开始部分一直描述,主人公的挚
期刊
随着DV的不断普及,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言必称“高清”。而在高清阶段,由于编码格式和各厂家的文件格式不同,从采集到编辑、输出都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给人以“麻烦”的感觉。  “会声会影”软件一直都给人民用级和入门级的感觉,但是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提升,在高清时代依然坚持着平民化风格的“会声会影12”却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高清编辑的突破。  上一讲我们详细地介绍了Resolume软件的界
期刊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文...聊聊 题图摄影...岑昕  图片提供...戴盈盈    《24城记》公映在即,贾樟柯非常敬业地赴约接受我们的采访。老贾坐在我们面前,眼神还是一贯的忧郁。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生俱来地凝炼出某种悲济世人的气质。  媒体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永远是做媒体的人心里所想的,都是大众喜欢接受的,而被媒体误读的老贾依旧如故,让你觉得那些标签都与他不相干。        贾樟柯
期刊
无论是鸟类摄影还是鸟类摄像,其中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影像手段来完成对鸟类的记录。鸟类只是自然界万千生物中的一种,但是通过观鸟演化出的望远镜拍摄却成为影像界的一个独特门类,其中使用的器材还真是五花八门。    记录工具     鸟类摄影主要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使用这两类器材就可以完全满足静态和动态记录的需要了,尤其是数码产品的出现,更是让观鸟爱好者有了丰富和廉价的器材选择。使用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