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是否需要圆梦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先就周汝昌和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续作的某些观点进行了简要评析,并主要运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艺术生产;艺术消费
  一、
  生产与消费本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经由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提出“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其亦可适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了人是生产的动物后,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这里,马克思把艺术看成是不同于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种精神生产。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艺术生产”理论。
  从“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艺术活动,这对文艺评论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既然艺术创作被视为一种生产活动,艺术欣赏被界定一种为消费活动,那么二者同样应当遵循物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首先,艺术生产直接是艺术消费。艺术家投入自身的全部才情,消耗了巨大的精神劳动和创作能力,创作出艺术作品,实现了主体的“物化”;反之,艺术消费也直接是艺术生产。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中吸收自我所需的精神文化养分。这个消费过程就是把艺术家的“产品”(即作品)“人化”,使其从物化形态回归心灵世界的过程。且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費皆以对方为中介。没有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就失去了对象;而没有艺术消费,艺术生产则失去其价值与意义。二者又在自己实现时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作出来。
  二、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部不完整的作品。当时小说尚未登上大雅之堂,曹雪芹写作时是“举家食粥酒赏赊”,又晚景凄凉,爱子夭折,悲、疾交加而死,留下八十回的残本。而且,据红学大师周汝昌老先生说“第七十九、八十两回也是后来为了凑个‘整数’而新加配作的,原志也只有七十八回书文,到《芙蓉女儿诔》一读毕,即无文字。”续它或正欲续它的读书人古已有之,热度不减。可惜红楼八十回,可怜女儿夺目红,可叹意韵未曾尽,好奇使唤争续文。
  那么,红楼“圆梦”是否可能?姑且将此问题暂时搁置,来看看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周汝昌、俞平伯等红学大师皆对此怀抱强烈否定态度,主要理由有“两个不符”:一、续作与作者的原意不相符合。俞平伯先生在《后四十回的批评》一文中慎重指出:“(1)宝玉修举业,中第七名举人。(2)宝玉仙去,封文妙真人。(3)贾政袭荣府世职,后来孙辈兰桂齐芳。贾珍仍袭宁府三等世职。所抄的家产全发还。贾赦亦遇赦而归。(4)怡红院海棠在冬天开花,通灵玉不见了。(5)凤姐夜到大观园,见秦可卿之魂。(6)凤姐在散花寺拈签,得‘衣锦还乡’之签。(7)贾雨村再遇甄士隐,茅庵火烧了,士隐不见。(8)宝玉到潇湘馆所见鬼哭。(9)鸳鸯上吊时,又见秦氏之魂。(10)赵姨娘临死时,鬼附其声,死赴阴司受罪。(11)凤姐临死时,要船要桥,说要上金陵归入册子去。(12)和尚把玉送回来。宝玉魂跟着和尚到了‘真如福地’,重阅册子,又去参见了潇湘妃子,碰着多多少少的鬼,幸亏和尚拿了镜子,奉了元妃娘娘旨意把他救出。(13)宝玉跟着僧道成仙去”此十三处是高作最大之弊病。二、曹雪芹此人与高鹗彼人性格不相符合。“雪芹是名士,是潦倒不堪的,是痛恶科名禄利的人,所以写宝玉也如此。兰墅是热中名利的人,是举人(将来还中进士,做御史),所以非让宝玉也和他一样的中个举人……他却为偏见拘住了,好像带了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出来天地都跟着变了颜色了。所以在那里看见了一点线索——其实是他的误认——便以为雪芹原意如此,毫无愧色的写了下去,于是开宗明义就是‘两番入家塾’。雪芹把宝玉拉出学堂,送进大观园;兰墅却生生把宝玉重新送进学堂去。……” 事实上,曹雪芹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父曹寅主管江宁织造局达二十多年。据史料记载,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曹府为行宫,足见曹家一时显赫。但后来,因雪芹之父获罪革职,全家被抄,被迫由南京迁往北京,过着朝不保夕的穷苦生活。继而又流落西郊,家徒四壁,连爱子生病也无钱医治。正因为经受了家庭的几次变故,人间的世态炎凉体味至深,他由贵族世家的纨绔子弟变成了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而高鹗仕途亨通,还当上了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他能理解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老人的悲凉与悲愤的心境吗?他能如雪芹“引起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吗?
  笔者对高鹗所补的某些情节亦不甚欢喜。比如英莲的归属不尽合理;所谓“兰桂齐芳”无疑又是其封建思想的体现,大大削弱了艺术批判力。尤其是第一百二十回中有关宝玉出家一段:“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了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却是宝玉……只见船头来了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后贾政奏明宝玉之事,皇上赏了个文妙真人的号。此笔法多乌烟瘴气,一扫前八十回之澄明彻净,且皇帝所赐这“文妙真人”的号,亦是功名利碌之志,读来颇觉可笑。在笔者看来,《红楼梦》之所以堪称“千古绝唱”,其最大魅力便是这“真切”——“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非梦”的命题且有诗云:“莫将幻字作常规,变语无非掩饰难。解得红楼本非梦,记他离合与悲欢。”这是求实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雪芹先生绝对极具高致。他的情感是“反刍”式的即“起源于沉静中的回味”(华兹华斯语),滤去了历经时的功利之心。想来,曹雪芹也不可能在刚经历盛衰之变时便着手著《红楼梦》,势必得数年之后,所有经验都已内化为情感体验,内心得疮痍已成为诗意的回想,许多当时的激怒已经淡漠为平和,而后“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以告下天”。而高鹗当然不曾有雪芹的“亲见亲闻”,则更不可能有“再度体验”一说。红楼之于他是功名,之于雪芹是生命,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当然,高鹗不该算作“罪人”。他圆了红楼之“梦”,也圆了读者们的“梦”。正是接受者的艺术消费需要,才有了读者现在读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之本。俞先生评“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细致,不敢胡来。”且他又列举了高鹗续书的二十处依据:“(1)宝玉出家。(2)宝玉中举。(3)贾氏抄家。(4)贾氏复兴。(5)黛玉早死。(6)宝钗与宝玉成婚。(7)宝钗守寡——宝玉弃她而出家。(8)黛死钗嫁在同时。(9)元春早卒。(10)探春远嫁。(11)迎春被糟蹋死。(12)惜春为尼。(13)湘云守寡。(14)妙玉被污。(15)凤姐之死。(16)巧姐寄养于刘氏。(17)李纨因贾兰而贵。(18)秦氏缢死。(19)袭人嫁蒋玉函。(20)鸳鸯殉主。”由此可见,高鹗还是能够找出前八十回中人物性格的发展道路,围绕曹先生营造的气氛,完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和宝钗的婚姻悲剧,使小说以全璧示人,且在曹雪芹寄托叛逆理想的基础上,使各色人物前后相继、互相辉映、各有归处。俞平伯亦言道:“幸而高氏假传圣旨,将宝黛分离,一个走了,一个死了,《红楼梦》到现在方才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至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这真是兰墅的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 既然高作至少未与曹作之整体倾向背道而驰,读者们又何必苛求“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蹈者”呢?
  三、
  回复至“红楼是否可能圆梦?”这一问题。俞平伯先生直截了当:“我认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而周汝昌先生对此有所保留,甚至当读者问及“是否愿续”,他只答“不敢”,读者可听取“希望尝试”之意。以笔者之见,“凡书不得续”未免过于牵强,然《红楼梦》这样的传世经典还是不续为好,断臂的维纳斯不是仍风韵犹存吗?如此道来,不免有些投机取巧。曾见周汝昌先生之文:“雪芹的章法结构是‘對称呼应’大法则,文字有‘表’、‘里’两面,尤其是前边是‘伏线’,不见后文全然不晓。其变化神奇、骇心动魄,如今失了‘后半’,就是失的不止于是‘半’,是牵累了全部的精神命脉皆成‘残废’。这怎么能是维纳斯之喻所能比拟得了的呢?”但是,除却俞平伯先生归纳的“两大不符”,笔者还有如下理由:
  其一,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即艺术生产。依照“生产决定消费”,《红楼梦》八十回,便是提供给接受者欣赏的艺术品。曹雪芹倾注了无与伦比的毕生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艺术情怀,使得《红楼梦》之魅力历久弥深、无穷无尽。有言形容:“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红楼的价值已赫然闪耀,红楼的读者亦已固而存之,无须续作再添光加彩。
  再从“消费中介生产”而言,《红楼梦》作为文本形式存在,其“能指”就是一个个“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生动画面,而“所指”的悲剧意味却不是读者可轻易把握的。不同接受者有别样的“体味”,同一接受者在不同的时空中也会有迥异的“发现”。当代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据此,笔者觉得,没有必要道尽红楼人物的生命历程,留给接受者最大的“发现”自由度,调动接受者更大的审美理解力,来实现接受者的审美“再生产”,不是更好吗?若非要强求“生产”一个“续作”范本,那么,在它与接受者“期待视野”的交错中,读者对“续作产品”又会要求一个“续作产品”,将乐此不疲,永无止境,因为想象无限,“生产”无限。
  其二,红楼于“我”,“我”于红楼,相互理解,彼此证验,皆如“对镜自照”,实现着人之“类”的本质力量。可以说,一部文学作品所能带给读者的全部审美体验,红楼八十回即可完成。历史的曹雪芹不可能与今世的读者、未来的读者直接“对话”,八十回之“红楼”立于“准主体”的地位,承担起与读者沟通的责任。但作品是沉默的,无法回应读者对红楼女子的疼惜、爱怜、同情、叹惋,这种不对称的交流,恰恰决定了《红楼梦》的解读是通向历史的未来的敞开。不妨将曹雪芹呈现之《红楼梦》视为一个空框式的“召唤结构”,或者说,读者阅读到的《红楼梦》仅为一种图式化的意念,呼唤并导引读者驰骋神思之骏,飞腾幻想之翼。费尔巴哈所言极是:“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局限。”《红楼梦》留存“不在场”的结构,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一个个可爱女子呼之欲出,这怎么不是读者们最大的幸福呢?
  其三,审美的完整不一定需要作品情节的完整。对于审美欣赏来说,读者都有自我综合运作的能力,能够将特意安排,散落在作品中的各相关视点、众相契人物,进行“一致性格式塔”建构,从而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红楼梦》被誉为“奇书”,文法千姿百态,人物个性“绝特”,故事纷繁复杂,但读者仍能在心里从容地构筑起这个“大观园”,看其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鸳鸯悬梁自尽,晴雯抱屈惨死,司棋撞壁丧生,元春寂寞深宫,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心死出家……
  再者,《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已被“定型”,其读者共同体趋于稳定。倘若读者再阅读《红楼梦》之续作,潜意识中都会带有曹雪芹之作的记忆,都掌握着一套自我“先验论”,期待红楼之续梦会如此如是发展,一个续作者怎能挑起所有人的续作“生产”之梦呢?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一种情形,续作的审美水平与《红楼梦》八十回基本持平(这实属不易),故读者对作品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叙事风格感到相当熟识,与先前保留的审美视野交相适应,欣赏因无太大冲击而刺激不了更高的阅读兴奋点,于是读者稍感失望。第二种情形,续作的艺术水平低于读者的欣赏感知力,其间的落差只会引起审美疲劳。读者处于被动认可的无奈状态。
  可见,“红楼”八十回之“产品”已可满足接受者艺术消费之全部所需,故无须再次进行“艺术生产”。由此,笔者得出结论:“红楼梦”是一曲不可超越的绝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42卷,第121—127页,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2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莫比维纳斯》,2004年版,第315页,作家出版社
  [4]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后四十回的批评》,2004年版,第7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5]周汝昌《红楼夺目红·红楼非梦》,2004年版,第296页,作家出版社
  [6]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高鹗续书的依据》,2004年版,第1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7]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后四十回的批评》,2004年版,第7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8]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论续书的不可能》,2004年版,第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9]周汝昌《红楼夺目红·莫比维纳斯》,2004年版,第316页,作家出版社
  [10]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87年版,第2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担。将红色歌曲融入到高职公选课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发挥出红色歌曲的内在价值,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则以此为核心,在高职公选课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红色歌曲,分析红色歌曲的运用价值,制定红色歌曲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红色歌曲;高职院校;音乐欣赏公选课;运用策略  1 引言  红色歌曲是表现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方
期刊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是目前的科技热点之一,基于传统汽修专业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以及在汽修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尽管该技术有着较强的直观性、创新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求我们将传统教学方式与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汽修专业信息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这几年来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进步,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公共艺术强调“公共性”,注重大众的参与以及与大众的互动性,所以公共艺术和视觉设计有其共同之处:公共艺术和视觉设计是两种在差不多同一时段发端、发展,对原有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理念与法则进行疏离,但是,在功能、价值取向等方面却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
期刊
摘 要:三维动画为受众群体带来视觉的盛宴,使受众提高想象力,采取灵活生动的展示手法为影视广告的制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优秀的创意。本文研究的主体对象是三维动画运用于影视广告方面,阐述应用的现实情形与主要特征,同时论述了应用的方法。  一、三维动画的概念  目前动画是最普遍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初的起源是:原始人采取各种类型的工具尝试着在岩石上记载事件、刻录动作信息。动画是市场经济范畴内至关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影响了网络工程的发展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网络安全,这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经济利益,还能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本文在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常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对策分析  计算机网络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层面愈发重视体育竞技,也制定了许多政策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力求将我国打造成为一个体育强国。体育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这项战略要求各个体育项目都要均衡发展。我国女子水球项目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女子水球项目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女子水球射门技术直接引导的水球比赛是否能取得胜利,在水球比赛中的意义不言而喻。脱离技巧的体育运动无疑会耗费大量人力的同时,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随着它应用价值的提升,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就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概况、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必要性、改善我国计算机网络工程现状的对策三个方面来研究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全面信息化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措施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概况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全面信息化是指用计算机的管
期刊
摘 要: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生效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国际海运环境和中国海员的就业形势,针对航海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特点,分析其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约;航海类;就业;对策  一、国内外航海现状  《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对海员培训与值班标准提出了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不再适应采购业务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采购管理系统软件,采购管理软件易于对公司的采购业务进行管理,并节省大量的时间,简化系统流程。论文重点介绍了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方法,该系统还可以节省大量数据的手工操作,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存储量大,提高了公司采购业务的效率,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JAVA;采购系统;SQL SERVE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经济管理、治安管理等很多都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数据,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技术和维护管理。除此以外,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和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信息工程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综合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法,这一专业近几年成为国内各大院校的 热门选择专业,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