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我们可以说,是曾经汹涌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设立经济特区,做出了深刻的铺陈。
1978年夏天,有几万人涌向深圳等待外逃的机会,收容所人满为患。卷入逃港风潮的不只是边民,遍及广东全境。在广州,凡有偷渡成功者,皆鸣鞭炮祝贺。研究者称,逃港最多的宝安县,1978年1月至11月试图外逃就有1.38万人,逃出的有7037人。由于大批人员外流香港,宝安县丢荒土地20多万亩,逃港者中甚至包括许多基层干部。
境内外巨大的经济差距,是逃港者的动力所在。1978年广东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仅77.4元人民币,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134元人民币,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农民同期收入为1.3万元港币。
跑出去的干部
根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办公室1979年的《反偷渡外逃汇报提纲》,从1954年到1978年,廣东全省共发生偷渡外逃56万多人次,逃出14万多人。
持续20多年的逃港与“运动”、贫困纠缠在一起,让广东沿海经济濒临崩溃。
1978年,在宝安的盐田公社,有两个渔业合作社因渔船破损无法修补,根本无法出海生产。渔民只好靠打石头、为外地渔民修补渔网为生。附近龙岗东新乡一个公社有一次召开团员青年大会,本来人数有100多人,只到了25人,在会议中又走了6个。
惠东县澳头公社一个大队党支部6个委员,只有一个女委员没去香港。大队本来有23艘渔船,被逃港者开走了21艘,剩下2艘还坏得不能下海,完全没法组织生产。
海丰县的一个公社,虽然还有6000多人、1000多劳动力,但是渔船几乎都被开到香港,剩下的人没法生产,也想逃港。
在中山县三厢公社,一个生产队队长和出纳、民兵排长等7个人组织社员分批偷渡,并在社员家杀猪聚餐告别。这个公社的另一个生产队里,30岁左右的男人只剩下了一名。
习仲勋初到宝安
1978年7月,抵粤主政3个月的习仲勋第一次来到宝安。
时任宝安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的李定当时正在莲塘蹲点,他告诉记者,当时在莲塘这样的边界地区,土地几乎都已抛荒,经常在整个村子都看不到青年男子。
习仲勋穿着一双布鞋沿着深圳河走了下来,在罗湖的一个收容所里,他劝导偷渡者,向他们讲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走到沙头角,两鬓花白的习仲勋站在“中英街”的界碑旁。他看到,街道那边人潮涌动,商店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内地这边却一片萧条。他对宝安县委书记方苞说,没想到解放那么长时间,香港那边很繁荣,内地这边却仍然破破烂烂。
视察结束时,习仲勋向宝安县的干部们讲话。“一条街两个世界,他们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很荒凉,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
习仲勋这时讲了让方苞、李定等人记忆深刻的观点:制止群众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
这一年的盛夏,出生在西北的习仲勋在南方炎热的酷暑中接连走了23个县。
就在这个夏天,外逃愈演愈烈。根据《1978年9月5日广东省公安厅关于当前我省偷渡外逃严重的情况报告》显示,当年8月,广东全省就发现外逃6709人,逃出1814人,是1962年5月后人数最多的一个月份。
习仲勋后来在珠海的反偷渡外逃会议上说,他和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寇庆延到惠阳,那里到处都是被收容、遣送人员。这些人到了樟木头,下汽车后就一哄而散。6000人跑了4000多。这4000多人又继续结伙外逃。
汹涌的逃港者成为65岁的习仲勋主政广东后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生活问题很重要
就在这次反偷渡会议上,就逃港的性质和原因曾一度出现尖锐的争论:到底是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但李定说,基层干部都明白,外逃的原因就是穷,只是过去没人敢在高级别的会议上说出来。
后来过了很多年,他们才了解到,邓小平在1977年到广东视察时就讲明:“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1979年初,杨尚昆也来到了广东,出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等职。杨尚昆调研的第一站到了佛山。和习仲勋一样,他对“文革”后的民生凋敝痛心疾首:“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还有百分之几的人吃不饱,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卖儿卖女、大量逃荒的,国家搞成这样,令人痛心。”
杨尚昆同样要求地方干部把生产搞上去:“现在最苦的是农民,首先是让农民喘喘气,休养生息。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首先把农业搞上去,争取农业大丰收,让人民吃饱肚子。”整整10天,杨尚昆先后前往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斗门、台山和新会等县,向社队干部和农民了解情况。
持续的偷渡外逃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79年6月10日开始,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集会议,研究广东反偷渡外逃问题。
代表广东省委汇报的寇庆延最后请中央指示。李先念说:总的是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发展生产。再就是要惩办一些,这是辅助手段。“生活问题很重要,生活不安定,你想堵也堵不住。所以要发展生产,才能安定人心。”这些话记录在编号为“粤办字[1979]58号”的文件里。
中央的思想传达到广东,与习仲勋、杨尚昆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惠阳地委的反偷渡外逃会上,习仲勋对大家说,偷渡要治本,首先就是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只要生产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就是与香港那边还有相当差距,也可以稳定人心,大大减少外逃。
这个讲话随后被印发到广东省各地政府,成为调整反外逃政策的根据之一。
发展生产第一个是调整种植计划。1979年秋,刚刚成立的深圳市得到省政府指示,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可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结果只用了两年时间。全市就挖了7万亩鱼塘,改种7万亩蔬菜田,是原来的10倍。农民不仅减少了负担,还增加了现金收入。
那时分管宝安财贸工作的李定说,他本想带着莲塘的干部养鸡,但超过5只就是资本主义。“这边不行,我们就去新界养鸡。”
虽然农民都可以凭《过界耕作证》进入香港,但是必须早进晚归。李定就把分管政法的省委常委寇庆延请到莲塘的大队办公室,说要在新界建个养鸡场,靠生产治外逃。他希望寇庆延给个政策,允许20个养鸡场工人长期留在新界,“你要是同意,这20个人就留住了;你要不同意,我这20个人就是逃港了。”
寇庆延当场在李定的报告上签了字。李定就带人在新界搞了20万只的养鸡场,规模当时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广东当时另一个新措施就是“五定一奖”,即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分工、定产量,超产奖 励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体制中,劳动力越多的农户发展就越快,过去靠逃港寄钱养家的家庭慢慢没有了优势。李定说,到1983年前后,回乡定居搞种养的外逃农村青年多了起来。
树林里的人没了
在1978年的荒芜和纷乱中,宝安的两个地方引起了习仲勋的注意。一个是福田公社渔农生产队。这里在1975年以前外逃170多人。但是1975年后搞对港小额贸易、挖鱼塘,再没有—个人外逃。
另一个地方就是拥有“中英街”的沙头角镇。1949年后这里外逃了1053人,到1978年上半年还外逃近100人。但是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沙头角开展来料加工、对港小额贸易,不仅没有人外逃,还有几户全家逃港者要回来。
习仲勋经常向地方干部讲起这两个地方:只有搞好生产,才能制止外逃。而在土地沙化严重的海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三来一补”成为习仲勋施政的选择。
大受啟发的广东省革委会不久就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其中提出最迟五年内要在宝安、珠海两地建立外贸基地。
在这一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开放被明确提出。
1979年1月的广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宣讲了中央精神。会议最后明确提出,要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配,搞合作经营。这次会议“确认根本的出路还是希望中央给广东放权,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让广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四化建设中先行一步”。
当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下放更多权力,在深圳、珠海划出两个地方单独管理,作为外部资金投资的场所,并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
邓小平就在这时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后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的李定说,就在特区条例公布几天后,逃港者骤然减少。那些藏在梧桐山的树林中、深圳河边的草丛里等待逃港的人,好像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两个月后,习仲勋、杨尚昆调回中央工作。此时,无论对于逃港者、深圳还是整个中国,另一番天地都已展开。
1978年夏天,有几万人涌向深圳等待外逃的机会,收容所人满为患。卷入逃港风潮的不只是边民,遍及广东全境。在广州,凡有偷渡成功者,皆鸣鞭炮祝贺。研究者称,逃港最多的宝安县,1978年1月至11月试图外逃就有1.38万人,逃出的有7037人。由于大批人员外流香港,宝安县丢荒土地20多万亩,逃港者中甚至包括许多基层干部。
境内外巨大的经济差距,是逃港者的动力所在。1978年广东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仅77.4元人民币,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134元人民币,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农民同期收入为1.3万元港币。
跑出去的干部
根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办公室1979年的《反偷渡外逃汇报提纲》,从1954年到1978年,廣东全省共发生偷渡外逃56万多人次,逃出14万多人。
持续20多年的逃港与“运动”、贫困纠缠在一起,让广东沿海经济濒临崩溃。
1978年,在宝安的盐田公社,有两个渔业合作社因渔船破损无法修补,根本无法出海生产。渔民只好靠打石头、为外地渔民修补渔网为生。附近龙岗东新乡一个公社有一次召开团员青年大会,本来人数有100多人,只到了25人,在会议中又走了6个。
惠东县澳头公社一个大队党支部6个委员,只有一个女委员没去香港。大队本来有23艘渔船,被逃港者开走了21艘,剩下2艘还坏得不能下海,完全没法组织生产。
海丰县的一个公社,虽然还有6000多人、1000多劳动力,但是渔船几乎都被开到香港,剩下的人没法生产,也想逃港。
在中山县三厢公社,一个生产队队长和出纳、民兵排长等7个人组织社员分批偷渡,并在社员家杀猪聚餐告别。这个公社的另一个生产队里,30岁左右的男人只剩下了一名。
习仲勋初到宝安
1978年7月,抵粤主政3个月的习仲勋第一次来到宝安。
时任宝安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的李定当时正在莲塘蹲点,他告诉记者,当时在莲塘这样的边界地区,土地几乎都已抛荒,经常在整个村子都看不到青年男子。
习仲勋穿着一双布鞋沿着深圳河走了下来,在罗湖的一个收容所里,他劝导偷渡者,向他们讲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走到沙头角,两鬓花白的习仲勋站在“中英街”的界碑旁。他看到,街道那边人潮涌动,商店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内地这边却一片萧条。他对宝安县委书记方苞说,没想到解放那么长时间,香港那边很繁荣,内地这边却仍然破破烂烂。
视察结束时,习仲勋向宝安县的干部们讲话。“一条街两个世界,他们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很荒凉,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
习仲勋这时讲了让方苞、李定等人记忆深刻的观点:制止群众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
这一年的盛夏,出生在西北的习仲勋在南方炎热的酷暑中接连走了23个县。
就在这个夏天,外逃愈演愈烈。根据《1978年9月5日广东省公安厅关于当前我省偷渡外逃严重的情况报告》显示,当年8月,广东全省就发现外逃6709人,逃出1814人,是1962年5月后人数最多的一个月份。
习仲勋后来在珠海的反偷渡外逃会议上说,他和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寇庆延到惠阳,那里到处都是被收容、遣送人员。这些人到了樟木头,下汽车后就一哄而散。6000人跑了4000多。这4000多人又继续结伙外逃。
汹涌的逃港者成为65岁的习仲勋主政广东后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生活问题很重要
就在这次反偷渡会议上,就逃港的性质和原因曾一度出现尖锐的争论:到底是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但李定说,基层干部都明白,外逃的原因就是穷,只是过去没人敢在高级别的会议上说出来。
后来过了很多年,他们才了解到,邓小平在1977年到广东视察时就讲明:“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1979年初,杨尚昆也来到了广东,出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等职。杨尚昆调研的第一站到了佛山。和习仲勋一样,他对“文革”后的民生凋敝痛心疾首:“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还有百分之几的人吃不饱,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卖儿卖女、大量逃荒的,国家搞成这样,令人痛心。”
杨尚昆同样要求地方干部把生产搞上去:“现在最苦的是农民,首先是让农民喘喘气,休养生息。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首先把农业搞上去,争取农业大丰收,让人民吃饱肚子。”整整10天,杨尚昆先后前往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斗门、台山和新会等县,向社队干部和农民了解情况。
持续的偷渡外逃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79年6月10日开始,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集会议,研究广东反偷渡外逃问题。
代表广东省委汇报的寇庆延最后请中央指示。李先念说:总的是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发展生产。再就是要惩办一些,这是辅助手段。“生活问题很重要,生活不安定,你想堵也堵不住。所以要发展生产,才能安定人心。”这些话记录在编号为“粤办字[1979]58号”的文件里。
中央的思想传达到广东,与习仲勋、杨尚昆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惠阳地委的反偷渡外逃会上,习仲勋对大家说,偷渡要治本,首先就是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只要生产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就是与香港那边还有相当差距,也可以稳定人心,大大减少外逃。
这个讲话随后被印发到广东省各地政府,成为调整反外逃政策的根据之一。
发展生产第一个是调整种植计划。1979年秋,刚刚成立的深圳市得到省政府指示,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可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结果只用了两年时间。全市就挖了7万亩鱼塘,改种7万亩蔬菜田,是原来的10倍。农民不仅减少了负担,还增加了现金收入。
那时分管宝安财贸工作的李定说,他本想带着莲塘的干部养鸡,但超过5只就是资本主义。“这边不行,我们就去新界养鸡。”
虽然农民都可以凭《过界耕作证》进入香港,但是必须早进晚归。李定就把分管政法的省委常委寇庆延请到莲塘的大队办公室,说要在新界建个养鸡场,靠生产治外逃。他希望寇庆延给个政策,允许20个养鸡场工人长期留在新界,“你要是同意,这20个人就留住了;你要不同意,我这20个人就是逃港了。”
寇庆延当场在李定的报告上签了字。李定就带人在新界搞了20万只的养鸡场,规模当时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广东当时另一个新措施就是“五定一奖”,即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分工、定产量,超产奖 励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体制中,劳动力越多的农户发展就越快,过去靠逃港寄钱养家的家庭慢慢没有了优势。李定说,到1983年前后,回乡定居搞种养的外逃农村青年多了起来。
树林里的人没了
在1978年的荒芜和纷乱中,宝安的两个地方引起了习仲勋的注意。一个是福田公社渔农生产队。这里在1975年以前外逃170多人。但是1975年后搞对港小额贸易、挖鱼塘,再没有—个人外逃。
另一个地方就是拥有“中英街”的沙头角镇。1949年后这里外逃了1053人,到1978年上半年还外逃近100人。但是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沙头角开展来料加工、对港小额贸易,不仅没有人外逃,还有几户全家逃港者要回来。
习仲勋经常向地方干部讲起这两个地方:只有搞好生产,才能制止外逃。而在土地沙化严重的海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三来一补”成为习仲勋施政的选择。
大受啟发的广东省革委会不久就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其中提出最迟五年内要在宝安、珠海两地建立外贸基地。
在这一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开放被明确提出。
1979年1月的广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宣讲了中央精神。会议最后明确提出,要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配,搞合作经营。这次会议“确认根本的出路还是希望中央给广东放权,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让广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四化建设中先行一步”。
当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下放更多权力,在深圳、珠海划出两个地方单独管理,作为外部资金投资的场所,并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
邓小平就在这时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后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的李定说,就在特区条例公布几天后,逃港者骤然减少。那些藏在梧桐山的树林中、深圳河边的草丛里等待逃港的人,好像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两个月后,习仲勋、杨尚昆调回中央工作。此时,无论对于逃港者、深圳还是整个中国,另一番天地都已展开。